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04

第4章 动物特异行为之谜(4)

白色动物之谜

大自然赋予动物的色彩可谓多种多样,而惟独白色最为稀少。所以,我国古代常常把白色动物视为神灵宝物,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仍然将白色动物视为奇观。至于那些“违反常规”的白色动物,更以其未明的反常原因而别具魁力。

在韩国京畿道杨平群龙门山麓一带,有一种喜鹊,它一反普遍喜鹊的模样,周身雪白,被视为前所未有的稀有珍贵之鸟。

在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塔尼克国营农场出生了一头白毛水牛,被动物园征去供游人观赏。

另外印度的白虎、非洲的白狮、北极地区的白熊,以及我国台湾和云南的白猴等,也因其数量的稀少,而倍加引人瞩目。

然而,最为吸引人的还要算堪称世界白色动物之乡的神农架白色动物。在那里,白熊是被发现的第一只白色动物,那是1954年,药农李孝满在熊窝中偶然发现的独生小白熊。这只小白熊后来被送到武汉中山公园展出,很受欢迎。1977年,一支考察队在神农架林区抓到了好几种白色动物,从此引起了科技界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神农架林区的野生动物标本室,已有了白金丝猴、白熊、白狼、白蛇、白松鼠、白乌鸦、白龟、白鹿、白麝、白雕、白蜘蛛等20多种白色动物。

那么,为什么这些动物一反原有颜色而变白呢?亦或它们并非变种,而是人所未知的远古残存的孑遗品种?为什么神农架这一地区独有如此众多的白色动物?

科学家对神农架的白熊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这种白熊不在一地长期停留,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的箭竹中,以食野果、竹笋为生。它的体型似黑熊,脸比黑熊短,视觉比黑熊强,没有冬眠习惯,常在雪地里寻找食物。它全身白毛如细绒一般,颈和肩部的毛较短,上唇和鼻端呈淡红色,眼睛也是红的,头长尾短,两耳竖立,性情温顺,貌如大熊猫,它高兴时直立起来手舞足蹈,有时还模仿人的动作。但在对其分类的问题上,研究者确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变种,即由黑熊变异而成,或者白化所致;另一些人却认为它是一个新种,并取名为“神农白熊”。究竟谁是谁非,还无有定论。

至于其他种类的白色动物,科学家们认为有少数可能是远古残存下来的孑遗品种,而大多数则是属于白化现象。

神农架林区白色动物如此之多,科学家们推测,可能与这一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还是一个谜。有待于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蚂蚁王国之谜

奇特的求生本能

蚂蚁王国的社会结构与人类早期奴隶制很相像,但似乎温和得多。这一具有严密社会分工的小小王国很有一番神奇色彩!

在蚂蚁王国有一个怪现象:一个没有蚁后的部落会整个地死去。因此,很多蚂蚁都有接纳其他蚁后的习惯,尤其是在没有自己的能生育的蚁后时,这样做,可以使相邻的蚁群都能繁殖下一代。这在生物学上具有“连环保”的意义。

蚂蚁这种奇特的求生本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化而来的呢?昆虫学家们把接纳其他蚁后这一怪现象,称为“收义女”。令人感兴趣的是,新蚁后的后代长大后,接纳这个蚁后的蚂蚁就带着全家老小——卵、蛹和幼虫迁到新的地方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蚂蚁王国。

有一种红蚁是公认的“奴隶主”。它的颜色接近鲜红,腹部呈棕褐色。红蚁一般喜欢在腐朽的树墩中筑巢。深棕蚁和红棕蚁是红蚁的“奴隶”。如红蚁接纳红棕蚁的年轻蚁后居住在自己的巢中,红棕蚁就会大量繁殖起来,使得好客的主人家成员日趋复杂。到冬季红蚁与红棕蚁就会分开,来年春季它们又重新联合起来。

红蚁收纳新蚁后,并不是为了奴役他人,往往是在红蚁濒于灭绝时才这样做。新蚁后为它们繁育后代,其中必然出现新蚁后,于是濒于灭亡的家族就得救了。

与人类相似,在蚂蚁王国中也有小偷和强盗。在前苏联草原地区有一种小偷蚁,它们小而敏捷,性情勇猛狠毒,经常偷袭忠厚的红蚁巢。它们通过挖暗道的方式偷偷钻进红蚁巢里,抢夺其幼虫和蛹为食。红蚁即使追上这伙“强盗”,也拿它们没办法。

蚂蚁王国的这些有趣的现象是怎样进化来的呢?

