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中国西南精华游
38175400000018

第18章 精彩贵州(4)

爬坡节远古时代,贵州香炉山的半坡上长满了云雾树,一天晚上,坡上忽然传来了姑娘的歌声,清脆、甜美的歌声吸引了所有村民侧耳倾听,可这时歌声突然戛然而止,人们纷纷爬上半坡,寻找姑娘的芳踪,可是始终未见踪影。原来姑娘是天仙的小女儿。她很羡慕凡间的姑娘小伙子对歌玩耍.于是飘到半坡来,但她没有凡人的鞋子,所以只能在山上唱起动听的歌儿,她看到人们爬到半坡上来,‘就又飘回香炉山顶。飞回天庭去了。后来,为纪念这一传说就形成了“爬坡节”的风俗。

吃新节是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苗民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牛互相串门祭祖,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

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传出人们的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情歌声飘荡在苗寨的夜空里。

【黔东南民族迎宾习俗】

黔东南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他们迎接贵宾有自己独特的仪式,放铁炮、吹芦笙、敬牛角酒是苗族迎宾的最高礼仪;设障碍、唱拦路歌是侗族迎宾的特有方式。苗族的迎宾待客礼节分为一般性和隆重性两种:一般性待客礼节是亲友互访,主人以酒与客畅饮,对远客和久未见面的朋友,则要杀鸡宰鸭待客。隆重性的待客礼节是客人到后要杀猪宰鸡宴请客人,席间主人要让自己的儿女、媳妇按客人辈分先长后幼依序敬酒。“无酒不成礼”是侗族的迎客习惯,席问酒礼是主人敬客人或晚辈先敬长辈,同辈互换过手喝“交杯酒”、“团圆酒”、“团结酒”,同时还要唱侗歌劝酒、敬酒,温文尔雅,以礼为贵。当美丽的苗女或羞涩的侗族小伙,捧起一碗米酒敬你时,哪怕不会喝酒的你也要轻抿一口(当然最好是一口喝尽),否则他们会认为你不够义气或看不起他们。所以与当地人吃饭或敬酒,你要善于察言观色,最好离会喝酒的人远点或者事先坚持不会喝,否则干杯“在劫难逃”。

【黔东南民族婚恋习俗】

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情歌、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桥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进行。

行歌坐月

在美丽的侗乡。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行歌坐月”。“行歌坐月”就是谈情说爱,在农闲季节特别盛行。很多侗寨有专门的“月堂”(即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与姑娘对歌交流。夜幕降临了,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的姑娘所住的吊脚楼下走过。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推开窗子往吊脚楼下看.见是自己喜欢的人来了,就打手势。示意他可进楼。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识的人来邀约,她们就急忙将窗户关起来不去搭理。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还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吭声,但她的家人便出来干涉,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他快走开。侗族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幸福的夫妻。

踩姑节 革家“踩姑节”又称“踩青节”、“踩亲节”,是革家传统的社交节日。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心上人的日子。不同的寨子,节日时间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一至初十的这几天里。踩青节上要表演“踩亲舞”,一般由两个男青年吹起芦笙引路。后面跟着4~6个姑娘相伴歌舞。姑娘的舞步,要应和小伙子的芦笙。男孩子随心所欲,姑娘就要随机应变。

姑娘如果对小伙子中意,就会在歌舞行列中轻轻地敲打小伙子的肩背;如果不想与他有过深的交往,则跳着歌舞躲过去。小伙子如果对哪家姑娘中意。就会装着不小心踩一下姑娘的绣花鞋。如果两情相悦.小伙子便会用芦笙把喜欢的姑娘带到寨中竹林里,以歌传情。

姑娘若是给小伙子的芦笙系上彩带,送上自己心爱的礼物,那就是认定这个情郎了。

【黔东南民族建筑】

黔东南的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

侗寨的鼓楼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最高的是从江县的高千寨鼓楼,有15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建于河溪之上的花桥也是侗寨的特有建筑物,与鼓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石砌墩以外,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建筑材料。桥面的楼、廊、柱、枋,都不用钉铆衔接。花桥既是便利行走的桥梁,也是供人避风躲雨的地方.所以又称“风雨桥”。

黔东南最佳旅游季节

最佳自游时间为每年7月份前后。这时黔东南地区的气候温和,日平均气温在25℃左右,降雨量少,以晴天居多;而且在农历六月十九至六月二十一期间有苗族盛大的节日——爬坡节,可以和当地人载歌载舞,欣赏精彩纷呈的民族节目。另外,6月和11月也是较好的自游时间,气温20℃左右,穿薄毛衣即可。农历五月初五,有苗、侗、汉等民族共4万人参加的“龙船节”,盛况空前:农历十月中旬。苗族人开始过自己的年关——苗年,他们跳芦笙舞、斗牛、游方、踩鼓。热闹非凡,这段时间出游能够和忙碌了一年的苗民们把酒共享歌舞。感受苗民的年关庆典风俗。

黔东南住宿

雷山宾馆,地址:雷山县城关,电话:0855-3334329

新世纪招待所,地址:雷山县城关,电话:0855-3334188

响水宾馆,地址:雷山县城关,电话:0855-3332264

黎平宾馆,地址:黎平县城关,电话:0855-6221197

黎平林业宾馆,地址:黎平县城关,电话:0855-6224711

月亮山宾馆,地址:从江县城关,电话:0855-6414888

电力宾馆,地址:从江县城关,电话:0855-6414757

榕江宾馆,地址:榕江城关古州中路,电话:0855-66241 88

庆丰宾馆,地址:榕江城关古州北路,电话:0855-6623088

碧云大酒店,地址:榕江城关西环北路,电话:0855-6623888

五榕宾馆,地址:榕江城关古州中路,电话:0855-6627188

黔东南旅游行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少数民族风情景点和风景名胜景点的地域分区。来设计旅游路线。

