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角色转换的新探索——基于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总结性研究
叶颉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社会实践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1997年暑期开始,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开展了服务主体特殊化、服务对象广泛化、服务内容多元化的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严峻的形势,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投身农村基层工作已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就业创业趋势。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高校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相结合,不仅是新农村建设青年人才培育的创新途径,为大学生提前体验农村工作创造机会,同时能够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村官工作提供一个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特色与内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尤其在当前课堂教育跟不上社会变化的状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特色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由高校选派在校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帮扶实践活动,它不仅是高校资源引入新农村建设的创新途径,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格局的逐步转型,全国各大高校在积极引导参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转变和创新社会实践模式,逐步实现实践主体普及化、实践内容专业化、实践形式多元化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个性化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需要。
首先,实践主体普及化。目前,在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上,高校逐渐打破以往因经费不足而采取的针对学生干部的“精英实践模式”,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和教师加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队伍中,充分发动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发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服务当地农村建设,实现在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普遍愿望和成才需求。王苑,刘翔,赵传贤,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87—188.
其次,实践内容专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由早期单一的宣传调查、参观考察发展为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宣讲、文艺演出、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等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2011年是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15周年,以“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全国数百万大中专学生奔赴农村的田间地头,围绕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服务。
最后,实践形式多元化。传统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主要由高校组织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活动,为了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满足其新时期多元化的需求,以挂职锻炼、自主实践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形式逐步成为推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新途径。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优势参与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农情、民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有利于培养其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曾宪初,曾宪章,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新农村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18—19.
1.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也只有实践中才能得到塑造和发展,因此,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性教育模式不容忽视,其能够将课堂转移到实际生产实践中,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践行专业技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向大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转变。
2.明确就业与创业方向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暑期集中组织学生到乡镇、农村或农业企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阶段性实践,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先机。一方面,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实践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为自身就业创业提供社会阅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6(6):134—137.另一方面,“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为有意愿返乡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提前感受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的机会,大学生可以根据农村社会实践考察自身是否适合农村工作,以确定自身的就业创业方向。
3.向基层与人民群众学习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将大学生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变成为大学生与实践、工农双向结合的过程,能够为大学生向基层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由于青年大学生长期在单纯的校园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与外界复杂社会接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的现状。因此,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与基层工农群众的互动交流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着大学生不断感知社会,推动其逐步由学生身份向社会成员的转变,决定了认知社会和角色转变已逐步成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所在。
首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认知社会,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导致多数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曾峥,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5):36.38.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人、农民作为物质生产的主体在社会建设中的历史性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引入科学技术,从而树立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重视知识价值的意识以及艰苦创业的观点。骆郁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11):31—33.另外,通过农村基层的社会实践还能够让大学生体验最基层、最现实、最传统的社会氛围,接触最广大的工人、农民、基层干部和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人员,使其在艰苦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其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角色转变,培养社会服务意识的重要载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往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在个人社会化的历程中不断地学习符合各种角色的社会行为并培养社会意识。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性的缺乏受到了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严峻考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坚持把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将实践内容与大学生就业方向相融合,把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的实践平台,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农村建设和生产劳动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如何与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将大学生从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在引导大学生在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四)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困境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1997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以来,坚持以促进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充分、高校组织形式不科学、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各种瓶颈中缓慢发展。首先,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参与群体,其对于社会实践的正确认识是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大学生将“三下乡”社会实践视为集体游玩、评优评先的途径,使社会实践本身成为了口号响亮、内容空洞的一项活动,造成了广大师生、高校、社会对于社会实践的普遍质疑;其次,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实践单位等问题导致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中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实践单位的不确定性及频繁更换最终造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很大,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和活动品牌,高校组织方式缺乏科学性导致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37.139.最后,社会关注度的缺乏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认为“三下乡”活动不能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好处,将接待实践队伍作为一种负担,接收方的不认同直接给“三下乡”社会实践造成了发展的困境。
二、个案分析:基于福建省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研究
(一)福建省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提出
随着2008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展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大学生村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既是着眼于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的“育人计划”。2011年6月,为了深化和改革地方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性教育模式,福建省长乐市与福建农林大学秉承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借助第九届“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共建“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并提出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理念。所谓“大学生村官助理”是指借助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到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助理,毕业后有意愿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在校大学生,其主要在乡镇村开展以专题调研、政府实习以及创业实践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在职大学生村官与潜在大学生村官之间能够形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互动机制,既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也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人才后备库。
(二)大学生村官助理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主要以农村社会实践为主导,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划的不同以及农村建设的需要,分别组织其开展有关学术、企业以及政府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分类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农村的现实和服务农村的意识,帮助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实践的转变。
