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幽默笑话
34739700000055

第55章 奇思妙联(10)

金陵秀才说:“我们南京的寺庙,弥勒两旁的楹联多跟‘笑’字有关,如‘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开口即笑笑世间所有可笑之人’,而此处的楹联却别具一格,可谓新鲜”。

大家一看,那楹联曰:

张开口吞江心月

不动神游海角天

于是,金陵秀才就念起来,且有板有眼,有句有顿。

“张开——口吞江心月,

不动——神游海角天。”

龙山秀才连忙说:“不对,不对,你句子断得不对,你说张开,张开什么呢?而且念起来也不上口,不好听,且听我念。”

于是,龙山秀才这样断句:

张开口——吞江心月,

不动神——游海角天。”

不等龙山秀才念完,江滨秀才卜哧一笑,说:“真是50步笑百步,你说人断得不对,你就对了不成?张开固然不妥,张开口更是不妥,换而言之,张开口即令勉强可以,而后谁吞江心月呢?没有本体,何以吞没?所以,我以为应如此断句:

张开口吞——江心月,

不动神游——海角天。”

振风塔秀才忙说:“还是不妥,本体是有了,动作也有了,可后来呢?江心月是什么?海角天又算什么?岂不成了无母之子,无源之水吗?”一时间4位秀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在天王殿里争得个面红耳赤仍不肯罢休。

这时,从弥勒佛后走出一位驼背老僧。老僧笑眯眯地说:“天王殿乃清净庄严之地,4位秀才为何如此争吵,各不相让?”

秀才们看是位驼背老僧,便不理他,仍继续争吵。

老僧又说:“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其理,人最不可要得的即是‘执着’二字。”

秀才们见这老僧虽貌不惊人,却出语惊人,便停了争吵,把各自对楹联的断句再说了一遍,并请求老僧作朱笔一点,看到底谁的断法最为合理。老僧听罢哈哈大笑,说:“原来是为楹联之事。此联乃清康熙年间安庆府怀宁县知县段鼎臣所撰。段虽一县令,却深究佛理,颇得文字般若,凡夫俗子,又何能解得其中滋味?”

秀才们听如是说,越发要听个究竟,便一同央求老僧再说分明。

老僧说:“此楹船联,抓住古寺临江而立的特点,写出大千世界浩渺无际,而在佛眼之中,乃恒河一沙而已,而又根据弥勒面江而坐,虽不动尊,却四海之内,足迹踏遍,真是气魄恢弘,博大深远。方才说了,万事万物,最忌执着,更不可作文字游戏而忽略文之要义,此乃中国读书人之积习啊!”老僧见秀才仍迷其中,便随口吟:

张开口——口吞江心月,

不动神——神游海角天。

秀才们一听,果然琅琅上口,而且那诗句中藏而不露的一字果真隐到了要处,隐出了禅机。待要继续请教,那老僧却不知何处去了。回眸江上,但见万里长江一泻千里,碧蓝的天空中一朵祥云正随风飘荡,缓缓西去。

刘大魁巧对振风搭

一日,振风塔下走来三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为首的老者看上去有60开外,却是鹤发童颜,两眼睿智有神,使人一见之下顿生敬意,可见是位博学的老先生;相随左右的两位少年只有20上下,看上去更是气宇轩然,一表非凡人才。原来,那两位年少的是桐城县来应举的秀才方苞、戴名世,他们都是少年才子,在大江南北颇有英名,后来成为桐城派一代文人。那老者则是此届科考的主考大人。

他们一行3人接着来到振风塔下,方苞和戴名世都是首次游塔,抬头之间,一股激动,大声感叹起来。

主考大人见两位学生跃跃欲试,便说:“何不以塔为诗,你二人各题一首,以增雅兴。”

方、戴也早闻主考大人文才,有心见教,便说:“大人何不就此题出上联,容学生对出下联,也好向大人请教。”

主考大人笑了笑,随口吟道:

宝塔六七层,层层有四门,门朝东南西北。

方、戴一听,心里想,早听说主考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句子倒也平常嘛。两人一使眼色,同声对曰:

历书十二月,月月有两节,节分春夏秋冬。

这就叫作以平对平,平中见智。

事有凑巧,若干年后,又有一老者携一六七岁学童来迎江寺游玩,游至塔下,老者不免记起方苞、戴名世对句的故事,便把这事说给小书童听了,并将方、戴二人的才学及机敏大大地夸赞了一番。没想到这小学童却不屑一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此联我也会对,说不定对得更妙。”

老者说:“你不要吹牛,你倒对给我听听。”

小学童眼一眨,即刻诵道:

算盘十三位,位位七粒子,子打加减乘除。

老者大喜,抱起小学童,说:“子乃神童,将来必成大器。”

