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30

第30章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使皇室权利日益散聚,中央政府内部淫奢,权掌贵部,臣掌下达,特别是地方权限的无限扩大,使得地方渐危,中央的束力日减,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节度使的称号。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并长期存在。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政局的一个主要特征。

为了刺探各自的情报,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镇之间常常招揽幕僚、互派谍报人员。各个藩镇尤其重视派出谍报人员留驻唐朝中央,探听中央的各方面消息,特别是中央对藩镇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在唐朝后期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的割据,始于762年李宝臣的称雄;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自763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卢龙镇(今河北遵化),自763年李怀仙开始割据。三镇在军事上各自拥兵自重,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实际上保持独立,经济上赋税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体,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以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今山东益都)、淮西镇(今河南汝南)、沧景镇(今河北沧州)等等。它们也多仿效河朔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总体上中央占劣势,在谍报战中地方占有先机。

各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拥兵自重,不断加强对境内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和盘剥。许多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一方面拼命扩充军队,另一方面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非常优待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到他们的死命效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后来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唐朝末年以后发展到了顶峰,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发展壮大的结果。这种状况,直到北宋建立后才有了改观。

唐王朝在平藩中耗尽了精力,农民起义又使它摇摇欲坠。封建割据势力乘机混战,各霸一方,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延伸阅读

宰相与马齿苋

唐朝安史之乱,各地藩镇割据,宪宗即位平定西川之叛,遂派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武镇守西川不久,身患恶疮,久治无效,乃回京请太医诊治,亦难愈矣!

后来有一厅吏献一妙方,将马齿苋捣烂,敷其疮口,每日一次,未几疮除,朝野惊叹,方晓其有清热解毒、化脓消肿之奇效,皆称天赐神草马齿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