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皇甫人文
33542700000013

第13章 现代人物与轶事(5)

皇甫小学门前十字,既是我们皇甫村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又是我们对外树立形象的目样。

这里现有大小商店十五家,小到日用百货烟酒副食,大到农药化肥,品种齐全,应有尽有;饭店四家,既有啤酒凉菜,亦有群众喜食的面食和羊肉泡馍;理发店三个,剃刮理烫任你享用;医疗站四家,小病不出村,随时可以就诊,十分方便;木器厂三家,农机修理及加工三家,另有面粉加工三家。

皇甫小学历史悠久,从这里走出的皇甫学子遍及全国,有的甚至远至国外;蓓蕾学校是近几年来兴办起的私立学校,办学人吴旭辉坚持回报家乡和兴学强国的办学宗旨,与皇小一起承担着为家乡父老实现望子成龙而奠基的历史重任。

长河公路从这里穿过,路边停放待发和来往穿梭的数十辆大小客运车辆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交通十分方便。

每年正月初九的灯笼会、四月初三的忙前春会及七月十二的圣母会,均以这里为中心向周围辐射。

皇甫群众购物、皇甫人出行或各种文化活动,这里成了首选。如果加上安度晚年的皇甫老人交流多种信息或讲述往事历史的诸多场景等,皇小门前十字简直就成了一种多功能的中心广场了。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有远见的村干部们,与企业家张俊海及建筑精英吴涛等人联手,共投资30多万元,已在这里建成了皇甫村文化教育中心戏楼和水泥广场:其中戏楼为270平方米,水泥广场2300平方米。

皇甫村文化教育广场的落成,是皇甫人文化品牌升位的一个新标志,把它与致富奔小康联系起来,皇甫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名副其实。

摇篮曲

人们习惯上都把培养人才的学校称之为摇篮。我想说说皇甫小学八十多年来几次大的变迁状况,也就顺便写了个“摇篮曲”的题目。

皇甫小学创建于1927年,当时的皇甫小学,实际上是九天圣母的大庙,朝南的圆顶山门上镶有秦府内典宝张沂作的横石匾,上面刻有“太乙元君行祠”六个空心大字。从山门进去,东边是个不大的正方形的空地,大庙被利用作学校以后,这个地方就成了操场。西边则是三四间坐南向北的厢厦,当时叫做生房。进门端北,就是下殿,殿宽三间,殿前有约一米高,十米宽、三米多长的一个月台,月台东南和西南两个角上,各栽有一棵老碗大的梧桐树,绿皮绿叶和淡绿色的耳形花中,结有绿豌豆大小的种子,挺招人喜欢。从南边的大格子门进了下殿,北格子门上方,悬挂着“精诚毕至”的一块木制横匾,据说,那是吴德印老先生为了激励同仁为国育才而题写的。穿过下殿北格子门,东西两侧各有间半厢房,那就是教师宿办两用的房子(1940年重修下殿时增盖的)。从宿办房的廊下向北,就是塑有圣母尊容的上殿。上殿的南格子门上方,悬挂着“威灵显应”的木质横匾。上殿内除了圣母的莲台和坐像外,还有甘罗梁浩和黑虎灵官的塑像分立两边,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沿上下殿之间的东西两个侧小门而下,东边以北,有一坐北向南的小庙,那就是主管科举晋升和功名利禄的文昌庙,庙前偏东有一纸炉,是专供求取功名人烧化纸钱用的;以南建有一门朝西开的牛马王爷庙。从西侧小门下去,其北有一小庙,庙门朝南,那就是药王庙,门前偏西有一魁星炉,魁星炉之南,有一门朝东开的小庙,内边塑有一圈神像,她们都是送子娘娘的像,所以这个庙就叫娘娘婆庙。总之,上下殿两侧的四个小庙很对称,结构严谨,别具一格。

这座大庙是明嘉靖二十二年,张武为落实九天玄女红灯引路突出重围时所许誓愿而修的。

1927年,吴德印等人用这个大庙做学校时,由于生源较少,下殿和东西两边的文昌庙和药王庙做教室就够了。后来,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大约是在1956年时,庙内的神像全部拆除,改成教室。大庙没有了神像,圆顶大门也已不复存在,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学校。1962年前后,生源继续增加,原有的房舍,显然不足,于是大队就发动群众筹集材料,在上下殿周围,共盖了土木结构的九个教室。此时的上下殿仍然存在。直到1970年,后张村的张生同志由贫下中农代表转为民办教师,并负责学校工作。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他管理学校期间,共为皇小扩大校园面积达七亩之多,拆掉了上下殿老房,并新建了九间3栋教室,彻底解决了教室严重不足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家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到议事日程,皇甫小学也面临着彻底改造的新任务,经一些有识之士投资,加上政府拨款,截至2006年8月,能容12个班1029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和4个教室、16个宿舍及部室、办公设施齐全的2层共1238平方米的综合楼先后竣工,并交付使用,砖混结构和琉璃瓦做顶的现代化建筑,一改往日的皇小旧貌,加上仿古校门和门房,一对石狮雄踞大门两侧,与皇甫文化教育广场相互映衬,显得特别优雅和清净,一部13室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基本完善,成了名副其实、培养人才的摇篮。

