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空中武器
45096200000015

第15章 “东方红”2号卫星

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其圆形轨道平面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轨道高度约为36万千米。由于它好似悬挂在太空中的某一个点上,始终对准地球的某一个区域,所以能使该区域的通信联络、电视转播畅通无阻。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审议通过了发展通信卫星的报告。经过1976年的大总体方案设计和总体协调,确立了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具体方案。次年初,研制出卫星各分系统的方案性样机,向国际电讯联盟提供了有关资料,3月8日,国际电联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卫星通信工程计划,后来该工程被列为我国航天战线两大重点任务之一,1983年,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完成,并研制出了发射卫星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1984年1月29日,试验通信卫星进行首次发射,但没有进入预定轨道。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夜色开始笼罩大地,“长征”3号火箭载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从四川西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入了近地点为70千米,远地点为450千米小椭圆轨道(这一轨道被称为“停泊轨道”)。接着,第三级火箭开始点火,将卫星推入近地点为400千米,远地点为360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上(这一轨道被称为“转移轨道”)。这时,“长征”3号火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火箭与卫星分离。最后,地面飞行控制人员发出遥控指令,命令卫星上的远地点小推力火箭发动机点火,使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位于东经125°赤道上空。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直径21米,总高31米,发射质量约910千克,运行质量461千克,卫星上装有2台转发器,使用C波段,它可以转发电话、电视、广播、电报、数据及传真等各种模拟和数字通信信息,通信容量为200~300路电话和两路彩色电视。卫星绝大部分仪器采用备份设计,电路和结构设计采用防射频干扰、防静电感应、防粒子辐照和防磁亚爆措施。

“东方红”2号沟通了乌鲁木齐、拉萨、昆明等边远省、市,自治区与北京之间的电话、电视及其他通信联络,使我国通信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此,我国通信广播卫星的研制及应用进入了一个新妁发展阶段,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2号A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于2月20日17时定点在东经103°赤道上空,并开始投入使用。该星直径为21米,总高度为364米,发射质量约916千克,在轨质量为464千克,设计寿命为3年。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与试验通信卫星相比,不仅增加了通信容量,传播质量高而且具有对地球表面辐射功率大的特点:由于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采用了抛物面天线,让辐射能量集中在中国的领土范围,使通信地球站接收的信号强度明显提高,接收的电视图像也大为改善,使地处波束中心的辐射功率增大10多分贝瓦,在以成都为中心,东到上海、西到拉萨、北到呼和浩特、南到南宁面积约占中国领土48%的广大地区,使用3米直径天线,即可收到电视传输的清晰图像;而且,通信容量显著增大,以10米口径天线的地球通信站作比较;其通信容量比试验通信卫星增大了四五倍。

它有2个转发器,电视频道2个,电话传输1000路。

我国于1986年开始,利用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首批开通了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广州等城市的卫星通信。随后,又为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多套节目、电视教育和云南、贵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电视台节目提供服务,大大提高了全国的电视覆盖率。此外,还开通了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对外广播,并为邮电、水利、金融等部门提供了数字、图片、文字传真和数据报表传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国民经济建设效益的“倍增器”。我国的卫星通信从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我国于1988年、1990年、1991年又成功地发射了4颗东方红”2号A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运行证明,卫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世界上通信广播卫星承担75%以上的作战协同、指挥通信任务。通信广播卫星已成为军事通信基本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