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企业家:创造卓越世界
32007300000140

第140章 态度的科学理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运用态度理论来激励员工,经营企业。态度是指个人对于特定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是个性倾向性的表现。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态度具有评价性,它意味着是否赞同该事物;态度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持久的而不是偶然的倾向;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不能为别人所直接观察到,但它最终会通过当事人的言行表现出来;态度是个人复杂的心理状态,与其认识、情感有着直接的联系。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

美国的D。卡茨和E。A。斯托特兰德认为,态度可分为情感联系态度、智能态度、动作定向态度、平衡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五种类型。一次情感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可以成为比较稳定的态度,就是情感联系的类型。如果一个人的态度具有充分的认知成分,就称为智能态度。动作定向的态度是对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反应,认知成分是很少的。平衡态度是在寻求目标过程中获得的,是在满足需要中得到强化的。自我防御态度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代替反应,例如,一个儿童虽然承认打了人,但却歪曲事实,硬说是因为被人推倒,出于无奈才打人的。

态度改变一般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的。从影响者的特点来看那些信誉高而又富有经验的人,比那些信誉低而又缺乏经验的人,有更大的成效,能引起接受者更多的态度改变;从影响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来看,有相似性的影响者比没有相似性的说服力要大,这是因为他们对于接受者具有更大吸引力和可信任性的缘故。在交往方法方面,一般来说,为了使接受者信服影响者的观点,有单面说明和双面说明两种办法。所谓单面说明就是只提对影响者观点有利的论据(理由),双面说明则是同时提出有利与不利的论据,但指明前者优于后者。两种方法的效果和接受者的原始态度有关系,对于开始倾向影响者观点的接受者,单面说明更有效果,可以加强其过去的肯定态度;而对于那些开始时反对影响者观点的接受者,双面说明则更为有效。激发接受者的情绪反应,也是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多数影响者的劝说以讲明道理为主,但如能注意用不良态度造成的具体后果激发接受者的情绪反应,一般能引起更多的态度改变。接受者的特点对态度改变也有影响,有的人接受影响较顺利,而另外一些人却对说服常常持对抗态度。这和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有关,在智力水平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上,一种意见主张智力水平与态度改变呈正相关,认为高智力会增强理解,能克服对说服的异议,另一种意见认为聪明人比智力低的人更容易发现说服观点中的弱点和漏洞,从而接受劝说的可能更小,所以二者有负相关。一般说来二者关系不大,最易被说服的人可能是对说服理解清楚而抗拒力不强的人。另外影响态度改变的个人特点是自尊,在这方面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有自信,被说服的可能较少,最易被说服者是中等自尊的人,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是最难说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