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95

第95章 调查研究(94)

(五)扶持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样化,银川市适应市场需求,采取政策支持、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引导调动农业科研、合作组织、公司或企业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

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涉农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领办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有偿服务为主,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实验推广站。政府对新办的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在场地、资金、人员、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成果验收方面与公益性推广组织享受同等待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经营性服务组织,并参与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每月给予600元的生活补贴和10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受到表彰的,在报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面试增加5分,创业年限合并计算工龄。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每年市、县(市)区从支农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其承担的推广项目,按其效果给予奖励。鼓励经营性服务组织中的科技人员参加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2009年市财政对当年引领100户以上农户新增农民纯收入5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给予3万元补助。金凤区科技特派员王金燕组建了鼎峰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良田镇开发荒沙地进行蔬菜种植,积极承担农业科技建设项目11项,每年进行技术培训1000多人次,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指导农户15场次1200多人次,带动农户亩增收500~2000元。西夏区按照“一个科技特派员带动十户科技示范户,一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十户普通农户”的思路,2009年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5项,支持资金53万元,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永宁县每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0万,让159名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政策、带任务、带技术”,建立“特派员名师带徒弟”和“以一带十”的科技帮扶机制,采取“支部+特派员+协会+基地”“大专院校+科技特派员+农户”等运行模式开展技术推广。

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的,市财政每个给予40万元补助,对建立自治区级的每个给予30万元补助。对企业建立花卉技术研发中心,进入自治区级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50万元。永宁县建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自治区设施果树工程创新中心、宁夏现代林业示范园、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实验培训基地、日本留学博士创业园等四个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与国内13家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聚集国内27名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高层次技术研究和推广。灵武市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宁夏红枣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红枣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精深加工、技术服务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

采取购买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一是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对建设科技示范园区除享受自治区政策外,市、县(市)区的项目资金重点向示范园区倾斜,对进入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园区的,市财政再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对园区内实施的农业新技术引进、实验示范项目,政府优先给予立项支持。二是支持自主引进、转化示范农业科技成果。对首次在市内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并取得成功的,每项给予5万元的后补助。对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市支农资金中安排专项推广经费,促进转化。三是支持在贫困乡村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对2年内引领贫困村200户以上农户新增纯收入累计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后补助。

采取扶持、奖励和补助等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在粮食生产方面,对优质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成效明显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实施“冬麦北移”推广项目,每亩给予20元补助;对由企业牵头进行有机粮食生产、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给予3万元补助。在奶产业方面,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五统一”服务模式,奶户满意率达到80%以上,覆盖奶牛5000~20000头以上的,分别给予10万~30万元资金扶持。对乳产品加工企业、奶业合作社和奶户新建养殖场或养殖园区,建成后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设施园艺方面,对企业自主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单个品种面积达100亩以上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自主研发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每项给予10万元奖励。在花卉产业方面,企业及合作社从事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列入科技项目支持,在本地选育成功且推广面积达100亩以上的新品种,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自主研发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每项奖励10万元。

鼓励公益性推广机构同经营性组织开展联合,共同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新品种开发、引进、推广等项目。兴庆区镇河移动棚花卉生产基地,在2009年小面积种植康乃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由农技推广中心安排技术人员通过科技承包进行全程服务,由承包大户租赁土地160余亩,建设移动棚160栋2500间,成为兴庆区鲜切花生产示范的一个亮点。灵武市农技推广中心2009年与北京可诺奈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美国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种20亩,取得成功;今年与宁夏川枣元红工贸有限公司及宁夏平顺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建设鲜食甜糯玉米生产基地5个,种植面积达到2865亩,加工的速冻玉米段供应麦当劳饮食有限公司,玉米棒供应西北地区。

二、银川市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活力

银川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一方面有力提升了公益性农技组织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农业科研、农民合作组织、公司和企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经营性服务的积极性,构建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了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使科技成果以最短时间、通过最有效途径转化为生产力。

