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妈妈手记:北大推荐生梁昊成长及记录
32958200000054

第54章 阅读名著与写读后感

博览群书使昊昊汲取到了很多文化养分,并对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和更加开阔的思维。

在初中奥班,大多数同学一心一意地只注重学习数学,而昊昊不是这样,他是各科都兼顾,不仅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数学作业,尽量学好语文和英语,而且对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也不放松,这就使得他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当别人在大量地做奥数练习的时候,他在看课外书;当别人在学数理化的时候,他积累了很多文史知识。这就意味着他有很强的后劲,一旦他想要一心一意地专攻某个科目时,就会有很大的潜力。在各方面尤其是理科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昊昊能做到全面发展、勤于读书,确实是十分不易的,这也正反映出他有自己的主见,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初中阶段,昊昊仍然喜欢读书,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名著、中外战争史很感兴趣。在初三时,华师附中举办了一次名著阅读活动,昊昊积极参与,认真对待,竭力汲取书中的养分。与此活动相对应,初三的语文作业有很多是写读后感。有些同学基本上不去读原著,而是到网络上找一些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以及别人所写的读后感,自己剪贴拼凑起来,交差了事。昊昊从来不会这样做,他每次都要找来原著,或者是自己去附中的图书馆借,或者让我到师大的图书馆去帮他借。他虽然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详细阅读全文,但至少是快速阅读全书或者精读一些章节,这当然好过完全不读而抄别人的东西的做法。

在昊昊写的读后感中,既有古代的短篇诗文,也有经典的长篇巨著。如果学习比较紧张,课余时间不多,他就选择读一些短小的文章;如果时间充裕,则阅读长篇经典;或者对过去读过的著作进行再认识。昊昊写过一篇《关雎》读后感: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谓千秋传……该诗本意是写君子与淑女的般配,却先由沙洲上的鱼鹰开头,借情言景,而后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恋与渴慕,却又在其中穿插着采摘荇菜的描写,象征了择偶的决心与慎重。“寤寐求之”、“琴瑟友之”表达的是作者的用心良苦——佳偶难得,但必须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努力去珍惜她。

……

反观今时今日……许多人只凭感情用事,“闪婚”、“恋爱绯闻”、“婚姻炒作”这些词语我们已屡见不鲜……这是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变革,还是时代的倒退,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礼数的糟蹋……为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能够流传两千余年,经久不衰呢?这不是比我们现今许多快餐文化更有价值吗?而这数百首古老的诗歌中,若细细体会,不难发现我们祖先熠熠生辉的思想结晶。

昊昊一向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不喜欢追星,对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也完全无知,所以在学校甚至被称为“非现代人”。他的另一篇读后感是《唐诗中的军旅诗》:

……王之涣所写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情景交融,映衬着塞外将士的悲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借用了李广的典故,语言感情深切,催人泪下。唐朝虽然曾经极度繁盛,可最终因腐败走向衰落,导致连年战祸,而其实质则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诗人由伤感产生的怨愤,将矛头一针见血地指向了统治阶级。

虽然如此,军旅诗歌依然有着积极的一面。为了报效祖国,守边杀敌,一些诗人也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志向。同样作为志向远大的男儿,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全诗悲壮的氛围中,仍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令人精神振奋。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大诗人杜甫灵活地写出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样通俗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唐代诗人各有千秋的描写,使后来的读者阅读后,仍然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反应,并广为传颂……

唐诗三百首中,经典作品无数,昊昊能从中独辟蹊径,集中解读与军旅相关的诗句,也说明了他有自己独到的思考。

《三国演义》是昊昊最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初中的名著阅读中,自然少不了对其中人物的评判。但此时他的认识比小时候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直是以“褒刘贬曹”为基调,刘备乃汉室血统,当代皇叔,而曹操是宦官之子,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但不少读者读过此书后都觉得曹操的个人魅力明显胜于刘备。从陈留起兵,独树一帜,到后来功成名就,曹操以他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以及过人的胆量与见识,在三十多年中东征西战,南讨北伐,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而相比之下,刘备却在早期长期寄人篱下,无栖身之地。即使好不容易驻兵徐州、小沛,也被曹军冲得七零八落,后逃至新野,败于荆州,好生狼狈。

《三国演义》的作者给予了刘备道德仁君的形象,而与此对立的是,曹操在其才能谋略以外,还体现出奸谲、诡诈、自私、残忍等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善恶并存的复杂形象……