蚂蚁体内是否有“时钟”定向系统

蚂蚁不仅有着自己的“小王国”,而且就是小小的蚂蚁本身也奥妙无穷。有些科学家对蚂蚁能准确返回自己的巢里,很觉奇怪,因此推测它体内一定有某种“时钟”。

瑞士苏黎世大学昆虫学家维纳尔和兰弗朗科尼,对生活在突尼斯沙漠地区的一种大蚂蚁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这种蚂蚁中的工蚁在离蚁室几百米以外的地方觅食时,都是单独行动的。它们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不是用芳香物质在沿途做标记,而是利用太阳作为“指南针”。

我们知道,许多昆虫都利用体内的天体定向器来保持正确的方向。然而主要定向标——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不均衡的,中午是早晚的4倍。这样要利用太阳做定向标,昆虫们就要时刻随着太阳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对太阳的方位角,以弥补太阳视运动的不均衡。这就要求昆虫具有某种“时钟”。

研究人员捉来蚂蚁,经过3~6小时后,把它放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然后,一边跟着它走,一边在蚂蚁头顶上移动一个特制的小车。在小车上装有滤光的车顶,能使天空的面貌失真。负责移动小车的助手也不知道蚂蚁窝所在方向和实验目的。他们的具体作法是,首先,把一些在清早捉到的蚂蚁,在中午时放出进行实验。如果它们仅仅按照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测定方向,并根据被捕捉前最后一次看到太阳的时刻来定向,那么,它们就会估计失误,走错方向。其次,把中午捕捉到的蚂蚁在傍晚时释放出来。它们本应过高地估计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速度,找错方向。可是,实验结果表明,153只蚂蚁都没有发生这样的错误,这不得不令人吃惊!

无疑,是“时钟”系统在起作用。这种蚂蚁能够记住一天中在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所经过的弧度,使它能够弥补太阳视运动的不均衡速度,准确地找到家。

小小的蚂蚁,竟然有如此缜密复杂的“时钟”定向系统,不仅令人叹服,而且也为人类更好地改进现代交通中的导航设备提供了可以追寻的线索。但蚂蚁的“时钟”定向系统是如何构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龟的长寿之谜

人们都管龟叫动物世界里的“老寿星”。那么,龟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

根据报道,一位西班牙海员曾经捕到一只海龟,长达2米,重300千克,有关专家说它已经活了250年了。另外一位韩国渔民在沿海抓到过一只海龟,长1.5米,重90千克,背甲上附着很多牡蛎和苦藓,估计寿命为700岁。它可以说是龟类家族的“老寿星”了。

但这只是估计的岁数,它不能精确反映龟的实际寿命。有记录可查的才是比较准确的。

1971年,人们在长江里捕获过一只大头龟,它的背甲上刻有“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字样,这分明是记事用的。这一年,咱们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也就是说,从刻字的那年算起,到捕获的时候为止,这只龟至少已经活了132年了。它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另外,还有一只龟,据说经过7代人的饲养,一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才中断,它的饲养时间就足足有300年左右啦。

1737年,有人在印度的查弋斯群岛捕到过一只象龟,当时科学家鉴定它的年龄是100岁左右。后来,它被送到了英国,在一个动物爱好者的家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最后被送到伦敦动物园。到20世纪20年代,它就活了将近300年了。

1983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只海龟,有120千克重,在展出的时候,它还生了30个蛋呢。经专家鉴定,这只海龟已经活了300年。

龟虽然是动物世界中的“长寿冠军”,但在龟类王国里,不同种类的龟,它们的寿命也是有长有短的。有的龟能活100岁以上,有的龟只能活15年左右。即使是一些长寿的龟种,事实上也不可能个个都“长命百岁”。因为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疾病和敌害就时刻威胁着它。另外,海洋环境污染和人类的过量捕杀,也在危害它们的生命。

人们虽然知道龟是长寿动物,但对色的长寿原因却说法不一。

有的科学家认为,龟的寿命与龟的个子大小有关,个头儿大的龟寿命就长,个头小的龟寿命就短。有记录可查的长寿龟,像海龟和象龟都是龟类家族的大个子。但我国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前边提到过的那只大头龟的个头就不大,可它至少已经活了132年了,这又怎么解释呢?