1.学术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特殊性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是福建省首个以大学生村官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其成员具备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背景,通过组织其开展农村调研考察,尤其是从不同专业学科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不仅在理论上使参与实践的青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使大学生对农村的现实产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借助“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针对长乐市重点产业和发展特点分别展开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党建、村级财务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旅游经济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农村调研活动,形成了《深入基层,服务海西》、《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扎根农村,主动融入》等调研报告,为长乐市的整体发展思路和规划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2.企业实习
进入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熟悉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弥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为其今后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福建农林大学与长乐市当地的聚泉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华亚纺织有限公司、惠农农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福建农林大学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能够深入长乐市农业企业,了解企业运作机制、内部管理和营销方式,为大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提供一个积累经验的基地。同时,高校与企业社会实践示范基地的共建,不仅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实践场所,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学科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运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农村社会服务
农村社会服务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基层工作的核心,对于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中今后有意愿从事农村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根据成员不同的专业,依照不同的服务对象展开具体的服务活动。2011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按照农村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企业信息化以及农民工子女培训等内容,分别组织多个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农业企业以及农村小学为不同的对象展开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在为农民工子女进行培训的实践中,大学生服务队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制定了以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火灾和自然灾害救护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技术性、实操性的,以乒乓球、篮球、象棋培训为主的应急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方案,切实在实践中为在校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累农村经验、培养服务意识创造了有利的平台。
(三)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效果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是在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创新型实践模式。通过在职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的有效对接,推动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学习途径的多方面转变。
1.思想意识:自我意识向服务意识的转变
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年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应当秉承的宗旨。大学生在社会上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被称为“天之骄子”、“时代的精英”;在家庭中作为父母的希望,是全家重点的培养和呵护对象。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由于长期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并且接触社会机会甚少造成其对自身产生过高的估计,青年大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产生享乐主义思想,盲目崇尚自我至上、个人价值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上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借助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大学生摆正自身未知显得尤为重要。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基于“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亲身体验农村工作的经历,通过于在职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建立“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互动帮扶机制,有经验的在职大学生村官在与在校大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的实践,能够激励在职大学生村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还能够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面对艰苦环境的考验,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的传帮带的作用能够在青年之间形成学习的氛围,促进青年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其对农业、农村、农民群众的感情。曾峥,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5):36—38.
2.行为方式:被动参与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认识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平台。大学生自身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一直在被动中进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实践育人的效果。当前,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实践短暂且缺乏对社会实践意义的理解,仅凭学校、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和动员而被动加入社会实践队伍,最终造成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实践目标产生误解,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不是自我培养的途径,动机和目的的不明确使得大学生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大学生村官是当代多数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的提出是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既实现了地方和高校的双赢状态,更重要的是为在校大学生向大学生村官的提前转变创造理想的过渡期,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大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参观考察农村现实状况来认识农村、了解农村,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还能够发挥自身专业学科优势,投身“产学研工程”等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来“受教育”,而且要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作贡献”,并在“作贡献”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受教育”。
3.学习方式: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提高大学生运用学习、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现代生产实践及其他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中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创新能力,是切实促进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核心。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传统课堂理论教育已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深化专业知识还必须融入必要的社会生产实践,将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以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主导,组织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规划、积极尝试,使大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于实际生产生活中,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书本知识得到了深化和转化。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吸收和丰富多方面知识、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农村去理解概念并形成自身对概念体系特殊认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经验,使课堂学习有了实际价值,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学习者。
三、大学生村官助理的角色转换
(一)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采取角色嵌入的形式,组织有意愿从事农村工作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平台亲身体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创业的试验期,实现了潜在大学生村官向大学生村官的现实转变。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为在校大学生创造提前体验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机会。角色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自我发展是在不断地扮演和适应社会各种角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当前,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已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一个重要的就业选择,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习惯于单纯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的莘莘学子对农村工作产生不适应性,以致于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在集合在校大学生亲身体验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大学生村官毫无社会经验的弊端。在校大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深入农村扮演大学生村官,在与在职大学生村官结对互助的过程中学习农村事务的处理、人际交往的技巧,逐步形成对农村整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为青年大学生在今后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从感知到实践的转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往大多表现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注重通过组织大学生观察体验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感知和了解,导致大学生被动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感知而不是亲身体验社会实践。从本质上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要通过参观考察来提升大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状况的直观感知,还必须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促进大学生从感知阶段向认知阶段的不断进化,而技术攻关、管理咨询、企业实习等直接参与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实现青年大学生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前瞻性转换。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作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新形式,合理地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在校大学生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结合,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对其分类引导和指导,逐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从感知到亲身体验的根本性转变。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成员不仅要参加农村社会、农村发展等专题的相关调研,在走访村民、政府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农村社会、体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农村发展状况。另外,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还要求大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尤其是企业和农业的生产实践,在校大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产实践在实际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工人、农民作为生产的主体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作用,明确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价值,从而树立劳动的观点、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重视知识价值的思想以及艰苦创业的观念,增强刻苦钻研专业文化知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从“观察”、“体验”向“亲身参与”发展变化过程的里程碑,反映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由传统化向科学化的跨越发展。
