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64

第64章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区别时说:“中国的一般小孩对于动手比较不感兴趣,也常常没有机会;美国的孩子恰恰与中国相反。中国人并没有天生不会动手的问题。事实上,给机会动手的话,我想会有好处的。”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国民对劳动教育认识上的缺陷。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超过90%的独生子女很少上街购物、在家打扫卫生,超过6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洗碗、洗衣服和烧饭做菜。中国城市的孩子日平均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

中国是一个具有勤劳传统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却有很多人不想让后代参加劳动、学习劳动,这是很奇怪的。家长应该明白,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并不是多余的、次要的,而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社会价值与他们的劳动能力与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密切关系。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呢?

一、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淡漠是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劳动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然而,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或因为疼爱而怕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家务“越帮越忙”,没清醒地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父母包办一切,使孩子长期处于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生活能力低下,而且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劳动意识淡漠,更不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些家长认为,好孩子的标准是学习好、有上进心、听话,其他都是次要的,更不用说是劳动了。这种片面认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社会舆论有关。许多人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有了幸福生活的通行证,将来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有钱,就会有人代其劳动,不必要求孩子具备劳动意识。这就造成家长和孩子都忽视劳动教育。

爱劳动是人的美德,是光荣的行为。为了培养合格的成才,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劳动课。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劳动的意义,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一切。比如,让孩子知道每天吃的大米和蔬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身上穿的衣服是服装厂的阿姨做的;好玩的玩具是玩具厂的工人叔叔做的;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也是工人叔叔制造的,让孩子懂得所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都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还要通过让孩子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

二、激发孩子的劳动情趣

孩子一旦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家长可利用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例如,如果孩子对书籍有兴趣,可以让他收拾书房,或指导他将书分类放好,这工作比要求他去扫地来得有效多了。此外,父母可陪孩子一面劳动、一面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家务情趣。父母还要把握时机训练孩子做简单的家务,耐心地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并陪着他一起做完。例如:“你可以自己用小勺子舀水吗?”“可以自己把沙子放进花盆中吗?”

三、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不仅是停留在口里,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家长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一个时期内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固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如果隔三差五,不利于习惯的培养。例如,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30~50分钟为宜,根据功课多少调节。另外,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都应有安排,不应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要主动去干”;就是社区、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也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双休日、寒暑假安排的劳动量应该稍多一点,最好干一些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劳动,有助于孩子在劳动中长智慧。

四、调动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参与家务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增加对家庭的归属感,父母多给予鼓励赞美,使孩子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自信心,肯定自己,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及积极的人格。孩子在劳动中有良好的表现,家长就应对他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你的小手好能干,不但会盖房子,还会把积木排好呀!”这类赞美和鼓励能激发孩子劳动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养成他喜欢帮忙、愿意收拾的习惯。

五、肯定孩子的“添乱”

孩子因为缺乏经验或力不能及,有时劳动的质量不高,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事情做得不够好而责备、呵斥孩子,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或降低要求,使他能把事情做好。例如:妈妈正在厨房择菜,孩子一时兴起跑过来给妈妈帮忙。当妈妈看到孩子弄得满地都是的残枝败叶,感到孩子这哪是在帮忙,纯粹是在添乱,从而对孩子加以拒绝。作为家长,面对这种情况,要对孩子的“添乱”给予奖励,并不厌其烦地加以具体的指导。只有这样,孩子的这种“雅兴”才不至于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勿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有的家长以劳代罚,以为这样就能吓唬孩子。例如,当孩子吃饭弄得满桌、满地都是饭粒时,妈妈往往气恼地说:“下次你再这样,就罚你擦桌子、擦地板。”这样就让不懂事的孩子感到“擦桌子、擦地板”不是件什么好事。下次被罚做家务时,孩子就可能对妈妈说:“妈妈,你天天做这些事,是不是犯过什么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