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16

第16章 明白意图,掌控与他人交往的方略(5)

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我们主观上讲逻辑、讲道理,但不应该忽视感情这一点。如果你想跟别人建立成功的关系,就要考虑到别人的感情。正如保罗·帕卡所说:“在与人交流中讲感情比讲理性更能成功。”正如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说的:“给我合适的字眼、合适的口气,我可以把地球推动。”

只有考虑到别人的情感,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在请人办事时才有可能被人接受,不至于被一口回绝。

为对方的情绪考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经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发现对方的“闪光点”

要善于赞扬别人,善于从理解的角度真诚地赞美别人。而且要富于洞察力,善于发现对方美好的一面。

2.寻找对方的“兴趣点”

在与别人交谈时,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不是在听你说,而是在做或在想别的事情;或者是嘴里应付着,眼睛却注意着别处;或者是转移话题,跟你瞎扯……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应该尽快放弃你的话题,寻找他的“兴趣点”。

记住:对别人而言,你是站在围墙的另一边。所以他只能从他的利益观点来看事情。考虑一下他的看法、感觉是什么,还有为什么。他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大概相信比较起来你的问题还比较次要,这又有部分是源自每个人固有的孩子气且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如果你想要开始了解别人,你必须这样做:让他们说话,并试着让自己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有求于人时更应如此。

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常言道:“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向极端,堵住自己的退路。特别在权衡得失时,务必要做到见好就收。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任何人都有高潮和低潮。像打牌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总摸到好牌,一般情况下,一副好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坏牌,而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

其实,做人如同打牌,与人相交,不论对待什么样的人,同性知己或者是异性朋友,都要凭着适可而止的心态对待。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最好方法。真正的友谊,并不是要走得多么亲密,往往在平淡的交往中才能体现出真感情。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双方越容易产生矛盾,就越容易反目成仇。因此说:“思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见好就收,凡事留余地,不光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作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许多人说话、做事都喜欢赶尽杀绝,不给别人留余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事”,如此一来,原本和谐的场面,搞得乌烟瘴气,使对方陷入尴尬中。其实,要想应付这样的人,就要让他亲自感受一下陷入尴尬局面的滋味。一旦他体会到其中的辛辣,再遇事时,也就能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别人考虑了。

人一旦处于窘困状态,就不仅仅会用气来惩罚别人,也会惩罚自己。他气自己的无能,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一旦这种心理产生,就会将人的情绪打入低谷,使人萌生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如果你曾经体会过这种滋味,就应当用一颗慈悲的心,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

如果你的能力、财力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对方,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这时,你更应该偃旗息鼓、适可而止。因为,以强欺弱并不是光彩的行为,即使你把对方赶尽杀绝了,在别人眼中你也不是个胜利者,而是一个无情无义之徒。

如果你根本没有战胜对方的把握,还一意孤行想把对方赶尽杀绝,无异于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毫无意义。

这时,无论是强的一方还是弱的一方,都应该权衡利弊,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

当我们自认为把对手所有的机会都断绝的时候,却可能使自己也失去机会。如果我们把某件事做得太绝了,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会害了自己。

生活中,总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狗急了也会跳墙,所以,凡事不能做得太绝了,有时候给别人留条退路,也是给自己一条退路。

巧妙拒绝“难以拒绝”的请求

人际交往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拒绝与被拒绝的事情发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明确表示否定时,他的整个身心都会处于十分紧张的收缩状态,这时,他的傲慢、执拗的个性,甚至走向反目的情况随时都会爆发出来。而提出要求遭到拒绝的一方,更会因此而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然而,对于不合理要求或无法予以承诺的事情,该拒绝的一定要坚持原则,予以拒绝。但这需要把握一个度,掌握一定的技巧,使自己能轻松愉快地说出“不”字,也能使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不”字。

对别人请求你帮忙的事,如果不能做就要明确地拒绝。巧妙拒绝的要领是不要犹犹豫豫。能完成的时候,即使马上就要到期,你接受了也没关系;如果不能完成,就要早点告诉对方另请高明。

