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04

第104章 扬州画派代表——郑板桥

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主张“师法自然”、不泥古法。其艺术特色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板桥的少年时代,在家里受过了启蒙教育。17岁时,离家到真州去读书。20岁时,跟随本乡先辈陆种园学习填词,同时结交了许多喜欢诗画的朋友。49岁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他清廉刚正,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

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晚年的郑板桥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与汪士慎等人游历聚会,吟诗作画,形成了著名的扬州画派。他们的画风和当时的所谓“正统”画风有所不同,被当时的人视为画坛的“怪物”,于是有“扬州八怪”之称。

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要描绘对象,其次是松、梅、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

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

他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新意趣,藉由这些题材抒写他心底敢冲破传统观念的“倔强不驯之气”。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

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了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并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书画合一”虽然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板桥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他的墨竹就是学自传统,是“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对后人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监作用。

1765年,郑板桥去世,享年73岁。

延伸阅读

“难得糊涂”的由来

一次,郑板桥专程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看郑文公碑,因天色已晚,不得以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老翁,自称糊涂老人,出语不凡。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因砚台大,尚有余地,郑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印章,印上的字是“院士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大惊,细谈之下,方知老人是位退隐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郑板桥当下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老人见了大笑不止。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名言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