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九记
31996100000002

第2章 写在《什刹海九记》出版之际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自西北向东南有西海、后海、前海三个水域(亦称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元代(1293年)起,京杭大运河北方终点码头在此延续百余年,有过“舳舻蔽水”的盛况。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这里曾是北京民众消夏纳凉的地方,什刹海堤上的茶棚与小吃摊等组成了“荷花市场”,可见接天无穷碧的莲叶和映日盛开荷花的景色。什刹海有众多庙宇、府第、名人故居、老商号,又有相当数量保持原格局的胡同与四合院,其中“金丝套”是什刹海的一个特殊地区,亦有人称之为核心地段,一定程度上保持其风格特色。什刹海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过去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各阶层文化在这里共存共融,充满了北京城的大量记忆。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展示着历史的印记,一草一木都诉说着传说的故事。当今什刹海虽然增加了许多新因素,仍然是京城一道绚丽灿烂的风景线,并成为京城的一个旅游胜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进行危房改造,出现了房屋建筑大面积被拆除,胡同消失的局面。虽然这有利于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居住在破烂不堪大杂院中居民的住房条件,但在成片拆除前,许多地片对其中的文物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界定,当时有些人也没有认识到一些建筑和街区的历史意义,没等到调研清楚或达成共识,就已经拆除消失,造成了不少遗憾。我认为城市中历史文化遗存越多,城市景观就越丰富,独特的风貌更显现。不可否认,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时,我们面临着诸多矛盾和两难问题,如: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保护和保持生活延续,并适应当今的生活,还有资金、法律建设等问题。

各级政府应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以部署实施,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对历史文化区域的规划、实施科学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使群众从中享受和受益。在专家学者的倡议下,我国已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宣传,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承与连续。

在城市成片改造建设的过程中,什刹海地区的风貌格局基本上得到了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沿各海进行了整治、绿化、美化,疏通了水域,改善了水质。北京市政府于1992年9月批准“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什刹海地区还原风貌工程,使海子水质不断改善,景观更加美丽。这是在西城区委、区政府领导、有关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努力下,取得的今日之成绩。目前,什刹海正在与京杭大运河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什刹海地区的文物修缮、有关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已经开始。北京中轴线西侧一个风光更加秀丽、更有历史韵味的什刹海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什刹海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二十多年来,研究会以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发掘和研究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广泛进行实地调查,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编辑出版了相关书籍,为什刹海地区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什刹海研究会的《什刹海九记》编辑部成员和专家经过精心调查、潜心研究,编写了《什刹海九记》一书。书中的每一“记”都从不同方面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每一“记”又通过实践对先前的研究深化认识进行了综述,为今后什刹海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可以说这是一部文献类的书籍。在此浅述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此文祝贺《什刹海九记》的出版。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