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40237400000043

第43章 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2)

与版权引进量的稳步增长态势不同,版权输出的发展线条呈波浪形,这表明我国内地对外版权输出的发展还不够稳定,版权输出数量时增时减。虽然被调查的200家出版社在1991~1995年间版权输出曾出现高峰期,年均输出约550种,1993年达到十年间的最高峰670种,但是这些数据与版权引进数据相比,差距甚远。具体来讲,2000年版权引进数量为7343种,而版权输出数量为638种,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为11.5∶1;2002年的这一比例约为8∶1;到了2003年,我国内地引进图书版权数12516种,占当年图书版权贸易总数13327种的93.91%,输出811种,占总数的6.09%,两者之比是15∶1还多;2004年引进与输出之比为7.64∶1;2005年为6.54∶1。这说明我国内地近十年的版权贸易仍是以版权引进为主的。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是版权引进继续强劲,而版权输出却开始走低。2003年我国内地图书引进比输出多11705种,而2002年这一差距是8938种,2005年这一差距达9689种。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韩国仍是中国内地出版物的主要输出地区。以2003年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252项,约占输出总量的60%。三大输出贸易伙伴的贸易份额占输出总量的83%。从输出种类看,与前几年相比,中医、体育、养生、旅游等种类图书输出的比例增长平稳,汉语学习类图书的输出获得了飞速增长。总体来说,输出品种不如引进品种丰富。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我国内地出版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但可供出口的品种却并不多。海外读者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文学,尤其是学术性、研究性较高的古籍图书需求量较大,但近两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品种不多,加上再版率高、选题撞车,使海外同业可订书品种减少。

中国内地版权输出少而难的原因在于,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是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还很不够,没有真正走向世界;二是在出版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奇缺优秀的图书翻译人才,不少书翻译得不地道,不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三是输出渠道不够畅通,在国外已非常成熟的版权代理业务在国内亟待发展,国外出版人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来联系国内出版人,更无法了解中国的优秀图书。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对介绍中医、气功等传统保健类图书非常感兴趣,但大多数在德国市场上畅销的此类图书却是德国人写的。究其原因,是德国人(包括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受众)将此类书籍归为专业类图书。按照他们的习惯,专业图书应具备有据可查的背景资料和较为严格的逻辑推理,否则就没有可信度。而我国内地出版的这类图书则多写得相对比较模糊,缺乏相应的解释和严谨性,就只能被国外出版商拒之门外了。文学类出版物虽然不存在这方面问题,但这类图书的版权输出也非常不理想。虽然许多国外出版商迫切希望引进中国当代文学书籍,但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没有信心,而中国又缺乏图书推介意识及相关权威的机构,使一些高水平的文学图书无法走出国门。

我国内地版权贸易除数量上的逆差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贸易费用的严重不对称,引进费用远远高于输出费用数倍。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输出费用被压到最低,为了“政绩”不惜低价甚至白送版权的现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并不鲜见;二是盲目引进,哄抬价格,一味地认为在国外登上排行榜的书引进来就会好卖,甚至有买了版权囤积起来的情况。

3.对外版权贸易对象分析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我国内地对外版权贸易总量发展较慢,发展不够均衡。这种不均衡性体现在版权贸易对象的国别与地区、版权贸易的作品类别以及我国内地版权贸易主体等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1)版权贸易对象的国别与地区分布

就我国内地引进版权的地理分布而言,十年间前期以我国的港台地区为主,后期转为以国外为主。导致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2年我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为我国内地的版权贸易走向世界提供了法律保障,版权引进业务增长迅速。1998年列入我国内地图书版权引进地前八名的国家与地区分别是美国、台湾地区、英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与韩国,引进数量共达4220种,占当年引进总数的77%;1999年的前八名则分别是美国、港台地区、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1998年我国内地从美国引进版权2236种,占引进总数的40%;从港台地区引进版权1032种,占引进总数的18%。1999年从美国引进版权的数量已引进总数的45%,从港台地区引进的数量占总数的17%。

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2002年和2003年,我国内地引进版权数量最多的前五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英国、台湾地区、日本和德国,而且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的图书版权总数平均占当年引进总数的70%还强。比如,2002年的这个数字就达87%,而2003年这种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仅美、英两国之和就达到8811种,占引进总数的64.01%,几近三分之二,比上一年还高2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内地引进版权的数量分别为:美国3932种,英国1647种,德国366种,法国320种,俄罗斯49种,加拿大39种,新加坡140种,日本705种,韩国554种,其他地区345种。可见,从欧美地区来看,目前我国内地版权引进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与俄罗斯等五国。如果仅从亚洲地区来看,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比较突出,我国香港地区和韩国也表现不错。2003年我国从这四者引进图书版权数量之和达2761种,比2002年增加125种。其中,香港地区增加较多,有157种,比上一年增加88.20%。2005年我国内地版权引进数量,香港地区204种,澳门地区43种,台湾地区达1038种。

