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05

第5章 动物特异行为之谜(5)

吸血蝠生活在潮湿的热带森林,也适应较冷的山区。它们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跟其他蝙蝠一样,吸血蝙蝠也装备着“回声探测器”。它的攻击战术是,先小心谨慎地飞到袭击对象跟前,在上空盘旋侦察,然后寻找机会下。手。别看吸血蝙蝠个子小,却是老谋深算。它按照不同攻击对象选择不同的部位吸血。如果遇到牛、马,它就咬牛马的背部和身体的两边儿;如果遇到猪,它就咬猪的肚子;如果遇到鸟类,它就咬鸟的腿。有人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只吸血蝙蝠突然飞向地面,用翼钩攀住一只公鸡的腿,后脚着地,鸡走它也走,边走边吸公鸡的血。它袭击人就更狡猾了,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像幽灵一样偷偷潜入有人居住的屋子,飞落在床单上,用翼肘撑着身子。不声不响地向人爬去。为了探听虚实,吸血蝙蝠先对准人的鼻子、面颊轻轻地咬一口,然后慌忙缩回来,如果要攻击的人睡熟了,它再跑过去,用尖锐的门牙,割开一个口子以每秒钟5次的速度吸起血来,然后用舌头舔干净流出来的血。

动物学家们发现,在吸血蝙蝠的舌头底下,有两条小沟,一直通到喉头,它的唾液里含有一种奇特的化学物质,能够防止血液凝固,使它们能迅速地吃个饱。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吸血蝙蝠的体重只有100克,而它每饱餐一次,就能吸血50克,相当于体重的一半,饿极了的时候,它能吸200克的血,相当于体重的一债,照样能起飞。

吸血蝙蝠在一个夜晚能吸几种动物的血,或者往返几次吸同一动物的血。科学家们估计,吸血蝙蝠的平均寿命是12年,它一生所吸的血多达100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的生理系统变得非常特殊,除了吸血以外,它再不能吃别的东西了。

蝙蝠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进化成如此特殊的食性呢?它的“老家”为什么偏偏在美洲呢?

科学家们对这个不解之谜,现在还说法不一。

一些动物学家解释说,吸血蝙蝠的祖先本来是吃植物果实的,长着锋利的门齿,能咬穿果实坚韧的果皮。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解释站不住脚,他们指出,假如血比果实更合蝙蝠的胃口,那为什么专吃果实的欧洲果幅还都保持着老样子,没有一种进化成以血为生的食性呢?

另一些生物学家则认为,吸血蝙蝠是从一些以虱为食的蝙蝠演化而来的。它们吃的虱子专门寄生在大型哺乳动物的皮肤上,以吸血为生,所以这些蝙蝠很容易进化成嗜血的食性。这种观点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他们回答不出这些疑问:吸血蝙蝠的祖先在漆黑的夜晚是怎样寻找虱子的?吸血的虱子遍布欧洲和亚洲,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吸血蝙蝠的踪迹呢?

第三种理论是加拿大生物学家布洛克.劳登提出的。他认为,吸血蝙蝠的祖先生活在中新世中期,在这段时间里,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种类也特别丰富多彩。这些哺乳动物经常为生存而激烈博斗,它们流血的伤口就会吸引一些昆虫,而吸血蝙蝠的祖先就是以专门捕捉这些吸血昆虫为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蝙蝠的食性就逐步进化成以食血为生了。另外,那时候的南美洲大陆,也是许多大型鸟类的乐园,这也是吸血蝙蝠的血液来源,所以南美洲就成了它们的“老家”。布洛克.劳登认为,随着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了,那些食血为生的吸血蝙蝠也难逃厄运,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减少了。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神秘的吸血蝙蝠之谜,仍然没有彻底揭开谜底。

动物认亲之谜

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同一种动物中,血缘关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同一血缘的个体,相互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助互爱。那么,动物是怎样识别亲属的呢?

气味是身份证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有些动物是通过气味来分辨亲缘关系的。

美国癞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过气味识别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们情愿与“亲兄弟姐妹”集群游泳,而不愿与无血缘关系的伙伴为伍。科学家将一只蛤蟆同一次产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蓝色,另一只蛤蟆产的蝌蚪染成红色,一起放入实验室的水池中。开始它们混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它们又自动分开,红色蝌蚪相聚在一起,蓝色蝌蚪相聚在另一处,经纬分明,一点也不含糊。作为对照,科学家又作了一次实验,将蛤蟆同一次产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染成蓝色,将它们放在一个水池中。这次它们并不按颜色分成两群,而是紧紧聚成一团。

蜜蜂是靠气味识别自己亲属的。蜂群里有专门的所谓“看门蜂”,由它控制进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无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人巢。

