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57

第57章 “制服”下属是一门学问(2)

战国时,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灭了。这时有一个人因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于自控,便乘黑暗混乱之机,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烛灭,有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最后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袁盎和楚王的宽宏大度,远见卓识,也可以洞悉他们驾驭部下的高超艺术。

无独有偶。公元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拥众十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

相拒半年多以后,曹操采纳了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这么一来,那些动过二心的人便全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收拢回来。不过,没有一点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原谅下属的过失,让下属知道你的胸怀大度,他会情愿为你做任何事。

让下属知道你“疼”他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滹沱河一带,矢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还是他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

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四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说是不疑,其实还是有疑的,有哪一个君主会对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冯异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更是国君怀疑的重点人物,他们对告密信的处理,只是做出一种姿态,表示不疑罢了,而真正的目的,还是给大臣一个暗示:我已经注视着你了,你不要轻举妄动。既是拉拢,又是震慑,一箭双雕,手腕可谓高明。

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一片等待论功行赏的气氛当中,却只是先分封了20多名功劳最大的部将,其他在他眼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部将,如何分封都还在慢火炖烤、斟酌考量、伤透脑筋当中。

等待当然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这些自恃功劳不凡的部将个个无不拉长脖子,望眼欲穿,而且生怕论功不平、赏赐不公,天天红着眼珠,大眼瞪小眼,一个个显得焦虑难安,不仅同僚之间勾心斗角,与刘邦之间也衍生出相当紧张的气氛。

有一天,刘邦正在南宫悠闲地散步,忽然远远地看见很多部将聚集在一起指手划脚、交头接耳。刘邦看了,心中觉得不安,难免开始疑神疑鬼,于是便传唤张良前来,想听听他的想法。

张良有些沉重地回答他说:“陛下来自民间,依靠这些人打得天下,过去大家都是平民百姓,平起平坐。现在你成为天子之后,先分封的人大部分都是故交旧友,所诛杀的人是关系较疏远的人,不然就是得罪你、让你看不顺眼的人。因此,他们聚在一起,有可能是在讨论谋反的事情。”

刘邦听了之后,面色凝重,便问张良如果真是这么严重,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一下,便先反问刘邦说:“在这些一起打天下的部将当中,你最讨厌的人是谁?这个人不被陛下喜欢的原因,最好又是大家所熟知的事。”

刘邦回答说:“雍齿常常捉弄我,他是我最讨厌的人,我想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吧。”

张良马上提出建议:“那么,今天就先将雍齿封为王侯。这样一来,我看就可以解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安定大家的心了。”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立刻宣布将雍齿封为“什邡侯”。

这件事果然在众多还未被正式封官晋爵的部将之间起了微妙的作用。在这些人的心里或许认为,连皇帝最讨厌的人都有糖吃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果然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猜忌,往往是因为互不信任所引起的。为什么会互不信任?是因为彼此没有给对方足够的信任,尤其是在有关利益分配的问题上。

猜忌是因为生怕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安则是无法掌握不确知的情况和大局。张良这招“丑猫都能得道,忠狗何须担心升天”的手法,定下了分配的标准,给足了诸将的信心,当然可以暂时缓和不安的气氛,维持和谐的局面。

上司和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一个有谋略的领导,常常能以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会更加忠心地效力于自己。

为下属承担责任

当老鹰盘旋在天空时,我们看到草地上觅食的老母鸡总是急忙招拢来小鸡,将它们藏匿在自己温暖的翅膀下。

其实,上司对下属也应如此。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倘若你能给你的属下提供一个乘凉的好地方,那么你的属下将会由于你的施恩而“报效”于你。

魏扶南大将军司马炎,命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讨伐东吴,与东吴大将军诸葛恪对阵。毋丘俭和王昶听说东征军兵败,便各自逃走了。

朝廷将惩罚诸将,司马炎说:“我不听公休之言,以至于此,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之有?”

雍州刺史陈泰请示与并州诸将合力征讨胡人,雁门和新兴两地的将士,听说要远离妻子去打胡人,都纷纷造反。司马炎又引咎自责说:“这是我的过错,非玄伯之责。”

老百姓听说大将军司马炎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莫不叹服,都想报效朝廷。司马炎引二败为己过,不但没有降低他的威望,反而提高了他的声望。

如果司马炎讳败推过,将责任推给下属,必然上下离心,哪还会有日后的以晋代魏的局面呢?