就我国内地版权输出的国别与地区分布而言,排在最前面的是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主要集中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其次才是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家。1991~1996年间我国内地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版权输出量分别是111种、74种、38种、27种、22种和17种,共计289种,占总数的73%,其他国家总量仅占27%。在我国内地对外版权的23个主要输出国和地区中,亚洲虽只有8个国家和地区,但输出版权量却达到230种,占总数的58%强;欧洲12个国家,输出量只有125种,占总数的32%;美洲3个国家,输出量也仅为40种,占总数的10%。1998年和1999年两年,中国内地向韩国、日本输出图书版权分别为121种和34种,两国之和占当年对外国输出版权的78%与30%。根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在2000~2002年,我国内地版权输出的前几名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等。其中,2002年,我国内地的图书版权输出到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及韩国的总数达12101种,占总数的93.29%;2003年,三者之和共有739种,占总数的91.12%。2005年我国内地图书版权输出情况为美国16种,英国74种,德国9种,法国7种,俄罗斯6种,新加坡43种,日本15种,韩国304种,香港地区169种,澳门地区1种,台湾地区673种,其他地区117种。可见,目前国际出版市场对中国图书还缺乏认识和了解,输出国虽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图书要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2)版权贸易的作品类别分布

我国内地版权作品引进的类别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而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又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及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初期,引进作品以外语学习和文化生活主题为多,品种略显单调。到后期,图书品种不断增多,其中,计算机、经济管理与语言类图书形成引进书的三大热点。1992~1997年间,科技类以3119种占据第一位,相当于其他各类图书版权引进的总和。另据北京版权局统计,1996~2000年间,引进的科技类图书一直占引进图书总数的40%以上。大量文化生活类作品的引进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大量科技、财经与管理等作品的引进,使图书版权贸易在我国的“科技兴国”战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从我国内地版权输出作品的类别来看,社会科学类图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科技类和综合类图书。以2003年为例,社会科学类图书有590种,占总数的72.75%;科学技术类图书183种,占22.56%;综合性图书38种,占4.69%。其中,版权输出较多的是历史、地理、文化、文学等类别;航空航天只有8种,生物科学5种,交通运输3种,数理科学、化学2种,天文学1种,马列主义、军事、环境科学类图书的输出数量为零。

从我国内地输出版权作品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医学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对上述类别的书籍尤为感兴趣,如《中国哲学大纲》、《中国佛教史》、《中国药膳大词典》等。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对少儿、语言类图书颇感兴趣,他们引进的作品包括《中华儿童故事丛书》、《中华民间故事大画册》、《小学生彩图成语词典》、《多功能英汉实用大词典》等。欧洲国家往往对东方文明怀有比较深厚的好奇心,对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艺术兴趣较大,如德国引进了《西藏风貌》、《中医内科学》、《使用中草药》、《中国保健推拿图谱》,意大利引进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长寿之谜》,西班牙引进了《经络气功》、《中国菜》,瑞典引进了《中国康复医学》,法国引进了《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等。在美洲,巴西是南美洲引进我国作品最多的国家,内容也主要集中于传统医学,如《中医基础理论》、《气功图谱》、《中国饮食疗法》等;而美国引进中国版权的品种较分散,如《中国历代名著全译》、《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三松堂》、《中国金鱼画册》等。此外,有关中国政治经济与科技综合研究报告类书籍版权也比较受青睐,如《经济白皮书: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1994~1995)》、《1996年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等便被日本、英国等引进。

(3)我国内地版权贸易主体的分布

在1990年以后的版权贸易实践中,我国内地涌现出了一批版权贸易实力较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取得较好收益的出版社。它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西、江苏和辽宁等地区。

从版权引进情况来看,一些版权贸易活跃、成绩显著的内地出版社开始出现。1990~2000年间我国内地图书版权引进数量前十强的出版社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此外,一些领域的特色出版社也已形成,如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形成的计算机书籍“四强”,由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所形成的文艺书籍“四强”,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等形成的外语学习用书“四强”等。这些出版社在十年的磨砺中,逐渐积累了经验,形成了本社版权贸易特有的渠道、方式和网络,所引进图书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也获得了较丰厚的经济回报。这些出版社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广西、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和湖南等地,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而其他地区则较少,更有一些地区极少或尚未开展版权贸易活动。

从版权输出情况来看,我国内地有输出实力的出版社还很少,且集中于北京。江苏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版权贸易往来较多;而吉林、辽宁除向新、马输出外,日本、韩国是其重要市场。在这十年间,我国内地图书版权输出前十强的出版社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及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