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代表了全党6600多万名党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李鹏同志主持了大会开幕式。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13年的基本经验,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六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胡锦涛
会议回顾
1.历史背景
党的十五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亿万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5年,是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中胜利前进的5年,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也如期召开。
2.大会提出的引领中国的新思想及论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州考察工作时首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在同年5月14日的上海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之后,全国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始了集中宣传。到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科学定位于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全面实践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报告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处处强调贯彻的重要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报告指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2)“四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十六大报告提出“四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劳动与资本、技术、管理并列,都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各自以提供者和所有者的身份同时参与分配。也就是说,劳动不再处于特殊的地位,同资本、技术、管理一样只是生产要素之一。这种分配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深化了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对过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①“要素贡献论”十六大报告调整了评价收入的基点,不再仅仅把劳动收入作为分配评议基点,而是强调各种要素的贡献,按贡献大小分配收入,以要素贡献作为基点评价收入,即“要素贡献论”,充分体现了分配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②分配原则十六大报告就分配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由市场调节;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在市场的作用下,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奋斗2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凝聚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3.十六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形象。对于确保社会主义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高度稳定和强大生机,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我们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议小插曲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过程
十六大报告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13亿人共同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成熟的理论、创新的思路、准确的文字都源于这个结合。
2001年8月,中央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4个课题组,围绕党的建设、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收入分配等课题展开调研,历时半年。12月,起草组全体会议听取了各调研小组的汇报,集中讨论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解决思路。2002年8月26日,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报告稿下发全国178个单位,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十六大召开前夕,党的十五届七次全会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据此全会对报告又作了70多处修改。直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后,讨论过程中代表们又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设性意见,在大会闭幕前的11月13日,被吸收进报告最后的定稿之中。
卡片式记忆
1.十六大报告的精髓——与时俱进
江泽民于2001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随后是十六大提出完整而深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方面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容。
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十六大要求全党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报告不仅直接深刻阐述了与时俱进,而且在报告和党章中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政策,都是坚持与时俱进的认识成果。强调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里一口气连续说了6个“新”字,突出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十六大“大家庭”增添两个“新面孔”
在十六大这个“大家庭”里,增添了两个“新面孔”——中央企业系统代表团和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根据中央规定,中央企业系统和中央金融系统首次单独组团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十五大的36个代表团相比,十六大的代表团增加到38个。“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央企业工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是对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极大鼓舞。”中央企业系统选举产生的42名代表,来自石油石化、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力、煤炭、建筑、交通运输、通信、商贸、科研设计和农林水等20多个行业,肩负着45万中央企业系统党员的重托。
3.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个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