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74

第74章 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苏轼

苏轼在诗歌、散文和词等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一代文学范式,是当之无愧的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弟弟苏辙也是散文家,合称“三苏”。

苏东坡八岁入乡学,他聪明好学,很早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十岁时就能写出“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这类句子,深得父亲苏洵的赞叹。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苏轼从小就熟读经典和前人作品,重点学习李白和杜甫。

公元1056年春天,苏洵带着苏轼兄弟两人前往东京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由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有意将这次考试作为打击当时狂怪文风“太学体”的机会,而苏轼和苏辙的文风正是欧阳修所提倡的,所以,兄弟两人这次顺利地中举。欧阳修还特意表扬苏氏父子的文章,将苏洵的二十几篇文章上奏朝廷,从此苏洵闻名天下,“三苏”之名开始在士大夫中传扬开来。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以优异成绩入三等。这一科自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考上。朝廷授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一年,苏东坡二十六岁。在任上,苏轼提出了不少减轻老百姓负担的措施,老百姓称他为苏贤良。任满后苏轼回到东京,又经过一次考试,得到一个直史馆的职位。这一年苏东坡三十岁。

公元1079年,一场文字狱的灾难降临到苏轼身上。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后,苏轼在一片废弃的营地上开垦种地,过上了农家生活。苏轼将这块地叫做“东坡”。不久又修了几间草屋,取名雪堂。这样,在黄州的生活总算有了基本保障。后来苏轼就以“东坡”为号。

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当宰相,苏轼也起用为起居舍人。司马光废除全部新法,苏轼却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司马光对苏轼不满。此时苏轼升为翰林学士,在他周围有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成了实际上的文坛领袖。

此时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成洛党(以程颐为首)、朔党(以刘挚为首)和蜀党(以苏轼、吕陶为首)。苏轼不愿再次卷入政治纷争,请求外任。公元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州和海南岛。公元1101年,苏轼死于北迁途中的常州。

延伸阅读

苏轼与佛印和尚的传说

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次苏轼问佛印:“在先生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佛印笑眯眯地望着苏轼,他喜欢这个年轻人,既能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又能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柔肠百转,是个极具魅力的男子汉。佛印慈爱地说:“在我眼里,你是个翩翩美少年啊!”

听罢佛印和尚的赞美,苏轼很得意,他随口便问佛印:“先生可知在我眼中,你又是怎样的呢?”佛印摇摇头:“不知道。”苏轼看着慈眉善目的佛印,一个狡黠的微笑浮上嘴角,他抑止不住地笑出声来:“在我眼里,先生是一堆狗屎。”说完后索性大笑起来。佛印何等有灵性,他知道这是大才子在恶作剧,更显少年调皮之相,也随着大笑一场。

回到家里,苏轼把这件事当作笑话,乐不可支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苏小妹也边听边笑,但她是个绝顶聪明的女孩儿,刚听完便意识到了什么,忙问:“哥哥可知道佛家人有一种说法?”苏轼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苏小妹便接着说:“佛家人以为‘心即是佛’,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看出来的也是什么。”听罢小妹的解析,苏轼尴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