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83

第83章 调查研究(82)

(四)提质强素,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到位

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市县始终坚持以此为抓手,按照机关效能建设的内涵要求,狠抓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创新培训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引导干部提质强素,着力做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

银川市通过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月”等活动,对新进政务大厅窗口服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廉政意识、运行管理、礼仪接待、政务网络、信息写作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全面提升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针对苏宁电器、上海锦江之星、大连万达集团等20余家外地知名企业来银投资事宜,银川市有关部门专门组织召开有投资企业参加的部门审批联办工作会议,抽调精兵强将认真研究审批业务,前移服务窗口,在最快的时间内以最简便的程序进行现场审批服务,并无偿代办了有关审批事项,做好其他事项的跟踪服务,有力地助推外地企业来银投资。

石嘴山市组成由各副市长带队,监察、人事、政府办参与的“自治区政府效能建设会议精神”宣讲组,深入各部门,先后召开30余场宣讲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认识;制定《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全市重点项目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事前、事中监督和服务。

吴忠市通过动员部署、强化教育培训、开展研讨交流、查找问题、“我为效能建设献一策”等形式,不断提高干部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水平;制定出台《开展“四论四比四争”活动掀起比学赶超热潮实施方案》,对党员干部形成以效益论英雄、以贡献排位次的工作导向;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和重点工程市级领导包抓机制,想方设法强化重点工作的推动和落实。

中卫市制定了《中卫市国家工作人员法律与专业三年培训规划(2010~2012)》和《中卫市参加国家工作人员法律与专业培训三年规划对象与名册》,实行“不走形式培训,不作弊考试”,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家工作人员公共科目与专业科目的培训,全面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重大事项前移服务窗口,及时跟踪服务,并对服务情况及时进行督察。

(五)重视****,民生热点问题解决到位

各市县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普遍把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积极加强****接待室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完善****接待机制,不断拓宽群众****渠道,想方设法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倾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

银川市专门开通了“12315”投诉服务热线,仅2010年以来共接投诉电话22419件,受理10019件,督促办结9820件,占受理总量的98%;设立市长信箱、投诉信箱,几年来受理效能投诉2947件,973人受到问责处理。

石嘴山市公安局结合业务特点和队伍建设,制定了《服务农民工十项承诺》、《案件主办责任制》等制度,结合开展“大走访”活动,将“****室”前移,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吴忠市设立了市长热线“12345”和政府效能建设投诉中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各县(区)、市直部门也设立了相应投诉电话,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及时受理和查处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如办理的涉及268户农民假种子案件和涉及230商户义乌商贸城经营纠纷案件等,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中卫市建立了市长信箱、政府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每周接访和联系会议“三位一体”的****制度,实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解决了大批久拖不决的疑难复杂****问题,仅2009年群众来信来访率下降了13.5%。

(六)信息公开,阳光党务、政务建设到位

各市县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媒体专栏、政务电子大屏等渠道优势,积极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建设信息公开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各类党务政务公开活动,确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入推进阳光党务和阳光政务建设。

银川市除涉密事项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事项,力求全部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的公示和听证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切身利益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部门权力实时监控、问责运行机制,做到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奠定了基础。兴庆区今年投资8万元,专门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完善改造,强化网络政务公开平台。

石嘴山市推行公示和政务公开制度,由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每一个办事事项的依据、条件、标准和责任人等,做到每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吴忠市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市直主要负责人借助媒体就本单位效能建设情况进行公开承诺。市公安局推行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布了26条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拉近了警民关系。

中卫市制定出台了《中卫市人民政府廉政效能建设九项制度》,依托信息网络渠道,及时公布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信息,公开办事程序、工作人员电话等,强化党务、政务公开,着力建设阳光党务政务。

二、宁夏市县相关效能建设呈现的特点及成效

(一)政务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机关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机制运行顺畅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政策制度健全完善,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大厅和乡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办公软件系统水平大幅提升,“一站式”窗口服务平台的功能作用十分突出。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其所需资料连年减少,办事程序不断简化,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服务触角前伸,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时限大大缩短,成本费用大幅降低。窗口工作人员始终坚持文明礼貌办公,接待服务热情耐心,解释说明细致周到。总体上,各市县基本建立起高效、优质、公开公平的政务服务环境,“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成为历史性话题,真正做到使企业和群众办事“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在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各级干部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主动服务、高效服务、便民服务成为各级干部工作实践的基本追求,普遍能够严格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及日常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个别干部自由散漫和上班不务正业、不干实事、热衷上网聊天、炒股、打游戏等恶习基本得到抑制,没有发生群众找不到人、办不到事等现象。开短会、讲短话的风气渐浓,官僚衙门习气显著收敛,普遍能够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推进工作,对自身工作严格“问责”,工作能动性、创新性和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能力明显提高,群众表达谢意的各类锦旗在政务大厅等办公场所随处可见,干群关系得到根本好转。

(三)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各市县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基准,每年立足实际确定为民办实事计划,并纳入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通过建立“市长热线”“市长信箱”“****专线”等方式不断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坚持有求必应、有求必答,及时实施了一系列普惠政策,积极解决了群众反响强烈的征地拆迁补偿、社会就业、养老保障等大量事关生产生活大计的根本问题,使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四)跨越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在机关效能建设的激励和鞭策下,各市县及部门的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围绕沿黄城市带、“一小时经济圈”等重大事项,紧紧把握发展机遇,纷纷铆足劲,想着干、比着干、抢着干,条件不成熟的创造条件干,千方百计招项目、引资金。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建设项目,各市县想方设法设立“绿色通道”,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快速建成达效,形成了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有力地开拓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五)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

“阳光党务”、“阳光政务”建设成效突出,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橱窗公开栏、门户网站、广电新闻专栏等信息平台,及时将各类经济社会信息和行政管理情况向广大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监督评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政府领导和部门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以及行政监察问责制、行政过错追究制、廉政建设等深入推进,调查处理案件及时向社会公开,层层监督检查和抓落实的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并发挥明显效力。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工作的执行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政府的自身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形象不断改善,社会信任度不断攀升,公信力显著提升,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