后来,这小学童果成气候,成为桐城派又一杰出代表,他就是清代着名散文家刘大魁。

据说当时那老者兴起,为再试刘大魁,出上联曰:

宝塔尖儿,倒竖钢鞭追日月。

刘大魁对曰:

城墙垛儿,大张牙齿啃青天。

老者又出上联:

振风宝塔,宝塔振风,七层,四方、八角。

刘大魁对曰:

玉掌遮日,日遮玉掌,五指,三长、两短”

张天师重金买对联

嗣汉天师府扩建后,张天师为了显耀府第气魄,派人前往南京请求董其昌先生书写一副对联。那时,董其昌官至明朝礼部尚书,而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家。当来人禀告天师求写对联一事,董其昌心想:“天师府号称‘洞天福地’、‘仙人之家’,同时又被历代帝王赐封一品爵位,必须写出一副气势磅礴的对联,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

董其昌经过久久构思,终于拟出一副七字联:

麒麒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董其昌写好这副对联,心生一计,将下联装入袋内密封交给来人,而上联仍留在自己家中。来人接过董其昌这件佳作,高高兴兴地返回天师府,当天师拆开布袋一看,只有下联,没有上联,颇感奇怪。但转而一想:莫非是董尚书忘记将上联装入袋内?于是,又打发原人再次前往南京向董其昌索取上联,董其昌对来人说:“天师要上联,必须亲自出驾来拿。”来人无奈,只好怏怏空手而回。天师因求联心切,不得不亲自前去南京,当天师行至董其昌家时,董妻接待说:“老董因无钱度日,现已外出告借去了”……天师一听此语,明白董其昌的弦外之音,如不付给一定数额的礼金,董其昌是不会拿出上联的。于是,硬着头皮对董妻说:“董尚书所借之款,全部由我偿还。”董妻听天师这么一说,便转身进入内室与丈夫商量。不一会儿,董其昌由后门绕道走至前门,再由前门走至会客厅,两人相见后,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以“500两银子”达成交易。天师重金买对联,给后代子孙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夏宰相

夏言,字公瑾,明朝宰相。成化18年(公元1482年)出生于上清镇桂州村,故又名夏桂州。他的父亲名叫夏鼎,曾任过浙江严州府推官,为政清廉,深受老百姓拥护与爱戴。夏言自幼聪明好学,在其父亲的感染和熏陶下,学业猛进。一天,他的舅父涂寿章来到他家作客。眼看春节即将来临,为了摸摸外甥学业功底,嘱咐外甥自拟一幅对联,要求将姓氏同时嵌入联内。夏言略思片刻,随即写出上联:

夏门父子二公卿,

接着又写下联:

言谈文章一诗人。

对仗工整,而且气势磅礴。舅父看后连声称赞:“好后生,有出息”。至十五岁时,夏言随父前往李东阳家赴宴,李东阳博学多才,进士及第,应邀入席的还有何孟春、季春、周鼎等名士,酒至三巡,李东阳趁兴出一上联,叫大家对下联。他的上联是这样的:

孟春、季春惟少仲。

大家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夏言站立起来应声对曰:

“夏鼎、周鼎独无商”。

在座客人看见这位稚气未减的小伢崽,才思横溢,语出惊人,无不投以敬佩的目光。

书场妙联

竹琴名家贾树三与说唱艺人李龟年,设书场于成都。旧时艺人,不单生活凄苦且备受歧视凌辱。丝竹管弦,唱不尽一腔辛酸,因之有人给书场题写了一副妙联。上写:

听罢离合悲欢回首依然贾瞎子

撇开风花雪月伤心谁问李龟年

此联贴出,深受称赏,一时传为妙对。

别致的婚联

昔时有潘、何两家联婚。结婚之日,某士人以“潘”、“何”二字拟了一副颇为别致的拆字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将一潘”拆成“水”、“田”、“米”,下联将“何”拆成“人”、“口”“丁”,不但暗合双方姓氏,又寓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良好祝愿,主、客称赏叹绝。

大寒对芒种

某书生乘兴游春,途见农夫春耕,随口占一联道:

一犁耕破路旁土明日芒种

但苦思不得下联,直到腊月书生与友人围炉闲叙,始见景生情偶得下联:

对手捧住炉中火今朝大寒

富郑公使辽巧对

富郑公名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一次,他奉命出使辽国。辽国的使者出句难他,让他对句。辽使者先说:

“早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

富弼应声对曰:

“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

辽使者接着又出一句:

“酒如线、因斟乃见。”

富弼又当即对曰:

“饼如月,遇食而缺。”

辽使听后,甚为叹服。

数词巧对

某地考生欲借宿于十佛寺。寺僧出联征对道:

万砖千瓦百匠造成十佛寺

书生莫能对,只好买舟赶路。当舟穿过“四仙桥”时,一书生合掌大笑道:“下联有了。”遂返僧舍对出下联:

74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