将帅的威信从律己中来,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对于雄霸天下的人来说,有了这种威信,就有了感召天下的力量源泉。

在领导者眼中,你即是“头头”,你的下属犯错,即等于你的错,起码你是犯了监督不力或用人不当的错误。

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尤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却依然闯了大祸的事,因为随之而来的便是惩罚问题、责任问题。而生活原本就是一连串的过失与错误,再仔细、再聪明的人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可翻了自己的小船便也罢了,而一旦不小心捅漏了多人共同谋生的大船,也就真有可能弄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因此,没有哪个人不害怕承担责任的。

大多数上司在处理下属乃至自己本人的失误和错事的时候,总是想提出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唯恐遭到连累,引火烧身。却殊不知既是他人的“上司”,那么下属犯错,即等于是自己的错,起码是犯了监督不力和委托非人的错误。何况上司的责任之一,就是教导下属如何做事。

所以,作为上司,在下属闯祸之后,首先要冷静地检讨一下自己,然后将他叫来,心平气和地分析整个事件;告诉他********,最后重申他的宗旨——每一个下属做事都该全力以赴,漫不经心、应付差事是要受惩罚的。当然,还要让他明白,无论如何,自己永远是他们的后卫。

那种不分清红皂白,无论下属的过错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大发雷霆,不时强调“我早就告诉你要如何如何”或“我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之类言语的上司们,不仅使下属更不敢于正视问题,不再感到丝毫内疚,而且避免不了日后同这种上司大闹情绪,甚至永远不可能再拥戴他。

所以,当下属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受到大家责难,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时,作为上司,不应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为下属辩护,主动分担责任。

掌控能力比你强的下属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庆功宴上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夫运筹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大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拎擒也。”

刘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下属。他之所以能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是因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刘邦表现出了一个统帅最值得称道的品格和能力。

打天下如此,干其他事业也莫不如此。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这里躺着一位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人的人”,一语道破了上司应有的管理品质。工作中下属是能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否则就会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每个上司对待能力高强的下属的态度却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影响着能干的下属的命运,同样也影响着自身利益。那么,作为一个上司,要善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

能力强的人的可贵就在于有主见、有创意,不随波逐流,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他们创造力强,能为组织带来绩效,为上司开创局面,甚至其能力超过上司。既是创新开拓就难免与传统、权威不一致,甚至也可能与上司合不来。任何发明创造、改革进取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错误与失败在所难免,甚至失败多于成功。上司用强于自己的人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的雅量,才能大业能成,成常人难成之举。

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有能力的人。要平和积极地对待表现出色的下属,不要有嫉妒心理。如果有嫉妒心理,就会有许多过激的行为和语言产生,这大大影响到上司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下属,这样不仅下属会有自豪感和荣耀感,而且也会积极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而上司自身也会受到有才干的人和有才干的人以外的人尊重、信赖和佩服,大家就会团结起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于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说,下属是能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能人要比没有能人要好得多,因为能人可以来做好多工作,而且可以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待有能力的下属要把握三点:一用、二管、三养。

第一是要用。给能人挑战性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能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工作,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施展,给他们以舞台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们,不然,离去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是要管。能人毛病多,恃才傲物,有时甚至爱自作主张,因此,必须要管,要有制度约束,要多与之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力争达成共识和共鸣。目的在于让他们与你相互了解,防止因相互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和用人不当,出现麻烦和损失。

第三是要养。如果能人是鱼,组织就是水,而这个组织就是由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组成,也包括能人自己。因此除了要引导能人少说多做,做出成绩外,还要善意地有艺术性地帮他改掉毛病,同时也要教导组织成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见贤思齐,使组织形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健康氛围,这样一来再引导他们和组织成员融合在一起。其实只要组织健康良好,自然就能养住能人,而且还会培育出更多的能人和吸引组织外的能人进来,使组织成为一个聚贤的宝地。养能还包括荐举能人和培养人才,为自己的升迁做准备。

因此,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下属能够各尽其才,尽其能,为你的事业而奋斗,就必须敢于起用他们,让他们的才华,铸就你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