(三)认识农村状况
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是以“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为支撑,有组织地将未来有意愿投身农村工作的在校大学生集合进行集中实践性学习的有效模式。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安逸、单纯的校园环境中,缺乏社会经验,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劳动、农村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于现实农村社会状况的全面了解。从农村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社会是基于血缘、地缘和姻缘之上的以家庭为单位、重人情面子,同时又是竞争与合作的内在统一互动关系所构建的社会体系,只有存在和经历农村的生产生活现实中,才能对其复杂而传统的生活环境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在组织形式上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农村、认识农村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开展调研考察,大学生能够在走访过程中为理论研究搜集第一手素材,能够有效地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矛盾以及农村文化的发展等问题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提炼,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农村服务与企业实习等活动,大学生能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基层政府管理以及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的融合。此外,缺乏社会经验的在校大学生能够借助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进一步认识农村基层人际交往的复杂性。由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已经形成自身习惯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大学生村官助理作为深入农村开展工作的新生力,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习正确处理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其对农村现实社会状况深刻认识的反映。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链
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是通过“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于在职大学生村官与潜在大学生村官之间形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互动机制,既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也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人才后备库。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每届大学生村官之间虽有形成固定的交流机制,其能够以大学生村官网、大学生村官俱乐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群等形式开展交流和活动,但这种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而营造的氛围,由于自身机制的互动性不明显而造成每届大学生村官的紧密性并不强。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建造与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储备库以形成大学生村官链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大学生村官链是指由在职大学生村官、已转业的大学生村官以及还未毕业的潜在大学生村官所组成的持续流动系统。一方面,这个系统不仅能够延续以往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交流机制,推动着农村工作的稳定开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链为在职大学生村官和潜在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学习经验、亲身实践的场所,通过在每届大学生村官中形成“圈子”,发挥“圈子”的带动效应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习型大学生村官创造广阔的空间。
(五)积累就业创业经验
由于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只有3年,每个在职大学生村官都将面临着转业的现实,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企业工作或者创业都是其再择业的方向。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以及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多元化、多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在校大学生和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就业创业创造了有效的平台。一方面,培训基地对于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队的分类与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再择业方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能够在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对接;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助理模式能够根据在校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分类引导。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青年大学生的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了弥补高等教育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滞后性,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基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职能范围,专门为其指定研究型、创业型及管理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大学生可以借助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的平台参与学术调研、企业实习和农村社会服务等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四、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对“三下乡”活动的启示
(一)创新合作模式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旨在发挥高校与农村基层的联动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机会。通过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服务队围绕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在农村基层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服务。近年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单一、内容陈旧、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步推进。为了确保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真正为大学生创造强化社会适应性的机会,为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在实践中融入多方力量、创新合作模式是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转型的有效途径。长乐市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提出的“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就是建立在校地合作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的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模式,其以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为核心,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组建“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深入长乐市各乡镇村开展以大学生村官培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借助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专业学科资源优势,利用企业提供的见习岗位机会,“政府 高校 企业”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开始萌芽和发展,不仅突破了以往由政府主导开展农村基层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平台,同时也为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及人才储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二)提高社会关注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受益方的角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但实际上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通过选派优秀的在校大学生下乡实习,能够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为农村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对“三下乡”活动的氛围营造、项目设置、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作为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基地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高校学科资源支撑以及企业的资助等,以此来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将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模式作为一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品牌在全国内进行推广。一方面,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基地自2010年6月成立以来,其在校地合作模式、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基层团建模式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团中央,福建省长乐市委、省农业厅、省总工会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和帮助,各部门领导通过组织考察团、调研队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实践基地进行了全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基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这就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领导支持和组织保障;另一方面,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基地还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福建农业信息网、海西网、新浪福建等网站都对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为打响基地知名度和基地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三)重视基地建设
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异质性和形式单一的特点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资源分散、支撑力量不足。为了推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型和创新,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决定开展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立项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文件指出,实践基地应依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共同建设文科实践教育基地、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和药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一方面,基地的成立能够融合多方资源。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就是在借助长乐市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融合高校、政府、企业的资源,并在当地的聚泉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华亚纺织有限公司、惠农农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福建农林大学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拓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基地的成立能够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多元化模式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模式所依托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就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培养与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展开的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题与目的的多样化要求实践基地必须是多样的。各地通过成立与实践主题相关的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文化服务实践基地、勤工助学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能够为大学生创造目的明确、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