三国纷争的局面最终归于一家……但完成三分归晋的是一个无德无能的司马炎。一个灿烂的时代,百年的风风雨雨,几代人的呕心沥血,就这样灰飞烟灭,如同泡影。这不禁让人有种曲终人散的感觉,其中无数曾叱咤风云的英雄都随长江东逝,只有青山依旧,他们功成也好,身败也罢,都任由后人评说吧……

《三国演义》是昊昊小学阶段最喜欢的作品,而初中阶段,他对《红楼梦》简直爱不释手,对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诗词更是情有独钟。刚好那段时间1987年版的《红楼梦》电视剧重播,于是他每天晚上都想要追看这部电视剧,但又担心耽误了学习,而我没有阻止反而鼓励他看。因为我认为看这些经典作品所得到的艺术熏陶,比多做几道数学题更有意义。而昊昊在周记里把我的“过分开明”报告给老师后,老师也婉转地批评了昊昊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为此,昊昊和我用掷硬币的方式共同决定:平时抓紧时间学习,晚上9:15到10:15继续看《红楼梦》电视剧,12月12日演完大结局之后就全心投入学习。

在阅读名著活动的时候,昊昊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了评价,他选择的是薛宝钗:

在《红楼梦》的众多女子中,薛宝钗是一个最复杂、有争议和耐人寻味的人物……

宝钗的美貌与端庄在金陵十二钗中是数一数二的……而才气能与黛玉媲美的,也只有她了……宝钗的贤惠、持重,即待人处世的种种,也是其突出的一面。对于贾宝玉有时当着众人羞辱她,林黛玉明里暗里的讽刺,她总是能平和地化解,而很少表现出生气或去还击。对于长辈如老太太、王夫人、凤姐等,她向来十分敬重并善于察言观色。对于其他同伴以及下面的佣人,她又是慷慨大方的,从不计较小利,有时还会恩威并施,从而把自己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跟周围所有人相处得和和睦睦。无论上上下下,老老幼幼,都觉得她是个贤淑、善良的好人,这也是她之所以被安排与宝玉成婚的原因。

然而,薛宝钗在曹雪芹笔下也是有缺点的,她有心计,有城府,还有点冷漠,甚至功利,这也是许多人对她颇有微词的原因。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虽说有些冷漠——无论是其姓薛(雪),还是她服的冷香丸都有侧面体现,但也有“宝钗扑蝶”的经典场面……她的半点冷漠,反而是一种距离的美。心计和冷漠塑造起了薛宝钗完整的、更贴近现实的人物形象,有道是:“花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

除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外,昊昊还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做出了自己的评论,认为他虽然仗义疏财、济贫劫富,但一直有着忠君思想;他虽然能团结众梁山好汉,以一系列胜利使梁山泊威震四海,但他的劣根性最终葬送了梁山泊的事业。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之外,昊昊在初三时也阅读了一些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并在读后感中写有自己的体会。比如他看了巴金的小说《家》后,对小说的结局、书中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命运都有自己的评价,还从中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

……随着高老太爷的去世,兄弟们相继出走,正如“飞鸟各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地真干净”。其实,这样的结局正与《红楼梦》如出一辙。这两部名著都是反封建的现实主义小说,凝聚着作者对那个加剧崩溃的社会的诠释。在第三十八回原文中,“他听着,咬紧嘴唇皮,捏着拳头……于是换成了三张女人的脸,一张丰满的,一张凄哀的,一张天真活泼的……”这不正是《红楼梦》中宝钗、黛玉与史湘云的写照吗……

在老师的介绍下,昊昊阅读了郭沫若的《女神》,这与他平时爱读的古体诗歌是十分不同的。他既肯定了这部新诗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抨击,对新文化、新思想的赞颂,也指出了白话文新诗在文字和语言艺术方面与古典文学相比,缺乏诗情画意和细致情感。除了中国的文学作品外,昊昊还读了一些他过去没有接触过的苏联的文学名著,如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此去了解那个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十分陌生的世界。其中,他对保尔和冬妮娅之间的爱情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他们两人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虽然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是他们俩不能走向结合,最根本的原因是“革命的信仰束缚了人的本性”。

博览群书使昊昊汲取到了很多文化养分,并对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和更加开阔的思维。由于他语文基础扎实,语言能力强,在初中毕业考试中,语文成绩全班第一,历史统考全班第一,综合成绩全班第六。经过初中三年的“蛰伏”,昊昊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学的教学模式,在思想上、行为上日趋成熟,这为他在高中阶段丰富而精彩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