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55

第55章 高速发展下的生态安全(2)

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发展的需要。近40年来,中国80%的江河湖泊断流、2/3的草原沙漠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100%的土壤板结。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砍滥伐和超载过牧,导致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一)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地域辽阔,陆地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与欧洲面积大致相当。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虽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大都很少。中国以占全球1/14的耕地养活着占全球1/5的人口,无疑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较世界大多数国家更为尖锐。

通过与世界的对比,不难看出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的几个特点。首先,土地资源方面。尽管中国耕地总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左右,但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3%。其次,矿产资源方面。尽管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再次,水资源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位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之一。最后,森林资源方面。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二)国土耕地面积已突破安全底线

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十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把这个问题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并提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耕地被占用极其严重

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耕地的快速消失,中央政府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将2010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定为必须实现的约束性指标,基本农田要保16亿亩;而且,时任******总理******在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申农业耕地18亿亩的底线不能突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实施的效果远不理想,农地的非农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全国在册的基本农田面积只有15.89亿亩,已经低于上一轮规划确定的16.28亿亩的底线,人均耕地面积由2002年的1.47亩减少到2003年的1.43亩和2004年的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在我国,一方面是耕地资源紧缺,另一方面耕地占用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耕地减少之势难以遏制。仅2006年就查处土地违法行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积138.4万亩,其中,耕地65.1万亩,分别比2005年上升17.32%、76.7%、67.63%。

第一,占用耕地严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各地“圈地”热的高涨,农村人口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4年,我国总耕地资源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农村人口9.42537亿,平均人均占有耕地2.07亩(实际占有耕地面积2.00亩)。就资源状况而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耕地面积减小主要是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城镇化和开发区的扩张;楼堂馆所建设无度;扩建别墅、高尔夫球场、大搞房地产开发,建各种名目的培训中心;建坟造墓。此外,砖瓦厂每年从良田取土,毁掉大面积的耕地。

第二,好地被占严重。好地被占现象在中国农村尤其严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东部占地比西部严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占地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水平。1988—1991年,沿海12个省份的建设用地在全国同类用地中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而此后4年,其比重已上升到50%—55%。二是城郊占用比农村严重。苏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阶段都以占用高质量等级的土地资源为主,大多占用一、二等高质量耕地(如菜地和基本农田等高度熟化土壤以及部分果园和林地),而农村地区主要占用四等质量较低的耕地。三是平原占用比山丘严重。出于投资环境和建设成本考虑,城镇扩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都选择在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平原。因此,平原占用比山丘严重。此外,占高补低,耕地隐性减少。土壤是在不同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均匀的自然历史体,空间变异大。土壤耕作熟化更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因此,耕地的生产潜力地域和类型差异很大。以作物平均单产而言,长江上游比中、下游地区低1/3到1/2。西部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差距就更大。“一步三换土”,在同一地区不同土系或土种肥力水平差异也很明显。当前,有些地方用劣质耕地来补充优质耕地,表面上看耕地总量平衡了,实际上由于耕地质量差异及其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造成隐性的耕地减少。

第三,土地退化吞噬耕地。目前中国土地退化正在一步步地吞噬耕地,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水土流失。城镇大规模开发的早期阶段常引起水土流失。此时城市好像一个大工地。由于厂房建设、仓储设施的开发、采石、筑路等活动引发的土壤侵蚀十分严重。据估计,每新建一公里公路会导致的土壤侵蚀量为400—500吨。城镇化建设初期,土壤侵蚀速率平均是农田的10—350倍,是森林的1500倍。广东、山东等省市的抽样监测结果表明,城镇化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被调查区面积的20%左右,而深圳市的城镇化或工业开发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曾占该市总流失面积的80%。二是洪涝灾害。地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不仅诱发和强化产生土壤侵蚀的环境,而且使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增加。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地面对降水的渗透能力有明显差异。自然土壤渗透能力最好,为87.6%;压实土壤次之,为72.8%;水泥砖面只有33.0%;水泥地面渗透量接近于零。无疑产流量以水泥地面最强。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除极端气候因素外,城镇化过程中地表径流变化和城市排水系统跟不上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大多地区土壤是清洁的,但在少数工业发达地区出现了土壤污染。如太湖地区某市1984年至2003年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由208千克/公顷增加到548千克/公顷,增长1.6倍左右。农药单位面积投入量2002年为19.6千克/公顷,2005年为30.8千克/公顷。从而增加了土壤的农业污染负荷,如不加防治会引起灾害性后果。

2.土壤沙漠化问题严重

由于滥采滥伐,导致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扩大300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多。同时,危险废物污染、耕地退化、盐渍化等问题也很严重。

由于生态的恶化,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每年沙化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已成为青海省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沙尘暴源头的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面积占80%,沙漠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检测结果表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因荒漠化减少耕地2400万亩、沙化减少耕地730万亩,并且首次出现因沙漠化和荒漠化而双减少。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有大约52万平方公里土地存在沙漠化或荒漠化趋向,其中包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

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综合考虑到中国北方近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未得到遏制;全球增温会使地表解冻期提前;内蒙古中部及西北区东部的干旱还无明显减缓迹象,但河西西部及南疆前10年偏湿的势头倒有减弱之势;再考虑到目前已经出现新一轮沙尘暴活跃的迹象,所以未来沙尘暴可能将处于活跃期。沙尘暴的发生一般需要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3个条件。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3—5月,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1000—2500米,严重时可达2500—3200米。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

必须告别沙漠围城。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一是尽快确定旱作农业区的北界,作为实施“退耕”的标准。二是尽快编制各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举措。三是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杠杆,在上中游强制性推行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四是善待沙漠、慎重移民。严格控制沙漠开发,尽快在沙漠边缘过渡带、干湖盆、内陆河下游建立封育区和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是保护、完善、巩固、提高绿洲防护林体系。在防沙阻沙林外缘划定300—500米宽的封沙育草带,严禁放牧樵采。每年适当引洪灌溉丘间低地以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另外,绿洲防护林多为过熟林,应经严格审批和在有效监督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更新。六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覆被率,革新农机具,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七是强化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加强沙尘暴源区监测网的建设,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做到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减轻沙尘暴灾害的损失。中央提出的天保、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工程就是减缓沙尘暴的重大决策。八是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农村、牧区薪柴燃料,发挥农牧民积极性和中央政策扶持结合,发展经济,提高沙区群众生活是停止生态破坏的关键。九是大力提倡舍饲和棚圈牧业,围封草场和加快飞播治沙,限制牲畜数量,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并辅以抚育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经过防沙治沙建设扎实推进,沙化土地面积继续缩减,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2005—2009年)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

3.草地生态环境严峻

由于西部草地“三化”迅速,导致草原荒漠化不断蔓延,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今,中国的草原退化速度还在加剧。20世纪80年代中期草原退化率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的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沙尘暴肆虐西北波及全国,从1950年至今,已发生了80余次。2000—2001年袭击北京20多次,2006年北京发生10余次,一次又一次敲响了沙漠化向京津进逼的警钟。2006年大范围的旱灾、蝗灾为近10年所罕见。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草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