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过高原
45185000000017

第17章 散文卷(16)

和秦岭南坡的大多数地貌一样,凤县南部山区也是奇峰突起,怪石嶙峋。这里的山绝对高度很高,群峰众峦都是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并且非常陡峭,我目测了一下,高度恐怕在四五百米以上,有一种横空而出的感觉,雄伟险峻,峰峦磅礴。山连着山,峰对着峰,峰峦叠嶂,绵延起伏。陈仓古道就在群峰底部弯弯曲曲地朝前延伸。我们沿着古道朝前走,心里感念着淮阴侯当年的雄才大略。在人少马稀的山道里,在秋日下午的冷寂中,陈仓道给人以一种空旷、静谧、神秘的感觉。两旁的山峰披绿挂翠。山根部的植物以灌木居多,但山腰部乔木就多了,顶部则是古木参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有冷杉、油松、华山松、柞树、还有核桃、板栗、桃、梨、杏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核桃树,长得要比我在甘肃见到的高大得多。枝干粗壮,树冠如伞,遮天蔽日。深秋季节,硕大的叶子开始发黄发红,远远望去就像一颗颗彩树,煞是好看。阴历八月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但当地人说今年春天核桃树开花时下了一场大雪,因而没有核桃。不光没有核桃,往年满山都是的五味子、板栗今年也没有,令人遗憾。走在挺拔高大,枝粗叶茂的核桃树下,秋天的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地照在身上,使人感到暖融融的。

这一带的植被覆盖率极高,站在山顶遥望,满眼碧绿,一派葱郁。除了一条凉淙流动的不知名的小河泛着青白色的光外,你几乎就看不到别的颜色。苍翠中还点缀着团团暗红,那是山上的一种灌木,在秋后叶子便变成暗红,装扮得座座大山姹紫嫣红。

因为树木非常茂密,陈仓道就显得非常隐蔽。即使如今已修成了简易公路;但在山中你也很难发现。如果不是亲自走在路上,你都不敢相信在这隐隐青山间还隐匿着一条千回百转的小路。难怪当年韩信要选择这样一条小路攻大散关,其隐蔽性是非常强的。

这一带流传的韩信的故事很多,除了妇孺皆知的“暗度陈仓”外,还有当年韩信为迷惑追兵,倒穿着鞋子在雪地上沿着陈仓道逃跑。一位樵夫看到韩信倒穿着鞋子,感到奇怪,“扑哧”一笑。韩信越走越不安,怕樵夫将自己的行踪告诉追兵,便返回去将樵夫杀死。山民感念樵夫的不幸和无辜,将其安葬在古道旁。当地人说正是韩信事先在陈仓道上走过一回,知道有这条小路,才有了“暗度陈仓”的后事。借问樵夫墓的方位,山民说前面不远。当地人居住的很分散,所以很能走路,对距离的感觉极不准确。说是不远,实则很远。

我走了很长时间,问了好几个人,最后问到一个中年妇女。那位朴实的农妇带我爬上她家屋后的一座小山,非常麻利地拔掉碑前的杂草,看见有两块石碑。一块字迹不清,一块是近年凤县文化局立的。只写了“文物古迹”几个字,遂证实当地文化部门可能也吃不准韩信杀樵夫是不是真有此事,只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立了一块石碑罢了。

武山水帘洞

北去武山县洛门镇10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武山水帘洞。

汽车在响河峡谷中颠簸,满河滩都是乱石泥沟。河滩里本没有路,车子只能找平一点的地方试着往前行。有好几次都走不动了,只能让大家下车推。河里没有一点水,但从河里的石头和河床的宽度看,历史上响河的水是很大很大的。河两面是黄黄的山包,看一眼都让人心里疲乏。水帘洞在哪儿呢?这样干枯的土地能有什么水帘?

