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
36243500000003

第3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激发社会主义活力,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增强社会法治观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对我们执政党的社会管理能力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节)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将“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使“社会更加和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目标,显示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可以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比喻感情融洽,气氛良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成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主张,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可以使我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与自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乱砍滥伐、盲目垦荒、滥捕滥杀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的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做出的理智的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们的天将更蓝,水将更清,山将更绿,人们的生活将更美好。

其次,可以实现全民族的空前大团结,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众志成城,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和谐出凝聚力。在我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全民族的空前大团结,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众志成城,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和谐顺应民心,合乎民意。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巩固和发展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我们的党,坚定地跟党走。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

第三,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充分发挥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又是一门很高的领导艺术。在处理具体的利益关系上,要肯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第二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要适应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要适应这种变化,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伟大事业中来。

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根据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提出的基本政治原则,是党一贯的指导方针。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思想。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无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没有变、也不能变。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三是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以及必要的组织措施,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切实保证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护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四是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使他们始终站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前沿,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作出贡献。五是要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素质,把他们真正锻炼成为一支真正具有先进阶级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严格纪律的强大阶级队伍。六是工会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等等。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并且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使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工人阶级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管理干部在内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一个包括劳动和工作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和各种事业单位以及机关中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党执政的阶级基础进一步增强。但还应看到,与此同时,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面临着历史考验。比如,随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失业等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什么说新社会阶层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呢?一是这些人员当中有许多人本来就是劳动者,他们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例如个体户,他们完全依靠自己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从事某种职业,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经营谋生。技术人员,他们都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或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获取工资收入,他们一直都是劳动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他们从事一定职业,但不剥削他人劳动,如受雇于他人则为职员,自己独立开业则为自由职业者,本来也都是劳动者。二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私营企业主这两部分人,也有许多人本来就是劳动者,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带头致富号召下,他们办起了科技企业或其他企业,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因此,我们说,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应该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吸引到共同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切实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劳动,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的劳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不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得到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已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劳动性质、就业方式、收入分配等条件的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不同方面的群众的具体利益又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党要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要尊重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

一是科技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劳动。现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劳动条件和劳动状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全自动化的工厂用计算机控制操作,各种软件产品即以科技劳动为主的产品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运输和传播的阶段,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经济发展转向以科技劳动为主的创造商品价值的新阶段。

二是精神劳动成为创造精神产品价值的重要劳动。当前,随着现代科技的新发展,精神产品得到广泛发展,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研发(研究与开发)产业,图书出版与发行产业,传媒与娱乐业,信息与网络服务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等等。

三是现代经营管理劳动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劳动。现代企业,尤其需要管理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高级管理劳动。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要求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四是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劳动。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除生产劳动外,还有非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论生产物质产品或者为生产、流通、生活提供服务的企业所使用的劳动,无疑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提供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在上述非生产劳动中,有些则同样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比如,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部门的劳动,是间接为物质生产、流通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服务的,把这些劳动排除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外是不恰当的。还有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既可以是实物品,也可以是非实物品。知识、技术、信息这些“非实物品”,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用于交换,它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劳动,同样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是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取得的最新成果。确立这一重大方针,对于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对于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对于我们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