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41245800000031

第31章 《伤寒杂病论》方(30)

夏某,男,29岁。3年前在当地市级医院诊断为二级矽肺,肺泡破裂引起气胸。曾在南阳、北京、郑州等地多次住院治疗,可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近8个月来在某省级医院住院治疗,可气胸未能达到有效控制(医者建议其到外地做肺移植手术),因病情加重而专程前来诊治。刻诊:气喘,轻微咳嗽,痰多咯之不爽,语声低微,汗多,恶寒,胸闷,烦躁,气短乏力,不能行走,动则喘甚(稍动即引起肺泡破裂,右胸有3个排气管,左胸有2个排气管),面色萎白,大便溏泄,舌暗淡,苔薄略腻,脉细弱。辨为阳虚痰阻胸肺证,治当温肺化痰、补益肺肾。给予理中丸、海蛤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红参12g,白术12g,干姜12g,枳实6g,厚朴6g,薤白24g,栝楼12g,桂枝10g,蛤蚧1对,海马10g,茯苓3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自觉症状有改善,胸中气体减少,以前方7剂,海马用量增为16g。三诊:自觉症状又较前好转,又以前方7剂。四诊:肺泡未再破裂,胸部排气管拔除,又按前方治疗2个月,诸症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疗效,继续服用前方,病情稳定。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气喘、汗多辨为气虚,再根据恶寒、舌暗淡、苔白辨为寒,因痰多咯之不爽、苔略腻辨为痰,又因胸闷、烦躁辨为气郁痰阻,再如动则喘甚、气短乏力辨为肾虚,以此辨为阳虚痰阻胸肺证。以理中丸温补脾气,补益肺气;以海蛤汤补益肾气、纳气定喘;以枳实薤白桂枝汤行气宽胸、通阳化痰;加茯苓健脾益气渗湿。

膀胱肿瘤术后综合征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多为移行上皮细胞癌。其术后可见多种症状。

【导读】根据膀胱肿瘤术后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理中丸温补阳气;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痰,故又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段某,男,61岁。在1年前因间歇性尿血、尿痛、排尿不利,经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即手术治疗,术后自觉症状表现较术前还复杂(经多次检查,证明手术成功),多次服用中西药,但症状改善不明显,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血(尿中有红细胞),腰部沉重,面色晦暗,下肢水肿,头晕目眩,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倦怠乏力,舌质暗瘀紫,苔白厚腻,脉沉涩。辨为阳虚痰瘀证,治当温补阳气、活血化痰。给予理中丸、桂枝茯苓丸与二陈汤合方加味:红参10g,白术10g,干姜10g,桂枝12g,茯苓12g,白芍12g,牡丹皮12g,桃仁12g,姜半夏15g,陈皮15g,阿胶(烊化、冲服)10g,生姜18g,乌梅2g,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畏寒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温和、腰部沉重减轻,下肢水肿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四诊:经复查,尿中红细胞为阴性,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辨为气虚,因舌质暗瘀紫辨为瘀,又因苔白厚腻辨为寒痰,以此辨为阳虚痰瘀证。方以理中丸健脾益气、温阳散寒;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积;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加阿胶补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皮肤结核病

皮肤结核病是指结核杆菌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病。

【导读】根据皮肤结核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理中丸;又因病变证机有痰热,故与小陷胸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治之。

马某,女,18岁。在1年前颈部出现皮下结节、质硬、无明显压痛,经结核菌素检测,诊断为颈部皮下结核,服用西药已年余,可结节仍未消除,近因同学介绍前来诊治。刻诊:颈部皮下结节、质硬,倦怠乏力,口苦,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舌质暗淡瘀紫,苔黄腻且厚,脉沉弱涩。辨为阳气亏虚、瘀结痰热证,治当温补阳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给予理中丸、小陷胸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加味:红参10g,干姜10g,白术10g,黄连6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甘遂(研末冲服)0.5g,水蛭6g,虻虫3g,当归12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苦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畏寒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口苦止,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五诊:苔黄腻基本消除,以前方减全栝楼为15g,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60余剂,皮下结节消失,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经复查结核菌素阴性。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阳气虚弱,再根据舌质暗淡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因口苦、苔黄腻且厚辨为痰热,以此辨为阳气亏虚、瘀结痰热证。方以理中丸温补阳气、生化气血;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散结;以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甘遂软坚散结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疱疹皮肤病。

【导读】根据带状疱疹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理中丸温补;又因病变证机有热毒,故与泻心汤和竹叶石膏汤合方治之。再则,辨治带状疱疹的病变证机虽以热毒为多见,但不能忽视带状疱疹的病变证机也有阳虚。

