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常识
45171800000008

第8章 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3)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泛指流通中的货币。但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因为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由于它有价值,可以作为贮藏手段自动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但纸币没有价值,是国家强制通用的价值符号,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时,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通货膨胀习惯上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资本

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在现象上虽然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劳动力变成商品的条件下,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作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时,才能转化为资本。所以,资本本身不是物,而是通过物体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又分为产业资本、商也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其中产业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又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而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又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雇佣劳动

无产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在把自身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之后,他的劳动便具有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工人受雇于资本家,在生产中消耗劳动,为的是获取生活资料,而工人的劳动只是一种维持生活的手段。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购买他的劳动力,在生产中使用或消费它,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除了生产出自己工资的那部分价值,还要生产出超出自己工资的剩余价值。所以说,整个雇佣劳动的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增殖过程。

资本流通

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变为商品形式,再由商品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的运动过程。资本流通是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它不能使资本增殖,但它是资本价值增殖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方面,资本由货币形式转为商品形式,使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它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资本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使劳动产品变成货币,它是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流通的公式是G-W-G。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资本家通过两次买卖,最终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资本流通一方面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一方面又包含着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

虚拟资本

以股票、债券、信用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虚拟资本是一些有价证券,其自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代表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或者仅仅是某种未来的货币收入的所有权证书。它们并非现实的资本,因此,其“价值”或“价格”是虚拟的。但由于它们能为其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因此也能像资本一样用于流通、支付和交易。虚拟资本的存在,一方面可以补充和部分地取代货币资本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现实资本的周转;另一方面又大大便利了利用虚拟资本而进行投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金融、货币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虚拟资本的增长超过现实资本的增长的趋势,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腐朽性和寄生性的表现。

银行资本

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而投入或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资本,主要由现金(黄金和银行券)和各种有价证券(商业票据、公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及不动产的抵押单)构成。从所有权看,分为两部分:银行家的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很少部分;借入资本,即从银行外吸收的各种存款,它构成银行的营业资本,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银行资本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中介作用。它通过集中闲散资本,为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促进资本集中和积累,加速资本周转,办理结算业务,节约流通费用等。因此,银行资本能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分得一部分利润,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也是来自雇佣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混合生长,形成金融资本,银行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土地资本

为改良土地而投入土地并固定于土地上的资本。它属固定资本的范畴。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为了改良土地,投入土地并固定于土地上的一切投资。如对土地进行施肥、增加或改善水利设施,统称为土地资本。租地农场主为了更多的经营收入,本应多作土地资本的投资。但由于租地契约有一定的期限,某些土地资本的投入则要较长时期才能收回投资或获得收益,所以他不愿作这种长期投资。而土地所有者在下一个租期中还会将这种投资的潜在收益能力估计在内,而相应提高契约租金。这种矛盾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农业中,不论是凭土地所有权取得的地租,还是凭土地资本取得的利息以及凭农业经营资本取得的利润,都来自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方式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过程。即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利用暴力,加速从封建制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了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第二,大量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新兴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用暴力加速以上两个条件的形成。马克思把这种货币资本积累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之一,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新兴资产阶级还用暴力推行殖民制,贩卖黑人,进行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等。对殖民地人民和本国人民进行残酷掠夺,把大量的生产资料与货币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转化为资本。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劳动人民贫困破产的过程。

资本集中

通过许多小资本并入或合并成大资本的途径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的方式。有两种形式:①大资本吞并小资本;②小资本联合成为大资本。和资本积聚不同,它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只是改变原有资本在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同时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能在短期集中大量的资本。资本集中能使资本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加速资本积聚的过程。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竞争和信用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竞争使处在有利地位的大资本能够战胜吞并中小资本;信用的发展,可以集中社会上闲散资本,通过贷款方式支持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促使中资本联合成大股份公司。资本集中能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用以兴建和经营单个资本依靠本身积累难以办到的大型企业,如航空、海运、铁路等;同时,还有利于资本家迅速扩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加速资本积累。

相对人口过剩

又称“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社会中,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比,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必然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形成超过资本积累所需要的相对过剩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包括失业和半失业人口,通常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此外还有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依靠救济、乞讨为生的贫民、孤儿、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以及流浪者和各种堕落的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资本家在生产高涨时得到追加的劳动力,并有利于资本家压低工资,加重剥削工人。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它不可能由商品本身表现出来。最初,商品的价值由交换价值来表现。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则由货币表现出来。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同货币价值的对比。因此,商品价格由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决定。如果货币(金属币)的价值不变,商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商品的价格则相应上涨或下跌,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货币的价值增加,则商品价格下跌。同样货币的价值减少,则商品价格上涨。因此,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而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另外,商品的价格还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则商品价格上涨。

成本价格

由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价格。又称作“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中,商品的价值(W)可用公式W=C+V+M来表示。除了剩余价值(M)外,C和V是资本家在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预付资本,这对资本家来说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这一概念,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被掩盖起来了,似乎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因此成本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成本价格决定着资本家的商业竞争力,成本价格愈低,竞争力就愈大。资本家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总是力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成本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利润

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获得的超过其预付资本的余额。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不被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和利润本身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利润这一范畴抹杀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利润包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银行利润。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生息资本对职能资本起着融通资金的作用,职能资本的利润又分割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利润率

剩余价值量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以P代表利润率,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利润率计算公式是:p=mc+v。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两者成正比例。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可变资本比重就越高,剥削的工人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利润率也就越高。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支出越少,利润率就越高。

超额利润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即超出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译“额外利润”。超额利润是由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拼命争取超额利润,而获得超额利润的最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先采用新技术的个别资本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生产部门的平均水平,从而其个别产品价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商品仍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这两种价格的差额就使资本家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来源仍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本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拼合而成的。

利息

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在不同社会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和不同的性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高利贷者通过贷放货币获得高额利息,它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封建主共同瓜分奴隶和农奴所生产的剩余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产品)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利息主要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剥削工人的关系。

信用

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货币或商品的让渡形式,即债权人用这种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日期偿还借款或贷款,并支付利息。信用是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了以借贷资本运动形式的信用,它体现着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资本主义信用分为两类,即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促进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利润率的平均化,有利于流通费用的节省,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金融资本的形成。同时,信用也助长投机,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过剩,深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绝对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