最尴尬的是把受托的工作搁置,在规定期限内没能完成,向托付一方交白卷,这样的话请求一方就无法交差。当别人请求说“你能帮我做吗”时,你要是不能完成,就尽早告诉对方,避免因工作没完成给对方带来麻烦。

拒绝时应具体说明不能做的理由。在拒绝请求时只是说“我很忙”,很可能会被人说,“那个人不爱帮助别人”、“求他什么事都是一脸的不高兴”,所以拒绝时要具体说明一下不能接受的理由。

巧妙拒绝时要用些有效的措辞。只是具体说明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首先说一些表示歉意的话。比如说“实在对不起……”、“真是过意不去……”、“我很愿意为你效劳,可是……”。

你还应说明能力范围。拒绝别人时,若只简单地说“不能做”,而冷淡地拒绝,很可能会使人际关系产生裂痕。若能反过来考虑一下请求者的心情,在别人请求你时就能表现出只要力所能及就尽力帮忙的姿态。可是,同时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当然能力所不及的事,一定不要硬挺,这会招致很糟糕的结果。如果对方仍然强塞给你,可以把丑话说到前头。但是,最好的原则仍然是:力所不及就不要答应。

另外,无论如何也没法接受时,在拒绝他之前要向他提供一些代替的方案。比如,有好几件事需要自己来做,因为时间不允许而无法接受时,也不能说“我不能做”或“不行”,而应该这样说:“我正在处理一件急事,等这个结束就帮你,可能会晚些,行吗?”

卸掉人情的包袱

都知道“人脉”对成功的重要,都懂得“感情投资”,放长线钓大鱼,同时人们都很讲究面子,如果谁欠了别人的情份太多,就会感到有失面子,人情就会像包袱一样使人不堪重负。

人说“滴水之恩”尚需“涌泉相报”,若欠的人情多了,你能有多少个“涌泉”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情也需要保持一种大体上的平衡,你欠了别人一份小情,如果还了大情,岂不吃亏?而若欠得久了,还不上这份人情,对你来说又是一种包袱、一种负担。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尽量不欠别人太多的人情,也争取找机会把人情还上,以卸掉在自己心头的人情包袱。

《论语》上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给你恩惠就足以使唤你了。所以,面对朋友施与的小恩小惠、大恩大惠,在接受时要慎重,能不接受的尽量不接受。“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嘴软了,在人家面前说话便不仗义;手短了,在人家面前就难以再伸手。

然而,朋友间的礼尚往来是极其正常的。朋友带来的东西,你不收,他觉得你不给面子,你再让他带回去,更是有损尊严了。所以,你也不能太驳人家的面子,盛情难却,你可以暂时收下,但你必须根据对方礼物的轻重将这个人情送回去。你要去回访他,带着差不多的恩惠,两下扯平,也不会伤了和气。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要像孔子那样,收了人家的礼,必须回访,又不想同人家碰面,专找一个人家不在的时候去,却想不到在路上不期而遇。

朋友布施人情的惯常手段就是请你吃饭。这时代要脑袋转得快些,知道对方是谁,要弄清关系网,搞清朋友圈,然后,再想想该接受还是推掉。

避免人情债,要有自知之明。

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能吃几碗饭,能干多少事。然而,有的人就爱打肿脸充胖子,自认为自己特能,朋友一求,马上一拍胸脯,包在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办不成,还硬往自己身上揽。

三国时的蒋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口才可以同春秋战国联横、合纵的雄辩天才相比。他向曹操自荐去说服周瑜投降曹操,而且信心十足。青衣小帽,再加一个书童,一叶扁舟就去见周瑜。周瑜岂是白吃饭的?年纪轻轻便能统帅百万军队,岂是一个同窗的说客可以动摇的?蒋干来至周瑜的兵营,连三句半都没说上,被周瑜玩得团团转,最后走得也不正大光明,带回的密信让曹操上了当,损失两员大将。

办事千万别逞强,除了办不了,说不定你还会将事情搞砸。办不成的事,要老实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蒋干就是有点自不量力,事没办好不说,居然还上了人家的当。办不了的事就是办不了,朋友之所以来找你,就因为他也办不成,别为你帮不上别人的忙而不好受,与其搞砸了一件事,还不如让他另请高明。这种可以避免背上人情的包袱,你的人生之路即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