汽车转过一个山包,一大簇参天的大石山兀立在眼前,高耸入云,将天空分割成一个狭长的小块。那巨石形状各异:有的像直立的炮弹,有的像放置的仙桃,有的像静卧的黄牛……

水帘洞风景区主要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组成。拉梢寺是亚洲第一大摩崖浮雕造像,有一佛二菩萨浮雕。高42.3米,仰看隐隐约约,远看活灵活现。在青狮、白象、卧鹿和壁画的映衬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么大的浮雕竟造在巨石凹进去的地方,已历时一千六百余年,使你不得不惊叹祖先的聪明才智。

攀水帘洞的山处处亭台楼阁,有分有合,飞檐画壁,雕梁画栋。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气势雄浑。满山的杏树、榆树、梭梭、泡桐……绿格茵茵,春意盎然。最神奇的是“笤刷树”、“火棍树”,历尽千年,生命不衰,一头枯宛一头却生机勃勃。其生命之不竭撼人心魄。洞内摸子池泉水清洌甘醇,喝一口沁人心脾。

道庙有一道姑,年方卅有一,已进庙十年,口齿伶俐。言及道教,很有一套。

当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水帘洞石窟群造像风格上与麦积山、炳灵寺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这种把浮雕、窟、悬塑、壁画相结合,融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文化于一体的露天石窟,在全国绝无仅有。加上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丹霞地貌,鬼斧神工一般地造就出一线天。

听着他的话,我们遥望远处,俯瞰近处,果然名不虚传,试斧山、象鼻山、莲花峰、笔尖峰、单乳峰等,或隐或现,或明或暗,真可谓妙不可言。

等我们下山时,忽然飘来一团乌云,顷刻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遥望近峰远山,了朦胧胧,苍苍莽莽。待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悬挂半天,绚丽耀眼,令人叫绝。水帘洞,真是名副其实啊!

目睹复涌的趵突泉

2001年9月17日,沉寂了924个日日夜夜的趵突泉在泉城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得以复涌。550万济南百姓为之魂牵梦绕,整个泉城一片欢腾。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都在报道、评论这件事;济南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趵突泉复涌,成了整个济南的热门话题。笔者有幸路过济南,亲眼目睹了复涌的趵突泉。

在此以前,我多次阅读过老舍先生的《趵突泉》,先生对趵突泉蘸满深情的描绘,深深地打动过我。他说:“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在谈到趵突泉时,他写道:“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泉城济南是因泉而扬名的。《春秋》上就有记载,金代就有人撰文立碑,称济南有七十二泉。自此,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说法就沿袭了下来。尽管具体泉名多有变化,但趵突泉始终为首,被誉为济南第一名泉。趵突泉与附近的金线泉等二十多处泉,组成趵突泉群。趵突泉群和珍珠泉群等泉群组成济南四大泉群,历史上的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柳。

我没有亲眼见过三年前的趵突泉涌动时的情景,但看过一部关于趵突泉的专题片。三个泉眼像愁久了的精灵找到了出口,翻滚着向上冲击。又如三个情同手足的兄弟,欢唱着舞蹈着汩汩喷涌,浪花翻卷,涌波不尽。碧水翻卷,如抛珠甩玉。声势夺人,摄人心魄……今天,我终于可以目睹停涌三年后又复涌的趵突泉,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进了趵突泉公园大门,见人们匆匆地都朝一个方向走去,肯定是去观看趵突泉,我便紧随其后。

一个假山、雕塑、护栏围着的十几米见方的水塘边围满了人。一边是趵突泉的匾额,一边有“天下第一泉”的牌子,更添了几分神秘。人们争相往里看,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只见池水偏中央的地方,三个直径大约一米多的水团在慢慢地涌动卷翻。尽管也是涌动,也是翻卷,但比起我在电视上看见的模样,显得有些有气无力,有些倦佣,有些散淡……至于老舍先生说的池边数不清的冒泡的小泉眼,目前还没有复涌。围泉而立的人在鼓掌,欢呼雀跃。照相机、摄像机对准泉拍摄。看着人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不难想象三年间几近干涸的趵突泉是个什么样子了。

据说,为了趵突泉的复涌,济南市政府不遗余力的奋斗了好几年,在城南修了好多座水库,再找准漏眼让库水渗进地下,从泉眼冒上水面。整个济南市的自抽水井全部关闭了。引黄保泉,加大地表水供应,减少地下水开采。几年间,总投人已达35亿元。

