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21

第21章 自然界与北京街巷地名(4)

我国有悠久的赏荷的历史,古时已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并以此日为荷花生日。顾禄《清嘉录·荷花荡》中载:“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廿四赏荷花。’其注曰:‘六月廿四日,为荷花生日’。”过去在老北京城,什刹海是赏荷的好去处。花开时,北岸风景最佳:“绿柳垂缘,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矣。”(《燕京岁时记》)

荷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伴侣。如生于泥水中的藕不仅可以制作成藕粉,用沸水调冲加糖食用,而且还可制成各种美味可口的佳肴。荷的成熟种子,即人们所说的莲子,经过加工制作,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高级补品。

荷全身都是宝,就连荷叶、荷梗、荷蒂等均可入药。知道这些后,当我们站在湖边江畔再来欣赏这些荷花时,定会更加有所感慨吧!

菊花

菊,为我国传统观赏的名花之一,它与花中之王牡丹一样,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菊花在秋季天高气爽、露结霜重、群芳尽落的清秋季节盛开,并迎霜挺秀,所以,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秋季“寒露”节气三候的“候应”,叫作“菊有黄华”。

蜡梅

每年一到冬季,数九寒天,朔风凛冽,百花都在休眠,然而金黄色的蜡梅花,恰恰就在岁寒的时节,破蕊怒放,吐出芬芳的香气,以别具一格的丰姿惹人喜爱。

实际上,蜡梅并不是梅属,而是蜡梅科,落叶灌木。其特征是:叶对生,椭圆状卵形。每年一到腊月始开花,花芳香,花的外部为黄色,内部为紫褐色。因蜡梅本非梅属,所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梅谱》里明确指出:“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而香又相近故名蜡梅。”明代的《花疏》里亦指出:“蜡梅是寒花绝品,人言腊时开,故以腊名,非也”,则认为因“色正似黄蜡”,而被誉名为蜡梅。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则认为是因为其香如梅花、色似黄蜡,所以,被人们才给它起了蜡梅这芳名。

我国比较著名的赏梅胜地,有杭州西湖的孤山,广东大庚岭的罗浮山,武昌东湖的梅岭,苏州的邓尉,无锡的梅园等。

以花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大菊胡同(东城区):东起东直门南大街,西至新太仓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36号。

菊儿胡同(东城区):东起交道口南小街,西至南锣鼓巷。门牌1号至57号,2号至22号。

小菊胡同(东城区):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至新太仓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36号。

莲花胡同(宣武区):东起烂缦胡同,西至西砖胡同。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16号。

丁香胡同(东城区):北起北京站西街,南至船板胡同。门牌1号至7号,2号至6号。

桂花胡同(东城区):南起报房胡同,北不通行。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2号。

杏花天胡同(西城区):西起地安门大街,门牌号1号至8号。

棠花胡同(西城区):北起鼓楼西大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47号,2号至10号。

翠花街(西城区):东起赵登禹路,西至翠花横街。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20号。

翠花胡同(东城区):东起王府井大街,西至东黄城根北街。门牌1号至51号。

南翠花街(西城区):北起新帘子胡同,南至西松树胡同。门牌1号至57号,2号至44号。

翠花横街(西城区):北起富国街,南至大茶叶胡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54号。

莲花池东路:东起广安门北滨河路,西至三环中路。东段南侧,属宣武区管辖;西段北侧,属海淀区管辖;南侧,属丰台区所管辖。

东花市大街(崇文区):东起白桥大街,西至北羊口街。门牌1号至315号,2号至216号。

西花市大街(崇文区):东起北羊市口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14号,2号至142号。

莲子胡同(崇文区):北起巾帽胡同,南至东兴隆街。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12号。

莲花河胡同(宣武区):北起莲花沿,南至广安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35号,2号至14号。

莲花河东里(宣武区):东起莲花河,西至莲花河胡同,北接莲花河沿,南到莲花河南里。门牌1号至90号。

花枝胡同(西城区):东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三不老胡同。门牌号1号至19号,2号至24号。

花枝巷(西城区):北起什坊小街,南至锁链胡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12号。

花梗胡同(东城区):北走香饵胡同,南至大兴胡同。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24号。

北梅竹胡同(东城区):东起王府井大街,西不通行。门牌2号至13号。

东花枝胡同(东城区):东起林家胡同,西至礼拜寺街。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8号。

西花枝胡同(东城区):东起礼拜寺街,西至德胜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3号,2号至8号。

花园胡同(东城区):西起北锣鼓巷,南至东辇店胡同。门牌1号至27号,2号至32号。

花园北巷(东城区):西起北锣鼓巷,南至花园胡同。门牌1号至27号,2号至26号。

什锦花园胡同(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南至大佛寺东街。门牌1号到57号,4号至38号。

