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18

第18章 别让孩子太任性

强强只有1岁半,尚在牙牙学语。一天,2岁的超超随妈妈来强强家玩,忽然听见强强嘴里含糊不清地叫着“干、干……”,大家很长时间才弄明白他的意思,原来想吃饼干。外公马上抱着他出去买饼干。回来时,强强两只手中各拿了一个面包棒。外公让他把其中的一个给超超,他却握得很紧,说啥也不给。外公给他讲道理,说买的时候已经讲好一人一个,你自己答应的,你一个,超超哥一个;强强是个好孩子,让给哥哥吃一个吧。可外公越讲,他手中的面包棒握得越紧,脸扭到其他方向,干脆不理你。在场的人都来劝他,他依然我行我素。强强的爸爸也出面周旋,说好话、许诺言、拿东西换、训斥等,直到强强被训得放声大哭,依然紧抱着那两根面包棒……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就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然而,孩子的任性与成年人的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一般来讲,孩子的任性具有两重性:一种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识范围扩大,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独立性逐渐增强,会产生“任性”的行为,这种“任性”行为是孩子身心发展的正常反映,表现为:孩子独立完成某件事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或为了维护自尊心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或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一些冒险行为。这些情况尽管被家长看成是“任性”,孩子自己却不以为然。另一种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不分情况地随意放任自己,毫无约束。

一、孩子任性的原因

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养成这种不良品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娇纵溺爱

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大人对孩子过分宽容娇纵的结果。在独生子女家庭,“小皇帝”现象太普遍了,爷爷奶奶宠,外公外婆爱,以及做父母的随意迁就,常常使得小孩以自我为中心,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达不到目的就哭闹、耍赖,大人往往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爱的不适度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逆反心理

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和刻板性。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的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3.亲人护短

父母之间、奶奶爷爷之间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理方式或者意见不一致、互相矛盾。爸爸批评,妈妈护着;妈妈批评,爷爷、奶奶护着……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孩子有了优势、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

二、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任性

对于任性的孩子,如任其发展,就会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1.找出任性的原因

有的孩子任性并非有意对抗大人,而是事出有因,有他自己的“道理”。对此,家长要仔细地了解孩子固执己见的原因,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不能任性的道理。比如,有的孩子三番五次地要求家长给他买名牌球鞋,家长不答应他就以不去上学相威胁。经过了解,家长知道孩子班里的几个要好同学都买了这种名牌球鞋,孩子觉得自己不穿这种鞋太没面子。于是,家长告诉孩子,小学生并不需要都穿这种鞋子,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适合买昂贵的鞋子,还讲清了同学之间不能攀比的道理。

2.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反抗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3~4岁是第一个“反抗期”,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关注儿童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

3.有效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

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的,他总是在某种情况下才出现固执行为的,对此家长一定要心中有数。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将要出现时,预先做好“防范”工作,不让孩子的任性发作起来。比如,有的孩子“客来欢,人来疯”,总是缠住到家来的客人不放,对此家长可以在客人来到之前告诉孩子要有礼貌,不要妨碍大人和客人之间的交谈,否则大人和客人就不会喜欢他,也不愿带他到客人家去玩。当客人来家时,要根据孩子的表现,或表扬他表现好,或暗示他该走了,或批评他不该缠客人。这样,不给孩子任性发作的机会,也会使他的任性逐渐淡化。

4.采取冷处理措施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不要表现出心疼、怜悯或迁就的行为,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家长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5.适当运用家长的权威

家长平时如果能够真诚地关心孩子、平等地和他谈心、严肃地批评他的过错,就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权威,取得孩子的敬佩和信任,家长的劝说就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任性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当然,家长如果像保姆一样对待孩子,什么都顺着孩子的意愿办,对孩子的无理行为也不能严肃批评,这必然助长孩子有恃无恐的心理,强化孩子的任性。因此,家长一定要正确地运用权威,过严过宽都不可取。

6.使用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家长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像白雪公主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