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春映沃土
34257900000016

第16章 浅谈大学生村官工作锻炼新渠道

浅谈大学生村官工作锻炼新渠道——以校地共建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为例

林茂长乐市潭头镇霞江村2008年村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这是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保虎,关于新时代“知青”问题的思考,中直党建网。2012-01-10.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与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当前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到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农村去建功立业。大学生村官是一项系统、重要而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到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还有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等多个部门的齐抓共管。为深入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要求,从实践经验和调研情况来看,如何抓紧抓好大学生“村官”培养、培训这两个联系密切的环节成为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娘家”,组织部门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负责机构和“干部之家”,不仅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还要紧密联系,整合资源,共同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

从长远来看,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度概括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即“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关于印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2009]21号[Z]。2009-06-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人才,而人才的选拔使用,关键在于培养培训。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的高低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环节,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强调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即“切实抓好上岗教育培训,特别是要组织选聘的大学生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开展农村工作的本领”。此外,在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中,培养机制是基础性的,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与招募、选聘、使用、待遇保障、管理和服务等机制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链条”,为此,《意见》提出要以“制定培训规划、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渠道”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也印证了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培训的重要性。

从实践来看,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一些大学生村官认识不到位,干劲不足。二是工作上无从下手。一些大学毕业生怀着满腔热情到农村担任“村官”后,往往因为在校期间实践机会有限、专业不对口、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有劲使不出,有计划难落实。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必将导致这一计划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也必将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形势下,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机制,就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二、高校与组织部门在共建大学生村官培养培训基地中的优势分析

在众多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工作举措中,高校和组织部门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虽是一个较新生事物,但两者均具有自身独特而明显的优势和条件。

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的必要条件。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出基地,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农林院校与农村基层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大学生村官培养方面更是得天独厚。高校不仅可以提高科技资源和智力支持,还可以提供人才资源。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高校为新农村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不仅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职能,还拓宽了服务新农村的路径,更找到了应对三农问题的治本之举,从而充分发挥高校和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提高高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学生村官从高校走向工作岗位,对培养或成长的高校具有较深厚感情,是典型的“娘家”和“女儿”的关系,因此,高校作为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的承建单位,还具有天然的感情纽带。

组织部门具有重要的政治优势,是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的保障条件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在共建大学生基地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与保障作用。一是职能上的优势。大学生村官属于“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意见》还明确指出了这一政策的执行有利于“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同时,大学生村官是“党员、干部、知识分子”三大群体的组成部分或后备军,积极为这个群体的素质提高和事业发展创造广阔平台,也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使命,是职责所在。二是政策上的优势。纵观目前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个政策中,权威性最高的都是以中组部联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并以中组部名义发颁发的,分别是《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9]21号)和2010年5月出台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并在这些政策中,明确提出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宏观指导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组织部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各地区,也是在党委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制定落实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因此,组织部门带头学习贯彻改革创新精神,以共建基地为载体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深入发展是具有政策资源,也是符合党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与要求的。

三、高校与组织部门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的典型范例分析

2011年6月18日在福州开幕的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长乐市与福建农林大学正式签订了“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将高校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服务社会。刘旸,福建拟建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N]。新华网,2011-06-20.这是校地合作的重点项目,是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的创新模式。根据协议,福建农林大学将安排教授、博士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农业科技、基层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召开专门的报告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011年6月29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在福建农林大学启动。现场同时还举行了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授牌仪式。

为进一步健全基层共青团组织结构,吸纳更多领域的优秀青年进入专兼职团干队伍,扩大对镇青年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影响力,长乐团市委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推行镇、乡团委“1 1 X”模式选强配齐乡镇团委班子成员。即:配强1名书记;配齐“X”(指若干名委员,包含2名兼职副书记)。有条件的乡镇还在党政班子中挑选年轻副职担任镇、乡团委第一书记,在“1 X”组建模式上进一步升级,形成“1 1 X”的组织格局创新模式。通过采取乡镇团委设编外副书记和委员的做法,将福建农林大学的挂职干部吸纳进乡镇团委班子,任编制外副书记,进一步充实专兼职团干队伍,推动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丰富工作手段和载体,力求能更好地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011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充分利用高校团干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借助“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平台,组织了一支“大学生村官助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鹤上镇先后就基层党建带团建、农田水利、旅游文化、乡镇企业等主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结合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开办了“农民工子女暑期兴趣培训班”,给农民工子女带来富有趣味和教育意味的科学知识,解决农民工后方安定问题。通过与基层组织、农业龙头、非公企业、文化基地等的合作,不仅为今后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使“三下乡”变为“常下乡”,还能为地方输送各种专业化人才和技术,以达到校地合作资源的最佳利用。

目前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的情况良好。他们满腔热忱,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以己所学,回报祖国、回馈社会。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融入基层建设当中,将高校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大学生村官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打造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

四、高校资源的引入,实现了地方、高校、青年三方“共赢”

对于地方,由于高校资源的引入,给乡镇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注入了新血液、新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团建工作创新,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影响村民,有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并且校地合作可以使许多资源流向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高校,一是实现了将高校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校地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强化了教育效果;三是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高校团干队伍,丰富了工作经验,增强了工作能力。这不仅符合学校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而且可以促进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快速发展。

对于青年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胡锦涛总书记对大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之一,就是希望大学生多基层实践,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农村是社会最基层单位,农村工作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大学生到农村参加实践锻炼,可以锻炼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品质。

总之,通过以上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证明,高校与组织部门联合设立大学生村官基地是一个相互影响、集成互动、有效促进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资源和优势间交互作用、整体互动、有效整合,最终通过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下得去、待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