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万事由来大全
33584200000297

第297章 学校的由来

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那时的学校叫“校”;商朝把学校称为“序”;周朝把学校称为“庠”。《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塾、庠、序都是学校的称谓。

周代,在百里之内,25家为闾,共处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舍,由于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500家为党,设庠;12500家为遂,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如此逐级升高。后来,人们专称私人设立的学校为塾,叫私塾。庠、序都指普通学校。

当时周王朝已设有大学,并把大学称为“辟雍”和“太学”。《礼记·王礼》称:“太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并把大学分为五种,即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这些都是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汉代改“大学”为“太学”。

晋武帝时设立了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到了隋代,隋文帝专设了“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等。隋炀帝设“国子监”,是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唐代开始设书院,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等,同时还建立了“书学”,专门培养书法人才。宋代设立了白鹿洞、嵩阳、睢阳、岳麓四大书院,作为藏书、讲学的场所。以后元、明、清三个朝代,学校都以书院相称。

我国把学校称为“学校”是从清末开始的。1878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的上海正蒙书院小班是小学的萌芽;1897年建立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公立小学的首创;1897年南洋公学所设立的中院是我国中学的雏形。1902年,在《钦定学堂章程》中人们仍称学校为“学堂”,直到1912年在学制改制中,才改称“学堂”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