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402374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此时,引进版图书的市场化倾向日益明显,国内出版社引进了一些畅销书、市场反映热烈的图书。比如199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飘》的续集《斯佳丽》;1993年外研社引进的《维克多英语》,发行25万套,与麦克米伦公司推出的《走遍美国》,发行数十万套。漓江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少儿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等成为新兴的版权贸易生力军。

同时,引进版图书的增加,推动了我国图书编辑印装质量的提升,引进版权的过程,也是中国出版社学习国外图书编辑制作优点的过程。比如21世纪出版社在引进英文《DK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就学习了图文关系的处理、版式设计的主题照应等。

1996年之后,引进版图书数量再次呈现大幅增长,输出则逐年递减。以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1992年引进版图书仅2种,输出版图书16种。1996年引进版图书30种,输出版图书20种。到2000年,引进版图书升至70种,输出版则下降到不足15种。

1996年之后,在版权引进数量猛增的同时,也出现了出版社购买版权一拥而上、重复出版、无序竞争的现象。当时版权贸易市场的无序竞争相当严重,国内一些出版社相互拆台、哄抬价格,使图书的版税率由国际通行的6%~8%抬高到10%~12%;版税预付款由最初的30%(按国际惯例)竞相抬高到100%;专业图书的起印数从2000~3000册增至8000~10000册。版税提前全部付掉了,可是书没有全部卖掉等现象屡有发生,造成国家经济受损,外国出版商坐收渔翁之利。外商对国内这种无序竞争现状了如指掌,提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他们将同一本书同时寄给多家出版社,让各出版社竞相报价、抬价。部分出版社购买版权盲目性很大,有时候先把版权抢下来囤积着,再找市场,造成很大浪费。

这一阶段,出版社在急切购进版权的同时,转让版权的意识越来越淡化,本土原创减少,外向型选题匮乏。不过,也有一些出版社仍然在对外合作输出中颇有收获,例如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与施普林格公司(Springer)合作出版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采用在全球范围内组稿,自己编辑印刷中英文版的方式,获得近10倍于出售版权的利润。

(四)向优质高效型转移(2001~2005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中国出版业版权贸易事业和对外交流合作快速发展的又一契机。此时,各出版社在从事版权贸易时,开始追求质量取胜,强调精品意识。这一阶段可以描述为“从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移”,是我国版权贸易稳步推进、提升的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出版资源、作者资源、图书市场都被摆到了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此时,一些中国出版社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以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取代了单纯的版权贸易。以科学出版社为例,国际化是该出版社发展定位的一个方面,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成为国内优秀科技成果的发布中心和国外优良出版资源的引进平台,原创和引进相结合,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久发展战略。科学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商的每一个合作项目,都是多方位的合作,除了版权贸易,还包括有计划地输出科学出版社的业务主力到国外出版公司培训进修。

科学出版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海外分公司,目前在纽约、香港和英国等地拥有三家海外分公司。如今,科学出版社每年引进优秀科技著作三四百种,输出一百多种,和全球几十家STM领域的国际出版公司都有合作。特别是和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这样全球领先的科技出版商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学出版社与这两家公司合作出版了《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英文版,连同该社其他一些学术期刊内容,放到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的在线网络平台之上,提升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同时也扩大了科学出版社在国际科技出版领域的影响。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走出去”,政府开始采取相应扶植措施鼓励中国图书“走出去”。2004年3月,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的共同推动下,首批中国政府资助出版的70种法文版中国图书亮相巴黎图书沙龙,随后此模式被发展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于2005年7月正式启动。人们的输出意识由淡漠再次增强。但由于1992~2001年这一阶段对版权输出的忽视,此时原创和输出显得后劲不足,缺乏可输出的好产品。要想很快扭转目前引进远远大于输出的状况绝非一日之功。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不应过多强调引进输出的比例,现实情况决定,引进大于输出的状况还将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存在。我国是一个学习性很强的民族,这决定了我们引进国外知识产品的热情,但是,一个成熟的出版社应该具有很强的输出意识,把自己的版权卖给别人,而要让更多的中国图书“走出去”,首先应该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五)“十一五”——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发展的新起点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出版业列入九大重点发展产业,我国已经兑现了加入WTO时的承诺,开放了市场分销和印刷制造的两个重要环节,而且图书与版权产业的发展将在整个文化发展的大环境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的图书与版权产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调整政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截至2006年,我国已经批准外资投资的分销服务企业38家,其中14家有批发权。在分销领域,独资、合资、股份制、民营资本、国有资本都是允许存在的。在印刷领域,除了规定出版物印刷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以外,其他的印刷行业都是全部开放的。目前已经批准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的印刷企业有2000多家。

在图书出版领域,目前我国的政策规定不允许外资进入出版编辑环节,但是开放了单本书的项目合作。外国政府、外国出版企业每年都和中国相应的出版社有很多的图书出版合作。在图书合作出版、版权贸易方面,完全是开放的。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并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6年初,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并于9月又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在全面推开,文化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图书与版权产业亦迎来了发展的春风,这从2006年第58届和2007年第59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展团取得的成绩中就可见一斑。

三、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发展前景

可以说,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发展的前景广阔。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既为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又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次,中国的图书与版权贸易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中国与世界出版强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产业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争取其自身有更大的发展。

(一)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的发展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特别是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为图书与版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

第二,中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这既为图书与版权贸易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又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不断发展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城镇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农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50%以下。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城乡恩格尔系数将呈现继续降低的趋势,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将不断增长。

第三,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文化资源。

第四,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十多年来,中国图书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万多种发展到2005年的22万多种,印数从37亿册增长到2005年的64.66亿册。图书发行业的净销售额、利润有了很大的增长,净销售额从1978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1300亿元,图书与版权贸易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世纪末期世界出版业出现的出版集团化、销售连锁化、数字出版与网上售书等趋势,在中国图书与版权贸易受到高度重视并在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在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发行集团,数字化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