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武术
35525700000006

第6章 武术的武德和礼仪规范(1)

(第一节)习武先要知武德

武术教育

(一)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讲究习武知道德。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强身健体的保家卫国、战胜敌人等。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从小没有好的武德,长大后可能以自己会武术,有本领而恃强凌弱,危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因此,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用好武术,匡扶正义的武德教育十分重要。

(二)武德教育的意义

(1)通过武德教育能激发民族精神,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寓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对习武者起到激发民族精神振奋爱国热情的作用。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如戚继光、霍元甲、杜心武,都是武德高尚的民族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人民希望国家能够振兴起来,在1900年,中国就发生了影响习武浪潮“义和团运动”。后来,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登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大振了中华的武威。

(2)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进行。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武术运动,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青少年,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从而为经济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物制质文明建设的发展。

(3)通过武德教育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型武术人才。

武术和武德不可分。“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已成为一条真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武德基础就不可能练好武术,即使学到了一些功夫,也不会做出有益的事。只有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教、学、习、练、比武术,才能成为一代新型武术人才。

综上所述,武德教育是引导武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也日益与国际接轨,现代化日益加强。但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各种伦理道德法规影响,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武术人才影响更大。一方面,在一些武术校馆里,有不少青少年的习武观不正确,即使在个别武术学生中,打架斗殴拉都结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武德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武术人口与日俱增,武术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武术馆校千余家,在校的学生有几十万人,他们有一定的武术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武德,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武德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武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三)武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要求

武德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变化。武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内容。封建社会,武德思想受传统的儒、道、佛、法等各家的影响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束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忠君”“门户派别”“唯我独尊”等保守落后思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摈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其思想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武德的基本原则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武德的基

本原则。武德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冲破封建狭隘的道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武德的主要内容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主要包含着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武德高——爱国爱民,品德高尚。

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习武者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条件。

(2)武旨正——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国防身。

学习武术的宗旨是为了强健身体,掌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绝非自持武艺而为非作歹,损害群众利益。

(3)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

当我们有了武术技能,不能逞凶斗狠,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积极主动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4)武风良——尊师爱生,互研武学。

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共同努力。

(5)武礼谦——抱拳行礼,谦和礼貌。

无论习武者之间,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

(6)武仪端——举止庄重,容端体正。

习武者应该仪表端正,举止文雅,表现出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不能衣装不整,体态不端。

(7)武志坚——意志坚强,百折不挠。

武术是一项内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初学时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少年儿童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立志为武术事业献身。

(8)武学勤——拳不离手,勤学苦练。

要想学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历史上武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武术。

(9)武技精——钻研武技,精益求精。

“艺无止境”,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必须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艺精湛。

(10)武境美——环境优美,井然有序。

练习武术,要主动保持练习场地、生活环境的卫生,特别是训练场地、衣物、器材等要摆放整齐,爱护公物,让习武环境、生活环境优美整洁。

3.武德的基本要求

(1)武术学生基本要求:

学生“十不可”: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可欺人;不可酗酒;不可赌博;不可吸烟;不可戏色;不可炫耀;不可无礼。

(2)武术教师基本要求:

教师“五不传”: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

武德修养

1.武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曾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他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孟子主张用“养气”“内求”的修养方法培养他们所说的“至大至刚”,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德武修养,是习武之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指按照武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现在讲的武德修养,主要是指青少年在政治、道德及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思想品质和能力。同时,又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武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而在道德上达到的某种水平和境界。

2.武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地说,它包含着一定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感情的丰富,道德理想的确立,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自我锻炼和修养,因此,武德修养对于每个习武者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各人的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主观努力和修养,习武后会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培养道德品质固然很重要,但只有通过自己刻苦的锻炼和修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只有主观上努力加强修养,才能改造和提高自己,这是青少年必需的,决不可少的。

自觉地进行武德修养是我们青少年能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关键。

(第二节)武术中的礼节和规范

徒手礼

1.抱拳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