朱某,男,61岁。在5年前腰部出现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痊愈,自此每年多次复发,其间无论服用西药还是中药,都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复发,近因病症复发前来诊治。刻诊:右侧腰部皮肤红斑,水疱呈簇状分布,灼热疼痛,大便溏泄,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辨为阳虚热毒证,治当温阳化气、清热解毒。给予理中丸、泻心汤与竹叶石膏汤合方:红参10g,白术10g,干姜10g,大黄6g,黄连10g,黄芩10g,竹叶20g,石膏50g,姜半夏12g,麦门冬24g,粳米12g,炙甘草9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灼热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红斑明显消退,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正常,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2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阳虚,再根据灼热疼痛、苔薄黄辨为热,因脉虚数辨为虚中夹热,以此辨为阳虚热毒证。方以理中丸温阳健脾、生化气血;以泻心汤清泻热毒;以竹叶石膏汤清热泻火,兼益正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

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是由血液、胰液外渗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的聚积,不能吸收而形成的病变。

【导读】根据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的病变证机是脾胃虚弱,治以理中丸;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和失笑散合方治之。

夏某,女,37岁。有多年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病史,左腹隐痛,反复发作,曾住院及门诊治疗,均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其表弟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左腹隐痛,因劳累加重或诱发,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手足不温,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暗淡夹瘀紫,苔薄略黄,脉沉涩。辨为脾胃虚寒、瘀血阻滞证,治当温阳健脾、活血化瘀。给予理中丸、桂枝茯苓丸与失笑散合方加味:红参12g,白术12g,干姜12g,桂枝15g,茯苓15g,桃仁15g,牡丹皮15g,白芍15g,五灵脂12g,蒲黄12g,黄连10g,炙甘草12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左腹隐痛止,以前方12剂。三诊:饮食转佳、大便通畅,以前方12剂。四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30剂。五诊:病情稳定,未有明显不适,以前方30剂。六诊:经CT检查,假性囊肿消失,又以前方治疗30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左腹隐痛、因劳累加重辨为气虚,再根据手足不温、舌质淡辨为寒,因舌质暗淡夹瘀紫、脉沉涩辨为瘀,又因口渴欲饮热水、苔薄黄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脾胃虚寒、瘀血阻滞证。方以理中丸温阳散寒、健脾益气;以桂枝茯苓丸化瘀消癥;以失笑散活血止痛;加黄连兼清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藜芦甘草汤合方

藜芦甘草汤由“藜芦一两(3g),甘草二两(6g)”所组成,是涤痰息风的重要基础方,主治风痰证。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导读】根据帕金森病的病变证机是风痰,治以藜芦甘草汤祛痰息风;又因病变证机有中气虚弱,治当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治之。

谢某,男,65岁。有6年帕金森病病史,近因手颤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手指颤动,肌张力增高,倦怠乏力,肢体活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精神抑郁,时有幻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风痰夹气虚证,治当涤痰息风、补益中气。给予藜芦甘草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加味:藜芦6g,红参10g,生川乌(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5g,干姜5g,白芍30g,茯苓10g,细辛10g,赤芍30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未再出现幻觉,以前方6剂。三诊:手指颤动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肌张力增高略有缓和,以前方6剂。五诊:手指颤动又有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肢体活动较前灵活,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缓解,又以前方治疗70余剂,病情稳定。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5g,每日3服,坚持治疗。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指颤动辨为风,再根据肌张力增高辨为痰扰,因肢体活动迟缓辨为风痰扰筋,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风痰夹气虚证。方以藜芦甘草汤涤痰息风;以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加白芍、赤芍敛阴活血缓急,细辛温阳通经。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合方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由“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半升(12g),杏仁去皮尖、半升(12g)”所组成,是温肺降逆化饮的重要基础方,主治肺寒溢饮证。

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

【导读】根据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变证机是肺寒溢饮,治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又因水气病变证机比较重,治当与五苓散合方治之。

孙某,女,56岁。有多年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病史,近因哮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心悸,肢体水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辨为肺寒溢饮夹气虚证,治当温肺降逆、益气化饮。给予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茯苓12g,细辛10g,干姜10g,五味子12g,姜半夏12g,杏仁12g,猪苓10g,泽泻15g,红参10g,白术10g,桂枝8g,葶苈子15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咳嗽、气喘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痰量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肢体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心悸止,以前方6剂。六诊:肢体水肿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又以前方治疗5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辨为肺寒,再根据心悸、肢体水肿辨为水气凌心,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肺寒溢饮夹气虚证。方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温肺降逆化饮;以五苓散温阳利水化饮;加红参补益中气,葶苈子降肺行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合方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由“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半升(12g),杏仁去皮尖、半升(12g),大黄三两(9g)”所组成,是温肺降逆化饮,兼泻郁热的重要基础方,主治寒饮郁肺夹热证。

慢性支气管炎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肺寒夹热,治以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又因夹热病变证机比较明显,故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