线路一:以凯里为代表的苗族风情中线旅游。路线为凯里—南花苗族风情—郎德苗族民俗—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排卡苗族芦笙制作—新桥短裙苗族民俗村—西江千户苗寨—反排苗族木鼓舞—施洞苗族银饰加工—镇远(阳河风景名胜区)。

线路二:以?阳河风景区为中心的北线旅游。路线为凯里—重安江(十里古峡、三朝桥、革家民族风情)—旧州古镇、?阳河—飞云崖、贵州民族节日博物馆—杉木河漂流—

云台山—上、下?阳河景区—镇远—青龙洞、贵州古建筑博物馆—铁溪—梵净山。

线路三:以黎平为代表的侗族风情南线旅游。路线为凯里—榕江七十二寨侗族风情、三宝侗乡风情—八舟河风景区—从江增冲鼓楼、岂沙、小黄、肇兴侗寒—地坪风雨桥。

凯里市

凯里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是全国41个“绿都”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一个多民族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凯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确立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凯里境内有碧波秀水的金泉湖,有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香炉山,有如诗如画的清水江,还有数不清的苗族村寨等景致。

凯里饮食

凯里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酸汤中不放醋,而是把西红柿、香菜、生姜等调料放入米汤中,存于瓦缸发酵而成,食用时将酸汤在火锅中烧开,将活鲤鱼或活草鱼剖开后整条放入汤中煮熟。凯里的其他名吃还有酸辣米粉,随处都有,3元一碗。

香炉山

因其山形酷似香炉而得名,苗语名“波别纠”,即屏风山。《清平县志》载:香炉山“伏如香炉,岩石危峭。早晚云雾千态万状,莫可端倪”。明清两代,苗族人民起义军多次以此为根据地。山上留有不少战争遗址,所以香炉山也是苗族人民缅怀祖先的圣山,每年山上都会有“爬坡节”,山下有“龙船节”。还有最古老、最盛大的苗家节日“吃牯脏”。

“吃牯脏”包含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许多离不开牛的仪式,其中以斗牛最为惊心动魄,芦笙劲吹,锣鼓喧天,披红挂彩的牛进入斗场,斗死的牛则要视为英雄厚葬,并立碑刻字以纪念。

平良古峡

位于凯里大风洞乡平良村,发源于麻江西沿山洞的重安江,在平良村进入古峡。古峡两边是悬崖峭壁,气势雄浑。峡中江水湍急,浪花翻滚,流程达十余里,故又名十里古峡。古峡之口,右有骆驼峰,左有白壁岩,两峰对峙,遮天蔽日,犹如古峡的两扇大门,把江水关藏在幽深的峡谷之中。一入古峡,凉风习习。白壁岩半腰有一幽深山洞,猴子经常在此出没。过了白岩塘,便是“三十三浪”。“三十三浪”两边,有其状如猴的猴子山和形似白发老翁的仙人山。两座山峰都是巍巍矗立的百余米高的断崖峭壁。过了“三十三浪”,在一堵巨大的岩壁后面,是一壁悬崖直刺青天。一股山泉便从这悬崖的顶端飞流直下,在几十米处落在一岩檐上,又飞泻下来,溅落在另一岩檐上,十分壮观。

金泉湖公园

是凯里最大的公园,由金泉湖、鼓楼、芦笙场、水上乐园、民族度假村等组成。金泉湖面积约有10公顷,碧波荡漾,在湖上划船垂钓,惬意之极。金泉湖大坝右侧有一座茶山,山顶有一座世界第二高的鼓楼,楼高30米、17层,整个鼓楼都是用木材建造而成,未使用过一颗钉子,不愧为侗族建筑的奇迹。

麻江下司古镇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用石头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字遗址、古民居、古巷道。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的依山而建的观音阁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讨袁护国将领吴传声的墓就在距下1.5公里的保秧洲。

舟溪芦笙堂

位于舟溪乡口,始建于明代。舟溪芦笙堂是每年举办苗族芦笙节的地方之一。这里的苗民大多穿短裙.又称“短裙苗”。苗民的服装有百褶裙、银衣、绣花围腰、绑腿、花鞋等,苗家女节日戴的银冠和银首饰,有的重量达到10公斤左右!

麻塘革家

麻塘是比较典型的一个革家村寨,寨中村民平时务农,闲时做蜡染、绣花衣、款待各方宾客。在这里,你可以和神秘的革家人共同探寻那古老的革家文化。

镇远县

镇远位于湘黔铁路的北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城市,是在贵州难得一见的江南水乡式的古城,因其地理位置的险要,素有“滇头楚尾”、“入滇咽喉”、“湘黔锁钥”之称。

有人说“镇远是一幅画”,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你到了那里才会感觉相比这种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祁顺曾这样描述镇远:“多佳山水士大夫南边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镇远有巧夺天工的秀峰和溶洞、有美丽的瀑布、有幽深清凉的峡谷。你可能会产生恍若隔世,以为自己进入了世外桃源的幻觉。

踏上镇远古城的街道,你首先察觉到的,就是那里的楼房与江南水乡的房舍极其相似。楼层都有飞檐翘角的屋顶和淡灰色的墙体,一幢幢楼排列得十分有序,依傍着清幽的?阳河。传说明朝官兵带着家眷来此,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文化,并在镇远繁衍生息,由此形成了镇远独特的水乡文化。

青龙洞

建于明代中叶,青龙洞系镇远县东郊古建筑群的总称,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位于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由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