有些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认为,吃素的龟要比吃肉或杂食的龟寿命长。比如,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岛屿上的象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龟,它们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食,所以寿命特别长,可以活到300岁,是大家公认的长寿龟。但另一些龟类研究人员却认为不一定。比如以蛇、鱼、蠕虫为食的大头龟和一些杂食性的龟,寿命也有超过100岁的。

最近,一些科学家还从细胞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去研究龟的长寿秘密。有的生物学家选了一组寿命较长的龟和另一组寿命不太长的普通龟,作为对比实验材料。研究结果表明,一组寿命较长的龟细胞繁殖代数普遍较多。这就说明,龟的细胞繁殖代数多少,跟龟的寿命长短有密切关系。

有的动物解剖学家和医学家还检查了龟的心脏,他们把龟的心脏取出来之后,竟然还能跳动整整两天。这说明龟的心脏机能较强,跟龟的寿命长也有直接关系。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龟的长寿,跟它的行动迟缓、新陈代谢较低和具有耐旱耐饥的生理机能有密切关系。

总之,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龟的长寿原因,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孔雀开屏之谜

孔雀是世界上有名的观赏鸟。它的老家在南亚,欧洲的孔雀是由印度传过去的。

孔雀家族有两种成员,一种叫中国孔雀,又叫真孔雀或绿孔雀,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另一种叫印度孔雀,又叫蓝孔雀,生活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孔雀和印度孔雀的样子差不多,只是中国孔雀的外型稍小一点。但它们头上的羽冠不一样,中国孔雀的羽冠像一把突起的镰刀,而印度孔雀的羽冠像一把展开的折扇。

从前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长着漂亮羽毛、会开屏的孔雀,一定是孔雀公主。事实却不是这样。

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块儿,很不相称。雌孔雀全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点缀着不规则的暗色斑纹,像是个灰姑娘。而雄孔雀则像个漂亮的白马王子,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羽冠,面部露出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特另让人喜爱的是它那像裙带一样整齐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散列着,两边分披着的小羽枝,像一根根金绿色的丝带,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被人称作“天使的羽毛”,跟传说中的凤凰羽毛比起来,一点儿也不逊色。

凡是到动物园游玩的人,都会被雄孔雀华丽的羽毛所吸引,特别是雄孔雀开屏的时候,只见它展开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巨大的碧纱宫扇,又像是一面锦缎般的屏风,更加吸引游人的注意。

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

有的动物学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了解孔雀在什么时候开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问,是孔雀开屏最多的时候,同时也是孔雀的繁殖季节。德国动物学家梅克肯定地断言,孔雀开屏是求偶的需要。通过对孔雀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到繁殖季节,雄孔雀的羽毛就会焕然一新,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或者小溪,竖起美丽的尾羽,然后展开自己华丽的彩屏,紧紧跟随在雌孔雀的身后,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而且还不时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爱。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雄孔雀的这种动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随着繁殖季节的过去,这种开屏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孔雀开屏以后,张开的尾羽上许多艳丽的“眼点”,是用来迷惑、吓唬敌人的,这样一来,孔雀就不容易被敌人捉住了。他们指出,孔雀开屏的目的,就是告诉要捉它的敌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鸟,不要打我的主意!”如果敌害被它的形象迷惑住了,雄孔雀就趁这个机会逃走。

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游客鲜艳的服装和大声谈笑,也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警惕和戒备。这时候的孔雀开屏,也是一种示威、防御的动作。

到现在为止,这两种观点还在继续争论之中,孔雀开屏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

吸血蝙蝠之谜

“吸血蝙蝠”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再加上很多外国电影大肆渲染,又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恐怖色彩。

据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吸血蝙蝠常常出来活动。它们偷偷飞进人住的屋子,趁人们酣睡的时候,在人的皮肤上刺个伤口,接着吮吸人血。被咬的人只感。觅到轻微的痛痒,而血却被吸血蝙蝠偷走了不少。

为了弄清这些“吸血鬼”的真面目,美国动物学家曼涅克斯和莫尔率领一个科学考察小组,来到邻近墨西哥的一个小山谷。由当地的印第安人作向导,科学家们穿过岩石缝隙到达了络沙滨诺斯山洞。这座岩洞有20米高,他们走进漆黑的洞中,几经曲折,最后来到一个大厅般的岩洞,抬头一看,只见洞壁岩上,有一群小东西在东跳西跃。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能跑善爬,而且还能卢肢直立行走呢。它们就是带翅膀的吸血鬼——吸血蝙蝠。

有几只吸血蝙蝠发现来了“不速之客”,突然腾空飞起,剩下的吱吱地叫个不停。曼涅克斯急忙抓住一只大的,吸血蝙蝠在他手里拼命挣扎,还咬了他一口,幸亏他戴着粗皮手套,才没有伤着皮肉,可是在手套上留下了两个像小刀割穿的小洞。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洞顶上还倒悬着不少吸血蝙蝠。观察完毕之后,他们又捕捉了几只带回去研究。

动物学家们已经查明,吸血蝙蝠在地球上仅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目前只幸存3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叶口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