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56

第56章 马海德与苏菲的延安之恋

王晓莉

1940年3月,马海德和苏菲在延安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对情侣终于结为伉俪。

说起这段异国恋情,还颇具浪漫色彩。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人(父母为黎巴嫩移民),医学博士。1936年7月,经宋庆龄介绍,这位26岁的美国青年同斯诺一起来到陕北苏区。随后就参加了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军委卫生部顾问。

苏菲,也称周苏菲,原名周素珍,浙江舟山群岛沈家门镇人,戏剧演员。1939年,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介绍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马海德投身中国革命后,就决定找一位中国姑娘作为终身的伴侣。他曾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学生王平求婚,但王平婉言拒绝了。然而,恰恰是王平自己无意之中成了马海德与苏菲婚姻的第一位介绍人。1939年夏,苏菲在奔赴延安的路上,碰巧与王平相遇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招待所,并同住一室。晚上,另一位姑娘问起王平与马海德之事。“大鼻子,蓝眼睛,马海德”,一种姑娘特有的好奇心,使苏菲下意识地注意起了这位后来和她共同生活了48年之久的外国人。

1939年8月,马海德骑马去鲁迅艺术文学院执行校医每周一次的医疗任务,在鲁艺门口正巧碰到了刚到鲁艺不久的苏菲。两人同时一怔。苏菲上下打量着马海德,心里想这个大鼻子的外国人,莫不是王平所说的马海德。马海德的挚友沙博里先生在《马海德》一书中讲到马海德第一次见到苏菲,被她的优雅风度和美丽所倾倒。她有一双明亮会说话的眼睛,她发亮的黑发短短向后梳着。“我突然觉得有许多话要对她讲,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我会说的还不过是‘哪儿痛?’‘烧不烧?’等等行话,要表达我这时候要说的东西,这几句怎么够用!”爱情是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的,不到半年时间,马海德就可用满口中国话和苏菲畅谈情感、理想、道德和爱情。这第一次的碰面,双方虽非一见钟情,但却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0年的除夕之夜,延安举行春节晚会。舞台上站着一位中等身材的演员,一身京剧花脸的打扮。他一边向观众拱手作揖,一边学着陕北话的腔调向同志们问好、拜年。他那大鼻子的京剧脸谱,那穿着高底靴站立不稳的姿态,洋腔洋调加上诙谐的表演,逗得台下的观众直发笑。这位“笑星”就是马海德。后来,他回忆起在延安的演戏经历时说:“实际上我是个蹩脚演员,一共演了四五场,在延安这么大的地方,就算不错了。”

这次晚会使他俩有了交流的机会。他俩谈各自过去的经历和对革命的认识,还有他们共同喜爱的文学,音乐和艺术……这一动向被李丽连发现,她适时地做了穿针引线的“红娘”。半个世纪之后,苏菲回忆起1940年延安春节晚会时,满怀深情地说:“那是决定我们今后在一起生活的一个重要时刻啊!”

春节过后不久,马海德在延河边向苏菲倾诉了深藏在心底的爱慕之情。苏菲听后心慌意乱地跑回宿舍,彻夜难眠。在当时,一个姑娘要和外国人结婚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的朋友都极力反对。“你嫁给谁不行,为什么偏偏要嫁给一个外国人?”“千万不能跟外国人结婚,你不怕别人议论吗?”“他也许不会在中国过一辈子的。”马海德倾诉了自己的心声后,也是忐忑不安,担心苏菲能否承担起社会压力……40多年后,马海德说起这段往事时,还心有余悸:“我们的结合是来之不易的呀!”

在苏菲犹豫不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促使她下了最后决心。一天深夜和苏菲同住的一个孕妇难产。熟睡的马海德知道后,迅速赶来。尽管他是第一次接生,但他做得干净利索,使孩子顺利出生,从死亡线上救回了两条性命。苏菲看着马海德的一举一动,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她豁然明白了为什么边区军民对马海德那样尊敬,终于郑重地决定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经过中央组织部的批准,苏菲与马海德在边区政府办事处正式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书。作为这一美满婚姻的见证,马海德把这张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的“结字第595号”结婚证一直保存了下来。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