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03

第103章 戏剧界的宗师——汤显祖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剧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他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后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在归隐当年,就创作了《牡丹亭》,此后三年,又连续完成了《南柯记》、《邯郸记》,加上早年所作的《紫钗记》,被誉为东方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杰出剧作——《临川四梦》诞生了。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20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称《牡丹亭》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

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汤显祖在戏曲批评和表、导演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董解元的《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等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

汤显祖晚年生活凄凉悲苦,1616年,他终于走完了他充满艰辛的人生之路,但他的《临川四梦》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一代宗师地位。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延伸阅读

向封建礼教宣战的《牡丹亭》

《牡丹亭》写少女杜丽娘不甘闺中寂寞,私去花园游玩,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整日思情感怀,郁郁而死。死后其鬼魂与柳梦梅结为百年之好。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与青年爱情的尖锐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的冷酷和虚伪,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当时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表彰烈女的情况下,《牡丹亭》敢于背叛封建礼教,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