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物理中的奥秘
36432800000040

第40章 天上的耕云播雨

说到“呼风唤雨”,人们就会想到一个仙人腾云驾雾,口中念念有词,当他念着风的咒语时,就会感到平地起风,带着呼呼的声响,卷起沙尘,铺天盖地,吹得树动山摇,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当他念着雨的咒语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阵凉风吹过以后,天上开始落下大如黄豆的雨滴,然后,大雨倾盆而下……对风雨呼之即来,唤之即去,真是神奇的很呢!我国古典小说和神话传说中就有许许多多关于“呼风唤雨”的描写。

神话中神仙“呼风唤雨”,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想象,虽然有些神乎其神,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呼云唤雨”已成为现实。如今,“人工降雨”也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我国东北曾遭遇大旱。这时,空军银白色飞机起飞,它们飞到云间,把一种神奇的“种子”撒向层积云,于是奇迹出现了,不久就喜降大雨。

说到“人工降雨”,我们必须要提到20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的努力。1946年7月,美国谢费尔等人要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他们根据冷云降水理论,向冷云室中投入一块干冰,它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一瞬间,冷云室中充满了成千上万颗闪烁发亮的冰晶,他们制造的冰晶促成冷云降水。同年11月,世界上第一次进行自然条件下的“催云致雨”试验。那天在4公里的高空上布满了层积云,云内温度约-20℃,试验的飞机飞到5公里高空的飞行路径上,向云中播撒了1.5公斤左右的干冰碎块。过了约5分钟,播撒区出现了降雨,降雨效果明显。世界上首次人工降雨取得成功。从此,世界各地的人工“呼云唤雨”不断得到发展。

1958年7月,我国吉林省吉林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旱,月降雨量少得可怜,只有2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的1%。当时农作物正处于大量需水的生长阶段,干旱极大地威胁着农作物的生存。8、9月份,我国的气象科学工作者,在我国首次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那次也是利用飞机进行穿云催化作业的,在云中多次播撒干冰造雨成功。2个月内总共飞行了22架次,播撒干冰10吨,基本解除了吉林地区的旱情。从那以后,人工降雨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你知道人工降雨的原理吗?

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雨是云的化身,雨是由云变化而来的。云是水汽随上升的空气降温而凝结成的小水滴。当云层温度低于0℃至-20℃时,由过冷水滴和冰晶组成,这是冷云;而云层温度高于0℃,全由小水滴组成,这是暖云。当云中的水滴和冰晶体非常小时,它们的“体重”较轻,往往被上升气流托在空中,或下降过程中被蒸发掉,就无雨可下了。所以人工降雨,就是向云中引入催化剂,造成冰晶或大水滴,促使降雨的形成。根据云的不同性质,“人工降雨”时应采取不同的催化剂,如盐粉、干冰、碘化银,以及尿素、四聚乙醛等,都可以用飞机撒播在云中;还有更为奇特的是用高炮及土火箭射入云内,对一般的暖云和冷云都可以进行催化,从而获得较好的降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