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武术
35525700000003

第3章 中国武术历史发展和特点(3)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是武术的一大特点,武术运动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所谓内,指的是意识、气息、精神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合一指的是内与外要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如太极拳练习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武术练功时,特别强调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也可以使你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本章着重阐述武术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作用和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使人们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武术的价值

1.强身健体的作用价值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实践证明,武术能使人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明显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改善。

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西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通过练习武术,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的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等动作,几乎使人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经常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韧带、关节的伸展性,而且能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人的体能。

2.养生保健

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调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是呼吸和动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合理,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尤其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练习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3.自卫防身

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

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学会一些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若长期坚持系统的练习,还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克敌制胜,具备良好的防身自卫能力。

对士兵、警察而言,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更好地服务。

4.修身养性、磨砺意志

武术练习历来提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习武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武术技艺,而且能培养人们的吃苦耐劳、英勇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夫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说明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5.观赏娱乐

武术运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神形兼备的套路运动,还是斗智较勇的激烈对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独特的艺术形式

是武术别具一格的审美艺术基础。传统武术中有着丰富的套路表现形式,或会意,或象形,高低仰俯,起承转合,构成了中国武术独特的审美意象。现代武术朝着可观赏性努力,音乐的配置更是增添了武术表演的魅力。

6.传播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理论博大精深,功夫亦无止境。人们在练武时,通过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扩大了交往,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学在传播武术技术的同时,更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宗教、中医、气功等文化介绍给世界。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武术必将在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武术运动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功效

1.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是调节和支配人体各系统、器官活动的枢纽,由于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是在大脑有意识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武术动作的路线方向、起伏转折等变化较多,经常练习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有良好的作用。

2.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武术运动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是一种极好的有氧运动,因此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作用。在武术锻炼中,使人心情放松,消除各种杂念;对心脏心肌的收缩力、心搏容量、血压调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使心肌储备能力明显增加。经常练习,可以使心肌代偿能力明显提高,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血管弹性增加,肺顺应性和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对全身各系统的血氧供应明显增加。

3.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武术运动要求有规律地进行呼吸,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由此产生有诸多的呼吸方法。这些呼吸方法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使肺活量增加,肺泡通气面积增加。在长拳的演练中,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何种动作配以何种呼吸方法是非常讲究的。例如,做跳跃动作和由低势动作到高势动作时,要运用“提气法”;做高势或低势的静力性动作时,运用“托气法”;在刚脆的活动性动作出现时,换成“聚气法”;当由高动作进入低动作时,应运用“沉气法”等。但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时,始终保持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基础上进行的。若长期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机能的锻炼,会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有规律进行武术锻炼者的平均肺活量高于普通人,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明显较常人少。

4.武术运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经常进行武术运动可以起到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多作用。由于运动时肌肉活动加强,能量分解增加,而机体能量的分解与合成是相对平衡的,所以能量的合成也必然增加,使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促使物质代谢旺盛,势必增强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表现在食欲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肠道吸收功能增强,促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长期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患胃肠功能紊乱者少,而且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率也较常人明显少。

5.武术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

武术是一种全身性运动。经常练习,只要运动方法正确,运动量适当,对肌肉、骨骼、关节及韧带都起着正向作用,可以使肌肉力量增强,防止骨骼脱钙和骨质疏松;增强骨骼抗折、抗弯和抗压的能力,使骨骼结实强壮;还可以避免关节、韧带僵硬,使关节润滑,活动灵活,韧带的伸展性、弹性增加。青少年经常坚持武术锻炼,有助于身高的增长,身体各围度和体重的均衡发展。长期习武者,不仅身体强壮,关节活动自如,而且患骨质疏松症、慢性腰腿痛、关节炎等病症明显低于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