“看门蜂”的任务,是对进巢的蜜蜂进行审查,它以自己的气味为标准,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门外。

蚂蚁也是以气味识别本族成员的。蚁后给每只工蚁留下气味,有了这蚁后亲自签发的“身份证”,才能自由出入蚁穴,否则要被咬死。

鱼类身上有识别外激素。鱼当了父母亲之后,体表常常会释放出一种被称之为“照料外激素”的化学物质,幼鱼嗅到后,便自动保持在一定的水域里生活,以利于亲鱼的照料和保护。如非洲鲫鱼,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鱼口中孵化的,幼鱼从出世到自己独立生活之前,总是活动在雌鱼周围,一旦遇到敌害,雌鱼就把它们吸到口腔里。假若没有“照料外激素”,它们是绝不会有这种母子之情的。

鸣声辨别亲疏

鸟类、蝙蝠等是靠声音辨别亲属的。

为了探索鸟类是怎样从鸣声识别亲缘关系的,鸟类学家海斯和他的学生研究了雌野鸭的孵卵过程。他们把微型麦克风安放在野鸭巢的底部,然后跟录音机相连。他们发现,孵卵的雌鸭在开始孵卵的第四个星期发出“嘎嘎”较微弱的低声鸣叫,每声只持续150毫秒。这时,被孵化的卵里边发出“叽叽”声。起初,这些声音很小很小,随着时间推移,野鸭的鸣声越来越频繁,卵里的“叽叽”声也愈来愈高。随后小鸭就出壳了。在雏鸭出生后1小时,两种鸣声增加了4倍。雏鸭出生后的第16~32小时,雌鸭离巢游向水中,它发出急促的呼唤声,每分钟快达40~60次。于是小鸭纷纷出巢,跑向母亲。由此看来,雏鸭在卵内孵化的第27天起就开始听到母亲的声音,在这一过程里听觉起主要作用。雏鸭出壳后,视觉、听觉一起作用,使雏鸭进一步认识母亲。

燕鸥的巢筑在海滩上,巢与巢靠得很近,但燕鸥能根据叫声和外形识别自己的雏鸟,从不会搞错。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会同时挤满几千只葫芦状的鸟巢,密密麻麻地巢挨着巢。但用不着担心老崖燕会认错自己的子女。对它们来说,雏燕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识别标志。在常人听来,雏燕的叫声似乎是一样的,没啥区别。但如果仔细分析,可发现其中仍有细微的差别。实验证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雏燕叫声的录音,老鸟每次都只向自己雏鸟的叫声飞去。当然识别是相互的,老鸟在听到雏鸟的叫声时,也会发出鸣叫,雏鸟听到后,会叫得更加起劲。

在美国西南地区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的居住地如此拥挤,以致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不可能喂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作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麦克拉肯带着照明设备在山洞里又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自己子女,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唤嗅,在确认是自己的子女后才喂奶。

骗亲有其道理

生物界有认亲行为,也有骗亲行为存在。有的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了一些骗亲手法,杜鹃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杜鹃在繁衍后代的时候不垒巢、不孵卵、不育雏,这些工作会由其他鸟来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鹃产卵时期,它便选定画眉、苇莺、云雀、鲣鸟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状、羽色和猛禽鹰鹞相似的特点,从高远处疾飞而来,巢内的其他鸟以为天敌鹞鹰来犯,便仓皇出逃,杜鹃乘机便将卵产在这些鸟的巢内。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原因,杜鹃产的卵在大小、色泽、花纹方面和巢主产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发现。杜鹃的卵在巢内最先破壳成雏。小杜鹃的背上有块敏感区域,有东西碰上,它便会本能地加以排挤,所以巢主的卵和破壳的雏鸟便被它推出巢外。这样,小杜鹃可以独自占养父母采集来的食物了。小杜鹃慢慢长大了,老杜鹃一声呼唤,它便跟着远走高飞。

长尾叶猴是一种温和的群居动物,群内成员会很好合作,很少发生争斗。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25730只猴子。但如果有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它会杀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幼猴。有些科学家认为,新猴王杀死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哺乳动物在授乳期一般不繁殖,杀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进入繁殖期,从而早日生育新首领的子女。因此,这种杀婴行为对于整个种群可能是一种生殖上的进步。这种观点叫“生殖优势”假说。

不过,母猴总是爱自己孩子的。如果有一只雌猴此时已怀孕,它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会随机应变地制造一幕生物学上的骗局:它假装已经发情,与新上台的猴王进行交配,使这位新首领以为将要降生的小猴真是它亲生孩子。雌猴从而成功地救下了这条小生命。

