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66

第66章 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习性

小琴是个懒惰的孩子:天天早起不刷牙、不洗脸,晚上也不洗脚就睡觉;她在家里从不帮妈妈做家务,更有甚者,连作业都不爱写。有一次写语文作业时,刚好家里有复写纸,老师明明留的是每首诗写五遍,她却拿着复写纸只写了一遍。面对小琴的懒惰,家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其实,孩子懒惰大多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习惯。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等,可是在他们参与复杂一点的劳动时,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弄脏衣服,而加以制止。这样,就使孩子们失去了尝试的机会。当他们想“勤快”一下时,父母硬是加以阻止,从此他们便会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父母也许没意识到自己扼杀了孩子勤劳的特质。直到孩子长大,越来越懒了,父母才像刚刚发现一样地惊呼:“这孩子怎么这样懒!”

勤奋永远是成才的钥匙,永远是成才的第一推动力。具备了勤奋这种可贵的品质,孩子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一半。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纠正孩子身上懒惰的恶习,培养孩子勤奋的美德。

一、孩子懒惰的表现

孩子不愿做家务,爱找借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己能做的事不做

有些懒惰的孩子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却找各种各样理由不去做。他们最大的理由就是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事情。有一些是与已无关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比如,为花园里的小树、小花松土施肥。另一种是虽然是自己能做的事,也与自己有关,可是他们都指望父母来做,所以也懒得动手。比如最常见的打扫家里的卫生。

2.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

有很多孩子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总以为自己还小,太大的事情做不来,太小的事情又觉得没必要做,总觉得那些小事有父母做就可以了,因为一向都是他们做。比如,很多孩子就认为做饭是一件复杂的事,他们也做不来,同时又认为像洗袜子这样的小事,本来一直是妈妈在做,自己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了。

二、过于懒惰的危害

一个懒惰的人,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懒惰的人是很难把理想付诸行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还会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可忽略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一个人的成功成为幻想。

1.自理能力差

懒惰容易使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人,会有多强的生存能力呢?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人又有多少能力独自面对成功所必须要经受的曲折与磨难呢?

2.懈怠人的意志

过于懒惰,不利于锻炼顽强的意志以提高心理素质。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让他自己做,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减少依赖性。

3.疏远亲子感情

过于懒惰不利于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融洽的感情。只有参加过劳动的人才会懂得父母的辛劳,知道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而一个懒惰的孩子就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反而会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会以为,他们生来就是享受的,父母伺候他是应该的,稍不满意就大发脾气。

三、如何解决孩子的懒惰问题

为了培养孩子身上勤奋努力的品质,克服懒惰的习惯,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1.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表

孩子不起床、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脚或者更懒惰的表现大多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所以家长可以跟孩子共同制订一个作息计划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并坚持在一个半月之内,严格地按照作息计划执行,只要坚持一个半月,孩子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规律的生活,就不会再出现懒得去做某事的习惯了。

2.孩子的事让孩子办

要充分放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劳动,使孩子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例如:收拾房间、收拾书包文具、盛饭、洗简单的衣服等。家长长期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孩子无事可做,自然会学懒惰了。另外要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劳动。家长总担心孩子会累坏,影响学习,实际上在家庭劳动中,孩子能建立责任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自然就不会再懒洋洋的了。

3.不要嘲笑孩子

家长不要用负面的语言打击孩子。你希望孩子具有什么品质,就应该抓住孩子偶尔的表现机会,表扬孩子,肯定孩子的进步,而不应该给孩子扣帽子。什么“小懒猫”、“小懒猪”、“小懒虫”等看似宠爱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放任。

4.让孩子承担懒惰的后果

懒惰会误事。当孩子因为懒惰出现一些如起床晚了、吃不上饭了、上学迟到了等后果时,家长一定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懒惰的后果。记住教训后,下次再想赖床,他就得想一想了。

5.关注孩子的勤奋表现

爸爸妈妈可抓住适当时机,通过言词,承认孩子的努力、耐力和勤奋。其范围可从一句简单的“我喜欢你努力”到对他们所作的预习、许诺和忍耐力作出详尽的评论。爸爸妈妈也可在孩子按标准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加以肯定和主动赞扬。通常我们还要将对完成一项任务和做好一项工作所确立的标准告诉孩子,例如“我更喜欢你津津有味地去做这件事”,这句话倾向于强调勤奋与投入,而讲“仅仅把这项工作完成”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6.把快乐和勤奋联在一起

促成所有行为的力量都来自于痛苦和快乐。人的行为总是让人远离那些自认为很痛苦的事情,而靠近那些自己觉得很快乐的事情。孩子为什么迟迟不做应该做的事情,直到最后一分钟呢?这是因为他们把现在就开始做这件事情跟痛苦联系在了一起,却把快乐跟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看电视。所以,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到做一件事是快乐的事。

7.使孩子保持活力

孩子的活力与他的健康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经常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阳光下、在绿色中,让思想自由翱翔,盎然的生机会给孩子带来活力和健康。在人为的环境中,父母也要注意让孩子充满活力,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与他有亲密的交流……这些都会使孩子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体验。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都不同,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希望,总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或不喜欢的事,孩子总是带着抵触情绪做事,自然会丧失活力。

8.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干劲是从干中开始的,当孩子认真干了,父母就要承认他的干劲,及时给予肯定,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悦。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必然乐于再次去做,并且为了再次得到这种情绪上的愉悦体验,即使在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想方设法自己主动地解决,不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