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32304900000003

第3章 不要小瞧了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育,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独立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孩子的内心里,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像“大人”那样去生活,他们不希望家长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忽视他们的感受,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对他们总是指手画脚。

家长经常认为孩子年龄太小,处理事情能力差,一定做不了什么事情,其实,这只是很多家长的主观臆测,很多家长都小看了自己的孩子。

10岁的李扬在一旁看着妈妈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铺上一层人造石做装饰。“妈妈,我来帮你。”李扬抓起一把小石子。“不,你会把花瓶打坏的,在旁边看着妈妈摆,好吗?”“我不会打破花瓶的。”李扬仍要继续,妈妈抓住了他的手:“到楼上去做作业,不要你管!”李扬没趣地离开了客厅。

在妈妈的眼里,李扬是不会插花的,所以妈妈无情地拒绝他了。李扬妈妈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她小瞧孩子了,一个10岁的孩子完全具有插花的能力。李扬妈妈应该告诉孩子怎么做才能避免打破花瓶,然后,高兴地和孩子一起把花插好。

孩子们希望父家长不要总是把他们当成什么都做不了的小孩。家长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会在孩子心灵投下阴影,孩子心里会形成家长不会理解自己的偏见。

有一位妈妈碰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女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同事总是夸女儿老实听话,她感到很欣慰,认为自己教育得好。因为他们夫妻两人平时对女儿要求比较严,不许她干这个,不许她干那个,女儿对他们的话总是唯命是从。

自从上了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逐渐变了,双休日的时候,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或看课外书,就是和几个同学一起议论着什么,对她的唠叨,也开始不耐烦起来。虽然不敢顶嘴,却赌气地躲到里屋,干脆不听。而她呢,对女儿的训斥、责备也愈来愈多。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该吃饭了,女儿却坐在那里不动。当着客人的面,她大声训斥了女儿一顿,谁知女儿不但不服气,反而对她发起脾气来,又哭又闹,并且赌气不吃饭。当时,她非常生气,只是当着客人的面,没有打女儿,心想:客人走了再找女儿算账。客人走了,她也冷静下来了。

今天的情况证明了自己教育的失败,难道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吗?妈妈开始了自我反省。看来,一味地训斥、打骂是无济于事了。于是她和先生商量,决定用开家庭会议来平息这场风波。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第二天晚上,他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三个人各讲各的理由,给孩子同样的权力,孩子说:“我是中学生了,我也有自尊心,为什么总在客人面前训斥我?你们做得不对的时候,为什么不让我说话?还说我顶嘴,你们不要把我当小孩子。”在这次家庭会议上,全家人都心平气和地谈了各自的理由,最后达成了协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场家庭风波虽然平息了,但留给妈妈的思考却是深刻的。孩子慢慢长大,往往感到自己已不是小孩子了,不愿被人小瞧了,而家长仍然把他们看做是小孩,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当然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抗了。

肖先生最近发现上初二的儿子有点反常,不愿和大人说话了,一回家不是闷头吃饭,就是回自己的房里,关上门,也不知道是在里面做作业,还是做其他的,而以前父子俩关系很融洽,还经常开玩笑,到底儿子有什么心事?

这一天,晚饭时,肖先生问儿子是否有心事,儿子回答的只有两个字:“没有。”“那你为什么老是闷闷不乐?”肖先生接着问,儿子只回答了一个字:“烦!”然后又头也不回地回房间,关了门。

很多家长觉得很烦恼:孩子不愿意跟自己交流了。不知从何时起,家长发现,小时候那个在饭桌上喋喋不休地跟他们汇报学校、自己班级的新闻的孩子,如今变得沉默寡言了。而在家长面前变得“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同学、朋友面前却是另一副样子:一聊起学习、影视剧、明星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甚至回家了还要打电话聊个没完。家长在-边听着,又是委屈,又是不解:为什么孩子跟我们说不上几句话,跟同学天天见面还有那么多话说呢?

当你的孩子从一个喋喋不休的小孩变得沉默寡言,跟家长没话说的时候,你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他长大了。不管你是否接受,也不管你是否愿意,一个事实摆在那里他确实已长大了。有的孩子认为跟家长有代沟,他们觉得自己说的家长不懂,家长不会理解自己的,说了白说;有的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想什么都跟家长说,就算有问题,自己也有能力解决;有的孩子是因为有秘密不愿意让家长知道,说着说着可能不小心将自己或者同学的秘密说出来,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

其实,家长要适应孩子的变化,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家长是老师,是权威。回答孩子感兴趣的所有问题,教给他们人生的第一课,这个时候,孩子会相信家长教给他们的一切。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家长扮演着倾听者,这个时候的孩子喜欢跟家长说很多话,他们只是想要自我表达。对于少年期的孩子来说,家长扮演的应该是朋友的角色,家长要想能够与孩子对话,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所思所想。当孩子不再愿意跟家长喋喋不休时,家长不要沮丧和失望,不要咄咄逼人、忧心忡忡或者关心备至地问他到底怎么了。家长对孩子的转变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那是因为家长还没有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始终小瞧孩子。家长要尊重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大人的想法,将他与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改变过去那种说教的方式,把孩子当朋友,积极寻找合适的对话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

不要小瞧了孩子,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如果家长以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展,无视孩子的成长,必然会造成很多冲突,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