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73

第73章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伴随生命的开始就产生了精神活动,生命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则是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活动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如《黄帝内经》里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意为精神充足就能保持健康,没有精神人就会死亡。对于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福利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者,不仅要躯体无病,而且还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

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在生理上是这样,在心理上亦同样如此。在心理上的“盛”主要是指:从中年早期到中年末期,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正如古人所总结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有人统计,1500-1960年全世界的1249名杰出的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技成果中,科学发明人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最佳峰值为37岁左右。这是中年人心理特点“盛”的一面,但是物极必反,中年时期亦是身心负担最为沉重的时期,往往集诸多矛盾于一身。诸事劳形,万事累心,特别是那些“形志均苦”者,身心负担极重,难于摄养,未老先衰,而思想情绪上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或压抑的状态,必然影响到心身健康、从而导致心身疾病、心理病态以及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发病率的增高。由此可见,中年人必须重视精神养生,始终保持心理卫生,也就是怡养性情,这样才能避免各式各样的身心疾病的产生。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呢?一般地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要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又要有推进社会发展的创造性,这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笔者认为,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卫生,应具备以下几条原则:

1.智力发展正常人的智力分为三等:超常、一般和低常。一般智力与超常智力,都是属于正常智力。智力正常的人,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而低常智力的人,却难以适应环境,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很困难。

2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心情愉快,表明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与满意状态。如果情绪烦躁,喜怒无常,变幻莫测,说明心理已不健康。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类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共生环境,自然存在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

4.加强自身和客观环境的改造,以适应生存的需要适应,是个体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和周围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或改造环境以适应个体的生存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心理健康要求自身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和谐的统一。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沉着冷静、积极稳妥地加以处理。

5.形神兼养,避免精神刨伤古人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也就是说精神安静则心主和缓,心主和缓形体就完备;神情不安就可使心主动摇,心动则伤人形体。若欲使形体完备,首先要调养精神。清净养神则自使内安,没有贪求妄想,也就不会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所诱惑。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养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养神的目的是使心和形全。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由于心乃藏神之所,所以心的功能活动正常神就有所主;神有所主则形体自安(即各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以此养生方可健康长寿。形为神之主,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因此,祖国医学认为,精神的调摄,不但要养神,同时也要养形。养形即所以摄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积极参加劳动锻炼 因为劳动可以使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生活才会有意义,自己才会感到幸福。

7.心理特点要与其年龄相应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一般心理特点是与所属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点大致相符。即少年儿童天真活泼,青年人朝气蓬勃,中年人平静稳健,而老年人则沉着老练。若中年人老气横秋,青年人毫无朝气、少年老成,皆与其年龄特点不符,说明心理不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