花园大院(西城区):北起长安街,南至东绒线胡同。门牌8号至26号。

花园宫胡同(西城区):北起按院胡同,南至成方街。门牌23号至141号,2号46号。

花园北巷(东城区):东起花园胡同,西起北锣鼓巷。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12号。

北京以花取名的街巷地名,不仅是上述这些,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鸟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婉转的歌声、灵巧的神态、鲜艳的羽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鹂

黄鹂,亦称之为黄莺、黄鸟、仓庚等,它是属于一种观赏鸟。《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作里,亦有描写:“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因每年一到春季惊蛰节气,就会出现黄鹂婉转悦耳的鸣叫声,人们将列入“七十二候”,概括名为“仓庚鸣”,作为春季惊蛰节气第二候的候应。

北京颐和园内还有听鹂馆。始建于清乾隆时,光绪年间重修,后有二层戏台。1892年(光绪十八年)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这座供宫廷唱戏演出的听鹂馆就搁置不用了。

大雁和小燕

“知时鸟”大雁和小燕的生活习性很有趣,一旦找到“伴侣”,就结为终身“夫妻”。一对雁,当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再也不找寻“配偶”了。而失去配偶的孤雁,就专门为双双对对的雁群守夜打更,雁群如遇袭击,则呜叫报警。人们将这种孤雁名曰“雁奴”。

每年春秋之际,迁徙的雁群,便在天空中排列成整齐的“人”字或“一”字形队伍,缓缓地扇动着翅膀,不时地发出“嘎一嘎一嘎”的鸣叫声。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写出的名篇佳作对大雁都有描述,如王勃《滕王阁序》:“雁群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陆游的《函居》诗:“两霁鸡栖早,风高雁群斜。”卢纶《奉和太常王卿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生活中,人们一说起“知时鸟”,自然就会想到有大雁和小燕。古时,小燕(即燕子)名为“玄鸟”。燕子每年春天来,秋天去,而大雁每年“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月令气候图说》)因大雁和小燕,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典型,因此被人们选列为七十二候的候鸟,人们将春分一候的候应,名为“玄鸟至”;将秋季白露节气二候的候应,叫做“玄鸟归”;将春季雨水节气二候的候应称做是“候雁北”;将秋季白露节气一候的候应,称之为“鸿雁来”。

戴胜

戴胜这种鸟,嗜食昆虫,常见于园地或郊野,遍及我国各地。戴胜鸟羽毛长得很漂亮,人们形容它好像穿了一身“花衣裳”。

但它的尾脂腺,能分泌臭液,抵御敌害。所以这种鸟尽管它外表长得漂亮好看,但不能作为观赏鸟,被人们称做是“臭姑鸪”。

此外它营巢于树洞或墙窟窿间,巢内粪便等脏物,层层堆积,臭气横溢,戴胜鸟懒得很,从来“不打扫卫生”,故又被人们称为“懒婆娘”。

戴胜鸟每年一到春季谷雨节气前后,在养蚕的季节,就会停落在桑树上,以此示意人们应该注意采桑叶养好蚕。所以,戴胜鸟同大雁和小燕一样,亦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谷雨节气三候的候应,叫做“戴胜降于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始鸣和反舌

始鸣为伯劳的旧称。这种鸟,与众鸟有些不同。鸟一般多为春日喜鸣,而它却恰恰相反,每年一直到夏季芒种节气时才开始鸣叫。所以,它与仓庚一样,亦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芒种节气二候的候应,名曰“始鸣”。

反舌亦名为百舌,其特征是:全身黑色,善鸣,因鸣声多变化,故被称做百舌。唐代诗人杜甫在《寄柏学士林居》诗里,道:“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反舌这种鸟,每年一到夏季芒种节气时,就不鸣叫了。所以也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芒种节气三候的候应,称做“反舌无声”。

喜鹊

喜鹊,亦称巢鹊。它是我国分布极广的一种留鸟。旧时人们形成一种生活习俗,以鹊噪为喜兆,故被称做“鹊喜”,如古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灵鹊报喜》里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古时不仅是将鹊鸣看做是生活中的一种喜兆现象,而且还将喜鹊与七夕的神话“牛郎会织女”相联系一起。如《风俗通》里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喜鹊对气候规律性的变化,比较敏感,每年一到冬季小寒节气,喜鹊就开始啄树枝和草等物搭巢。因冬季多刮北风寒冷,它们本能地将搭的巢门面向南开,故云“鹊知风”。对此,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作了解释,说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鹊始巢……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所以,鹊同别的候鸟一样,亦被选列人七十二候,作为小寒节气二候的候应,叫做“鹊始巢”。

雉俗名为野鸡,属于鸟纲雉科。雄者,羽毛华丽,颈下有显著白色环纹。雌者,与雄相比较,体型较小,尾也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