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目前这种“四国五方”纷争的局面,使我南海油气资源深受损失。20世纪中叶,还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提出过任何质疑。只是在1969年当发现南沙群岛一带蕴藏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后,上述这些国家才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拥有“领土主权”。更有甚者,越南宣布它“拥有全部南沙群岛主权”。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在2002年11月4日共同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即《五国六方协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端。在争端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维护南海地区稳定,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同时提出对南海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然而,越、菲、马、文等国背着中国,伙同西方大石油公司,尤其是美国的石油公司,早已着手对南沙群岛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
这些国家还想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各国海疆纷争而规定的“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提交各国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方案”之际,纷纷强占原属中国主权的岛礁,并以此为据,向联合国提交自己的大陆架延伸划界方案。中国政府严正抗议这种不法、不当之举,并及时照会联合国秘书长,要求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按照联合国相关规定,不审议、不批准由上述国家提交的关于南海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方案。中国的立场得到国际公约和海洋法的印证,无可辩驳。
值得关注的是,正当中国为维护南海主权,同东盟一些国家展开外交争辩时,美国的间谍船频频出没在南海、东海,这绝不是孤立的事件。美方称其舰只为公海通行,我方驳斥为间谍航行。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也要有“无害通行许可”方能通航。东盟一些国家也以此为“后盾”,强行霸占我南沙岛礁,甚至宣布“地方官员到任这些岛礁区域”供职。面对这种挑衅,我们一是坚持原则,通过外交途径据理力争、严正驳斥;同时也不能感情用事,不搞“斗气外交”,而是多次派出“渔政船”开赴南海实施“海事巡航”,宣示对南沙群岛主权的“有效监控和有效管理”。
中国尽最大努力维护地区和谐,推进南海地区共同发展。尽管中国的南海疆域被一些东盟国家霸占,但中国政府仍本着推进建设和谐地区的诚意,积极促使本地区的外汇储备库的建立。2009年4月。中国外交部增设一个新的机构——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委派资深外交官主持工作。这个司专门负责边界纠纷和海政事务,包括海洋划界、共同开发等外交谈判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等等。中国一直希望东盟有关国家,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维护地区稳定为重,着眼未来,遵守2002年11月4日所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不要做有损于别人利益和地区利益的事。
杀机四伏的马六甲海峡。俗称的“黄金水道”是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而马六甲海峡就夹在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中间,全长1080公里,途经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目前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泰国共管。对中国来说这条海上通道至关重要,是中国的生命线:中国从中东、非洲等进口的原油约85%需路经这一海峡;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海运,也非走这条路不可。据统计,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140多艘船只中,近60%是中国的船只,且大部分是油轮。一旦这条通道被切断或受阻,其风险程度可想而知。
从地理区位上看,如果这一通道的前端印度洋被抑制的话,对中国来说也是致命的。印度洋水域对中国同样重要。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大致可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加强同东盟的关系,尽可能削弱美国、印度的影响力。无论是建立自贸区、减债和免债、减税和免税,还是全力资助东盟度过1997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都是为了建立互信,共谋双赢。中国的“善邻固国”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加强自身的海空力量建设,对近期和远期做到有周密安排;加强外交能量,开展亲善外交的同时,按照国际法加强实施对南海海域的有效控制和有效监管的“海事巡航”和“渔政监管”。中国在南海必须体现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第三,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依托印度洋上的友好国家如缅甸、巴基斯坦等,修建连通印度洋与中国西南和西北内地的能源运输通道,如:2008年7月,缅甸政府、中石油与韩、印组成的大宇联合体三方签署了三份协议,根据协议修建缅甸在印度洋的孟加拉海上的马德岛港(在实兑港附近),经缅甸的曼德勒进入中国的大理至昆明,油管全长1100公里,年输油量为2200万吨;修建从缅甸经云南至广西南宁的天然气管道,2012年建成,年供气量达120亿立方米,期限30年。中巴修建巴基斯坦在阿拉伯海的瓜德尔港,将来自中东、非洲、海湾的石油可经港口再通过管道直达中国的新疆,同国内管网连通。
虽说马六甲海峡目前由三国(或四国)共管,但背后却有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身影;印度则利用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称雄。中国不能坐等受制于人,更不能望人项背。在这一地区,这条海上通道沿岸各国暗流涌动,杀机四伏,争夺不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务实外交同战略外交有机紧密结合,如何远见卓识、措施及手段到位,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使危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
四、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谋划资源安全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猛增,中国能源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能源安全的形态正在发生质变,这给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科技和产业结构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能源安全问题既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资源外交任重道远
实施资源外交战略,提高资源外交保障力。积极开展政府首脑层面的资源外交、官方资源外交和民间资源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运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增加,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我国面临的资源安全形势趋于严峻:一是石油进口量增长。二是能源进口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近80%的石油进口经过马六甲海峡,容易受到热点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三是资源战略储备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必须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认真落实“走出去”方针,全面实施我国资源来源多元化,开拓国际范围内的新能源合作。
经过20多年的运筹和努力,我国的能源外交取得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的能源网络已初步形成,这就为深化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西北地区有中哈石油管道、中土(乌、哈)天然气管道,西南地区有起自缅甸经昆明再到南宁的天然气管道,由缅甸港口经曼德勒至昆明和重庆的石油管道,有起自巴基斯坦在阿拉伯海的瓜德尔港至新疆的石油管道,东部地区有谈判中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北部地区有中俄石油管道支线,南部有海上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等。再加上我国陆地不断涌现开发的油田和在我国海域勘探开发获得的重大进展,我国能源的供应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为破解“马六甲困局”创造了条件。然而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变化无穷,外交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
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战略理念支撑,那它很难在世界上持续屹立和发扬光大。中国适时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思想,一方面是基于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总结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把和平与和谐作为自己发展战略的理念,既符合中国的国情,更符合国际潮流,是正确的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是清晰的。内外布局得当,整体比较安全,局部问题不少;隐患较多,任重道远。由于能源安全涉及面广,尤其是同外交事务密切相关,而外交又是动态的,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起舞,且又是在无声处运作。能源外交既要着重于实务,又要放眼于未来,经济与政治相互交织在一起,运作起来相当困难。但几十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这里需要的是“运筹于策,缜密于行”,在教训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
(二)制定符合国情的资源安全策略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资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安全战略。
一是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提高对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性状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增进资源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以提高资源安全的已知程度。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察,加强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的调查,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重点加强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
二是实施资源保护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可用性。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并对非更新资源(矿产资源)实行适度控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或维持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数量和质量性状。重点加强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维护,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及草场资源保护等。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规模和速度方面的控制。
三是实施资源储备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后备力。增加储备,提高对供给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应对能力。同时,资源储备对于资源贸易谈判还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资源储备越多,在国际资源贸易谈判中所拥有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就越大。要重点加强战略性储备和商业性储备。
四是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增强我国资源支撑力。提高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用途间的配置效率,以切实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通过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以减少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提高资源安全水平。资源配置型工程建设仍是必要的。
五是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水平,减缓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基础的萎缩趋势和程度。加强资源节约制度的建设、资源节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资源节约宣传与教育等。
六是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减缓短缺资源之压力。用较不稀缺的资源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以缓解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提高稀缺资源的保障程度。重点实施能源替代,特别是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清洁淡水替代,包括再生水或中水利用、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等;基本农田置换,即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将被占用耕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