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指导体育锻炼
45437900000005

第5章 合理安排运动量

(第一节)运动量由哪些要素组成

运动量也叫生理负荷。它指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机体承受运动负荷量的大小。

运动量包括量和强度两个系列。量通常指完成练习数量、组数、次数、距离、时间等内容。强度则指完成练习用的力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强度包括完成动作的速度、荷重量、间歇时间、度量标准等。据此,我们将其归结,一句话,运动量是由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和项目点五个要素组成。

五个要素中,数量、强度、密度和时间四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有一定的数量就有一定的强度(质量),但相比之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效应远大于数量的效应。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数量、强度、密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列出一个公式:运动量=强度×密度×时间公式中的强度是指每次练习用力大小;密度指每周次数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长短;时间既指每次练习时间,又包括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之长短。

锻炼项目与运动量大小直接相关,如中长跑与步行,竞技体操与徒手操比,散打与太极拳比,毋庸置疑,前三项比后三项的运动量大得多,这就是不同项目运动量大小特征的表现。

(第二节)健身标准价值阈的含义

现代体育方法学对锻炼身体的标准价值阈研究证明:体育锻炼时最佳效果是身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输量的时间。这时身体各组织器官都能得到充足的血氧,代谢水平最高,机体处于最佳受益状态,与这一状态相对应的心率为120~140次/分钟。因此将心率在120~140次/分钟的生理负荷称为阈限内负荷,心率低于120次/分钟的负荷称为阈限下负荷,心率高于140次/分钟的负荷称为阈限上负荷,心率在130~140次/分钟的负荷称为最佳负荷。

从生理学和运动医学角度来说,正常人从事阈限下负荷的练习,不需要调动内脏器官的潜力就能顺利完成,因而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心电图的实质性变化不大,达不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刺激机体超量恢复的阈值,锻炼效果不佳。相反,从事阈限上负荷的练习,由于心动周期相对较短,心室没有足够的充血时间,反而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机体承受大运动量所需的营养物质,不但影响锻炼效果,而且还会引起疲劳,甚至有损健康。一个人如长期从事阈限上负荷的练习,因运动量大、强度高、长期承受超负荷锻炼,就可能产生过度疲劳。

因此,全民健身锻炼和体育教学的身体练习,应将心率调控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第三节)怎么测定运动量

测评运动量的方法很多,如生理测定、调查访问、仪表测试、观察等等。简便易行,自己就能进行的还是心率测定法好。该方法就是自测每分钟的心率。测时弯曲右(左)肘,前臂置于腹前,手心微对腹部,左(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贴在右(左)前臂末端大拇指一侧的桡动脉上。如测颈动脉时,将右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成钳状,分别贴在喉结两侧的颈动脉上。测定时,可统一进行,亦可单独测定。每次测10秒,将测得的心率乘6即为每分钟心率。测时可连续测两次,以两次中最少的一次算。看表开始时,如正逢心跳可不算,但结束时正逢心跳则必须算,即算开始那一次则不算结束的一次,以使所测心率更准确。

为了便于评定,测定多个时段的心率很有必要,如晨脉、安静心率、准备活动前后心率、练习过程中的心率、练习结束后3、5、10分钟时的心率等等。有了这些心率数据,根据需要就能评定运动量大小、心脏功能、有无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