九旬老人吴长青今昔对比话皇甫

吴长青是吴家年龄最长的老人之一,今年88岁。由于他头脑清醒,记忆力特别好,《皇甫人文》中的不少素材就是他提供的,故在“部分人物点评”中称他为“皇甫通”。

纲机会欢一办访了龄嫁这一次我们狮织“皇甫提起旧社会(民国时期),老人家引用了《血泪仇》中的一段台词:“你是中国委员长,为什么你的大小官员联保军队似豺狼。”这话一点也不错,有钱有势的,尤其是那些当官的,大都仗势欺人,骑在百姓头上拉屎撒尿。有一次,我正套车拉粪,遇见咬马某某催粮,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把我打了一顿,“你把粮交了没有?”“交了。”“全村的粮都交了吗?”“别人家我说不清,反正我家粮是交完了!”又是一顿饱打之后,还要我给他买两个烟棒子(大烟土,也叫泡),说是“顶了挨打钱”。旧社会的粮倒不太重,每亩地大约就是一斗麦子,相当于当时亩产的十分之一左右。主要是苛捐杂税太多太重,庄稼人根本无法承受,这就是出现了“接(借)着吃,打下还,跟着碌碡过个年”的恶性循环。

十八年年馑之前,邻村的恶势力来到吴家,以扩充势力“编连”为借口,打开后门住进先生家的后房里(先生家就住在路边第一家),除了把先生家过年准备的东西一劫而空外,还整天派人爬在房顶上,发现过往人带的东西,就一抢而光,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那个时候,长河地区一共编了十个保,人们给十保的保长编了个顺口溜,其中几句是:“马成胡三见人齐拴,十二德宽牛眼一翻,XXXX见人齐为,景柏孙亮连鳖一样。”这个顺口溜把十位保长分成三类:恶的、滑的和好的。王景柏是皇甫中堡子十字家的人,由于他是个正直的好人软人,尽管他当过国民党的保长,却和鳖一样。

中堡子有个王道平的,十八年年荒之前,他当保安团团长时,剿匪有功,据说他曾把一个土匪杀了,头挂高杆在长宁街上示众,因而就树了不少对子。为了安全,他一度逃到甘肃平凉避难。有一年,同胞兄长喜得贵子,他偷偷回家祝贺,不料却被本村王本本发现并告密,王因此被弄到长宁甲寺村“坐井观天”而死掉了。十八年以后,皇甫村保安团长职务由南堡子王军接任,由于他秉公执!法,深得民心。

总之,旧社会当官的瞎人居多。瞎就瞎在政策上,他们除了在穷人踉前要欺头之外,就是搜刮民财,花天酒地。当然好的也有,如王云、王志成和王法等人,也都当过副保长,由于无恶迹,群众还是拥护的。

说到民国十八年,那确实是个大年荒,当时颗粒无收;十九年蝗虫吃田,眼看出票吊线的玉米,一夜间被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吃成了光杆杆;二十年老鼠成灾,稍不注意,连人它们都敢咬;二十一年“忽痢拉”,正走路的人一旦跌倒就命归西天:二十二年继续遭灾’人们仍在饥饿线上挣扎;二十三年开始有了收成,勉强可以糊口;二十四年大丰收,不少家因灾而亡故之人过三年,四个人的班子乐生意显得特别红火。

解放快六十年了,皇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和看的,大家有目共睹,我只想提一点:从古到今,皇粮国税必纳不可,这似乎天经地义。谁能想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竟然免了农业税,种地人还从国家领到种地直补款,这实在是破天荒的事情,旧社会根本无法比拟。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

和老人交谈之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息。这种对比法对于后来人的教育作用实在太大了,我把它整理出来,大家不妨体会体会。

皇甫忆事

解放前的皇甫村有三种称谓:称谓一“五村六院”,五村指:

吴家村、南堡村、中堡村、西堡村、后张村;“六院”吴家院、南堡院、中堡院、西堡院、西张院、东张院。这一叫法是按居住的位置和以姓氏为单位得名的,当时皇甫村不足五百户。称谓二“小咸阳”,咸阳是古代建都之地,天子活之处,所以说它的经济、文化是十分繁荣的,把皇甫村比作“小咸阳”是因为皇甫在当时(解放前),经济繁荣,做生意的人多,过往客商多,是通往乾州、咸阳、武功的交通要道。村子除有流动货郎,更主要的是立铺子,开店多,生意门类多,有印染坊、磨油坊、酿醋坊、药铺子、挂面铺子、铁货铺子、绱鞋铺子、车马店、纸扎店、杂肉店、银货店等。称谓三,“豆腐岭”,豆腐的特点是“软”,当时皇甫人都以务农、做生意过日子,都是些本分人家,本村没有土匪,所以邻村的土匪、恶棍,每逢本村四月初三春会和七月十二庙会,以上会为由,互相打斗扰乱乡里,皇甫人敢怒不敢言,这些家伙,踏上皇甫人的软性,越是肆无忌惮,所以,他们称皇甫为“豆腐岭”。

在解放前,国民党把现在的“乡”命名为“保”,实行“保甲制”。皇甫、田南、上河道为第九保,保长直接由县上任命,俸禄由县上发放。那时候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有钱人家买地,没钱人家卖地,有的家庭有上顷亩土地,最少的也有个十亩八亩的,因为当时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可收三五斗,雨水不及时的年月还是颗粒不收,那时国民党每年还来村子催粮要款,有粮的交粮,没粮的就提锅、挖门、抱炕上的被子,把城门封住逐家要。更黑暗的要算抓壮丁,国民党不考虑你家有没有条件去人,都得去,所以才叫“抓”。如果没有条件去,就得拿出几十石粮食或相当数量的银子去买壮丁。抓一次壮丁,这些国家党官僚们就横征暴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