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抗争力,其实是很小很小的,而破坏力却很大很大。破坏掉一个自然景观,用不上几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而要恢复一种生态,却要耗巨资动人力兴师动众,大动干戈一番,还不一定能恢复到原样。泉城济南历史上是泉的世界。有位老济南说济南老城比周庄还美,泉水吟吟,垂柳依依,水草飘逸,渠水纵横,满目滴翠,鱼翔浅底。人们在渠边洗衣服时候,鱼儿会从手边掠过。家家户户的门后清泉长流,一段水坡路一直连到水里……整个济南,仿佛就流动在清泉之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如今,这种美丽已成了美丽的传说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泉城人的奋斗下,趵突泉总算复涌了。这是泉城人保护和恢复生态的胜利。有了湖,济南就滋润了,泉城才真正成为泉城。

复涌仅仅是个开始,我从心里祝福,愿趵突泉长涌长流,愿泉城千秋万代名副其实。

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人

沿川陕公路南行,越双石铺、酒莫梁、柴关岭,公路旁有一组掩隐在云海雾涛中的建筑,这便是张良庙。因张良曾被封留侯,故称“汉张留侯祠”。

张良庙位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因此山古树多紫柏,又叫紫柏山,海拔2600米。张良庙背依紫柏山,二水夹流,五山环抱,显得气势恢弘。楼台亭阁,雕梁画栋,淳朴典雅,古香古色。

张良庙的初始建筑是牌楼,庄严肃穆,飞檐走角。进了牌楼门,是进履桥。进履桥是一座横跨山间小溪的溪桥廊亭,取张良当年圯桥纳履之意。相传张良当年在下坯圯桥遇一老人,三次为其拾鞋穿鞋,终感动老者。复三次约会,遂得宝书,学得满腹经纶,最终协助刘邦成就霸业。

三清殿院是张良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殿堂众多。二山门内的大殿院是张良庙的中心建筑群。正殿内有张良的贴金身塑像一尊。在殿廊的明柱、檐柱上多有历代名人雅士留的楹联,大都是对张良在历史上主要功绩的赞颂,说他不愧为汉朝开国的一代重臣。爬上云梯即为授书楼,为张良庙最髙建筑。阁楼两层,高耸入云。相传为黄石公给张良授书的地方。

再没有像张良一样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的人了。着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张良庙留一楹联,淋漓尽致地称颂了张良的千秋功业和辞功谢禄:

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辅佐刘邦南征北战,灭秦亡楚终得天下,建立了汉朝。大功告成后,张良决计离朝而去。不为名利爵位所动,谢封辞禄。“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传说张良跟随仙道赤松子隐居于紫柏山中修道成仙。张良庙就是为了纪念张良隐居而建立的。庙中各个建筑,大都是依照历史上相传的典故而建的。

一个人,为建立一个朝代出生人死,立下了赫赫功勋,甚至被誉为“帝王之师”。连刘邦自己都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眼看看自己为之奋斗的大厦拔地而起,此生此世将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能够毅然告别那幢大厦,悄然离去。隐居山林,“聊寄做于琴书,乐躬耕于垄亩”,是需要有大勇气大境界的。小彻小悟不足以促使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只做大事,不做大官”,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一种高风亮节。某些不学无术的人居一小官都敢装腔作势,目空一切,骄奢淫逸,贪赃枉法,而一个开国元勋视富贵如浮土,退避山林,隐居民间,布衣粗食,穿百姓衣,没有大境界大修炼怎么能做得到?除了认识到刘邦是个只可同苦不能共甘的人之外,恐怕还有张良自己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非要做大官,做了大官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大事。可能是因为受张良的境界感染的原因吧,张良庙一带的紫柏株株长得高大挺拔,但枝枝杈杈看上去很随意,倒给人一种淡泊飘逸的感觉。即使离开了张良庙,那些高大随意的紫柏,也能长久地留在你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