有效调动了区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技术服务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由以本市科技推广人员为主向区内外专家与本地技术人员相结合的转变。兴庆区昆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引进30多个名优蔬菜花卉新品种,推广应用了无土栽培等10多项先进技术,建设二代日光温室1万间,现代化连栋温室(育苗中心)1万平方米,成为集科研开发、示范教育、生产流通于一体的现代设施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西夏区聘请自治区首席专家11名,积极探索与宁夏大学、农林科学院合作共建的联动机制,为实施科技项目、新技术引进推广做指导培训。永宁县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为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科院、宁夏大学等区内外20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39名专家带项目、带课题开展技术服务。贺兰县聘请中国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等区内外专家担任首席专家,组建技术团队,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服务。

有效调动了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推广服务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与龙头企业相结合的转变。兴庆区的周景世荣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产前由公司引进优质品种进行试种选育,为花农统一提供花卉种苗,产中统一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产后统一销售,为农户花卉种植提供全程科技服务。蒙牛乳业公司在银川市成立的玖加玖奶业专业合作社,为21个养殖场和1个奶牛园区及养殖户统一提供防疫、消毒、精饲料配送和技术培训。灵武市推行“企业+基地+农技人员+农户”的模式,由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永宁县采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科技支撑”的模式,支持小任果业、董洋果蔬等龙头企业引进区内外专业人才50余人,进行有偿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帮助农户销售水果6000余吨。贺兰县采取“科技人员+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如县畜牧水产中心干部刘毅在洪广营农林生产养殖场以技术入股形式开展技术服务。

有效调动了农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推广服务方式由浮在上面以技术指导服务为主向到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根本性转变。全市8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下沉到基层一线,围绕设施园艺产业、奶产业、水产业、葡萄产业进行技术攻关,引进了一批新品种,推广了一批新技术,建设了一批新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场、科技示范户已成为科技人员的主战场,向农村推广技术的辐射源,新兴产业的增长极。有利提升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了产业的提质增效,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提升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2009年银川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兴庆区引进蔬菜花卉新品种44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1项。金凤区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无籽西瓜等新品种26个、推广新技术6项,形成了生产供应—技术服务—产品包销—示范培训—项目带动五位一体的服务格局。灵武市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超过百余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贺兰县按照每个产业“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户”的要求,建设了3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永宁县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113个,推广普及新技术43项,为农户节支增收8000多万元。

(三)促进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延伸,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2009年全市设施农业产业面积达到了25万亩,总产量56万吨,总产值12亿元,设施园艺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5%;奶牛存栏达11.8万头,鲜奶总产量35万吨,奶牛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全市特色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9%。依托特色产业开发建设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农家乐达163家,经营收入达1432万元,精品农业、创汇农业和会展农业正在兴起。灵武市2009~2010年度,冬小麦种植面积达8.5万亩,长枣面积每年以万亩以上的速度增加。贺兰县发展稻田养蟹2万亩,有机水稻亩产达到650公斤,增产5%,河蟹亩产可达20公斤以上,每亩稻田的综合效益预计可达1600元,比常规水稻种植增加效益1倍以上。永宁县依托回族文化资源和果业科技园,发展文化型农业和观光型农业,每年接待近15万名游客,实现收入1800多万元。

(四)促进全民创业

以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支撑,兴庆区农民创业花卉园区,采取“专业合作社+企业+科技人员+创业者”的复合型创业模式,引进花卉生产企业36家,带动农户从普通蔬菜种植向生产花卉转变,自主创业人员达200多人,成为全国首例产业价值链试点项目(兴庆区花卉产业价值链)。贺兰县采取科技引领、园区带动,鼓励引导城乡群众围绕蔬菜、水产、奶产业创业,发展规模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永宁县将失地农民创业与发展设施园艺相结合,在望远建设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带动百余户农民在设施园艺领域创业。一大批科技人员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五)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贺兰县立岗镇兰光村按照“支部+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移动温棚种植示范园,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农户以劳务输出形式参与园区建设,亩收入达6000~8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以上。金凤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场”,使用劳动力2万工日,每人日发放工资70多元,带动良田镇移民地区7个村2000多户农民种植高效露地经济作物1.2万亩,亩增收500~2000元;灵武市推广的冬小麦,每亩增收200元。在技术服务过程中,兴庆区举办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1944人;西夏区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培训班8场次,培训943人;灵武市培训3万多人,有力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