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32304900000101

第101章 孩子的前程不需要刻意设计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人孩子的复制品。

当今世界,优秀人物、成功人士众多。因此,许多家长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下一个名人、下一个成功人士。可是不知做家长的有没有想过,所有的成功都是一个个体的成功,并不是所有人按此模式都会成功。因此,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怎样抹就怎样抹,梦想着给孩子描绘出美丽的人生,然而很少有孩子能够实现家长的心愿。因为孩子毕竟不是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他自身的成长规律,有他独特的性格特点,如果在培养孩子时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而是单纯地从家长的主观意志出发,最终会导致失败。

奥地利文学家卡夫卡的经历证明了孩子的前程不需要设计。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多愁善感,老是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他的父亲讨厌他这种性格,总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风风火火、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性格。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很自负的斯巴达克式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致使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他在困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看他这个样子,他父亲认为他不会有出息了。

然而,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卡夫卡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卡夫卡父亲眼中那个不可救药的没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成功之路呢?不是他父亲的涂抹栽培,而是他自己找到了合适自己发展的路,他虽然内向、懦弱、多愁善感,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更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他给世界留下了《变形记》、《城堡》、《审判》等许多不朽的巨著。

现在许多家长也像卡夫卡的父亲一样,为孩子描绘出各种各样美丽图景,然后逼孩子去实现,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名牌大学,便不顾孩子自身特点,逼孩子拼命地上补习班、做课外题。家长的这种举动,不考虑孩子的自身特点,不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

金融家罗伊先生在40岁时有了独子雷特。孩提时代,雷特的理想是做个很棒很棒的糕点师。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雷特仍然还是想当一名糕点师。罗伊先生虽然并不苛求儿子去做他的继承者,但他希望儿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优异者,比如医生、艺术家、学者等等,他认为糕点师实在算不上什么!于是,他悄悄地用金钱买通了雷特所报考的三所烹饪学院。

这样,踌躇满志的雷特的考试结果当然只有两个字——失败。备受打击的雷特不得不将理想深埋进心底,转而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父亲的公司,并很快以创见和才能在金融界崭露头角。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儿子,罗伊先生当然非常高兴,但父亲的直觉却总是告诉他,儿子并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佣人都回了家的周末,当雷特从厨房里端出自己烘焙的蛋糕,脸上挂着很久不见的灿烂笑容站在他面前时,他才突然明白——金钱、地位、成就并不能给儿子带来快乐,人生快乐的源泉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罗伊先生终于将当年的秘密惭愧地告诉了儿子,并且支持儿子辞去公司的职务,去开一家糕点店。

雷特很幸运,虽然他的快乐来得很迟,但终归还是找回了自己人生的快乐。

孩子不是一块石头,大人拿着刻刀想要怎么刻,孩子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变成什么样子,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孩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作为家长,如果看不到这种主观能动性,忽视孩子的感觉,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想要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那么,即使天分再高的儿童,也会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