一种生存适应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同缘相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生存适应。动物终究是动物,它的生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认亲,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来的食物给别的幼鸟吃,而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后代,因为这些小猴不会有它的基因。

动物语言之谜

人类有语言,这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由于集体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彼此之间要交流思想,于是,语言就诞生了。语言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思维,使得大脑更加发达。语言的使用,也促进了劳动经验的交流和积累,从而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动物有语言吗?有的小朋友也许会说:“有,我们看的动画片中,唐老鸭、米老鼠不是都会说话吗。”的确,在童话中,在动画片中,动物都会说话,不过别忘了,这是人们用拟人的手法在讲动物的故事。

在动物界中,的确有“语言”存在,这是一门非常引人入胜的学问。有些科学家,毕生都在和动物交流,记录、分析动物的“语言”,从中了解这些“语言”含义,了解动物是怎样交换感情和信息的,他们的工作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表达意思和交流感情的工具

和人类的语言相比较,动物的“语言”要简单得多。在同种动物之中,它们使用“语言”来寻求配偶,报告敌情,也可以用来表达友好、愤怒等感情。春天,是猫的发情期,一到晚上,猫就会出去寻找配偶,人们常可以听见猫拖长了声调的叫声,这是在吸引异性。动物的“语言”,也用来沟通动物和主人的关系。夜晚,在农舍前,传来一阵陌生人的脚步声,看门狗伸长了耳朵,随着声音的接近,它狂吠起来,这是告诉主人:有陌生人靠近我们的家,要警惕。

虽然鹅的叫声都是单调的“嘎、嘎、嘎”声,有位叫劳伦茨的教授却成功地翻译出了鹅的“语言”。如果鹅发出连续6次以上的叫声,意思是说:“这里快活,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如果刚好是6个音节,则表示:这儿吃的东西不多,边吃边走。如果只发出3个音节,那就是说:“赶快走,警惕周围,起飞!”在鹅发现狗的时候,会从鼻腔中发出一声“啦”的声音,鹅群们一听到这个声音就惊恐地拍动双翅,慌忙逃走。

狒狒是一种低等灵长目动物,在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介绍过它们的群居生活。根据科学家的分析,狒狒的语言已经很复杂,它由声音和动作两个部分组成,它们的语言包括20多种信号。当发现敌情时,狒狒王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警告其他狒狒逃走或准备战斗。在动作上,狒狒可以有十几种眼神,它的眼、耳、口、头、眉毛、尾巴都可以动作,表示出友好、愤怒等感情,如此丰富的声音和动作,就组成了狒狒复杂的“语言”系统。

鸟类的“语言”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们常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来形容我们美好的祖国。研究鸟的“语言”的科学家发现,鸟的“语言”可以分为“鸣叫”和“歌唱”两种。

“鸣叫”指的是鸟类随时发出的短促的简单的叫声,它们常常是有确定含义的。例如,鸡(鸡也属于禽类,是飞鸟的“亲戚”)的“语言”是我们常听见的。在温暖的阳光下,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它用“咯、咯……”的叫声引导着小鸡,而小鸡的“卿、卿……”的叫声也使鸡妈妈前后能照应它的孩子们。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老鹰,鸡妈妈立刻警觉起来,向小鸡们发出警报,展开双翅,让小鸡们躲藏在它的翅膀下。

至于“歌唱”,主要是指在繁殖季节由雄鸟发出的较长、较复杂的鸣叫,关于这些“歌唱”的意思,科学家有不同的分析,归结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雄鸟在诱惑雌鸟,另一种认为“歌唱”是宣布“领域权”,表示这块地方已经属于它所有,别人不得侵犯。

科学家发现,海豚也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在海洋生物中,海豚的“语言”是最复杂的,它可以使用多种声音和信号,用来定位、觅食、求偶和联络。

动物语言中的方言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着方言,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或者一个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时听不懂那里的方言。在动物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每一种飞鸟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互不相通。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某个动物园中,一只野鸭闯入了红鸭的窝中,把老红鸭赶走,自己帮助红鸭孵出了一窝小鸭,可是这些小红鸭根本听不懂野鸭的“语言”,不听从它的指挥。小鸭们乱成一团,野鸭也毫无办法。后来来了只大红鸭,它只讲了几句“土话”,小红鸭就乖乖地听它的话了。

不仅不同种动物之间语言不通,而且同种动物之间也有方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乌鸦的语言,而且将它们的语言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当成群的乌鸦从天上飞过时,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录制的乌鸦的“集合令”,这时乌鸦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当他将乌鸦的“集合令”录音带带到另一个国家去播放时,就不灵了。他发现,居住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乌鸦的语言也不一样,法国的乌鸦对美国乌鸦的“讲话录音”就一窍不通,甚至于对它们的报警信号也毫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