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32310100000023

第23章 服务行政、协调行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6.2.1 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使各个地区都走上富裕的道路,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西部大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教兴省等,其主要内容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这也决定了政府在其中应起主导作用。什么是公共产品?就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论是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论,还是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都强调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西部开发和西部现代化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政府在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西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加以控制和调节,使消极因素和负面作用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技术、人力资本作用的理性过程。”张勤著:《西部开发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6.2.2 特殊的西部区情决定了西部地区远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加渴求服务行政、协调行政1999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0年至今,西部开发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大多地处祖国内陆,自然条件差异大,多数地区属于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人口多,且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健全,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落后,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或经济优势的能力较弱,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尚待加强,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和人才流失并存,实施西部开发在资金投入、人才开发、法制保障等方面长效机制还不完善。贫困与落后形成恶性循环,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西部开发目标实现的难度加大。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能的。现在,西部开发处于新的阶段,西部开发要着力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政府在西部开发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政府加强服务、协调。而政府管理的现实状况与西部开发的要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应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搞好协调与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6.2.3 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西部开发本质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而政府又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变量。在制度创新方面,政府拥有独特的优势。作为社会中规模最大的非市场组织,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制度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所以,尽管推动制度创新的动力是多元的,但政府是推动制度创新最有效和最合适主体。目前,针对西部开发,必然涉及一些制度方面的改革,如何改革,政府的主导作用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同时,实践证明,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政府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就要不断进行管理上的创新。西部大开发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消除西部大开发的体制障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创新的途径有政府职能转变和理念、手段、方式的创新,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我们知道政府具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而随着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府自身变化规律的推动,政府管理控制的特点日渐削弱,而服务特征与日增强。并且随着行政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政府职能表现出强烈的融汇趋势和服务化趋势,始终贯穿于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那种传统的依靠强制性力量和单方面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政府管理模式应由以管制为主向以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转变。近年来,特别自开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要从经济职能为主转变到服务职能为主上来,通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平衡,从而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运转协调的政府。因此,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6.2.4 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西部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与西部开发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一致。西部地区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开发。而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西部大开发,关键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重点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政府责任重大。因为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政府来组织,几乎所有改革最终都要由政府主导和推动。而且组织的效率、发展的效果,以及改革推进的成效,都与政府自身的作为密切相关。为此,政府应强化服务行政、协调行政,将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

6.2.5 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促进西部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部地区的发展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也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会在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部署中,也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这些论述表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什么是服务型政府?目前学者们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张康之认为“服务型的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载于《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刘熙瑞提出“何谓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从学者们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可看出,服务型政府服务的主体是政府,服务的客体是公民或社会,服务的目的是维护与实现公民或社会的公共意志与公共利益,其价值理念是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府的职能与工作方式是服务与协调。因此,服务行政、协调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西部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