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72

第72章 中年人的生理特点

中年,是成熟了的时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地位等各个方面,中年都是比较成熟而稳定的。从身体的结构与机能方面来说,中年进人一个较稳定的阶段。如《黄帝内经》里说:“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这里的“平定”、“大盛”皆是言中年已是成熟而定型的阶段;同时中年又是向老年的过渡阶段,中年后期则会出现某些衰老的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重视这些改变,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以致危害健康。

(一)心脑血管生理功能的特点

人的心脑血管活动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一般地说,心脑血管的机能在青春发育期的末尾,便达到了一生中的顶点,之后就渐渐减退,近来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病理普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在中年时期发展最快。心输出量从30~80岁,约减少30%,中年人在运动或其他负荷时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增加都较年轻人少,且负荷解除以后的恢复时间也较长,所以,中年人所能负担的运动量和劳动强度都不及青年。有的中年人由于不了解这一点,可因过重的体力负荷或高度的精神紧张,导致心肌代谢、心肌耗氧量过度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不应求,心律失常乃至骤停。这就是有的中年人发生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年以后,对血压的反射性调整能力也减退,因而容易出现高血压病,也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二)神经、精神活动的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以精气为基础的,而精气藏于五脏,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因此,五脏的盛衰就决定了精神活动是否正常。人到中年,精神活动比较稳定,这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比较平衡,创造性的思维可达一生中的最发达时期,表现出经验丰富和精力充沛的特点,且理解力增强,往往补偿了机械记忆的下降,但中年人神经传导和突触传导的速度,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所以中年人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及青年人快,也不如青年人敏捷。

人到中年后期,由于脑细胞不断减少,大脑逐渐萎缩,重量减轻,致使脑组织内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它们的转换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因为脑内褐色素的增多,影响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表现为脑力劳动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睡眠欠佳,理解现实生活逐渐缺乏感情色彩,此种情况在中年后期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变化,减慢中年人脑细胞的各种衰老变化过程,是中年保健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务。一般来说,人脑有很大的潜力,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就达140亿之多,有人推算,一生之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细胞只占总数的1/3。因此,中年,仍然是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代”。

(三)呼吸功能的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中年以后,肺脏功能减弱,清浊之气的交换能力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使得中年人的呼吸功能低于青年,这也是中年人体力不如青年人的重要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中年初期,人的呼吸功能一般都很旺盛,但随年龄的增加,胸廓前后径渐有增大,胸廓活动亦渐受限,肺组织的弹性降低,肺泡扩大,肺总容量及肺活量均渐减少。上述这些改变都可能导致氧的肺扩散容量减小,也就是中年人氧气通过呼吸膜的扩散能力不及年轻人。女如30岁的人最高肺活量可达5.7升,40岁时5.1升,50岁时减为4.3升,60岁时只有3.4升。与此同时,呼吸道的黏膜逐渐萎缩,黏膜的绒毛功能及保护性咳嗽反射的敏感性降低,造成气管的分泌物易潴留,因而容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

人的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因此,在不同环境、不同工种条件下生活的中年人,其呼吸功能的差异可能很大。据观察,在各种有害气体条件下,或在各种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中年人,其肺功能显著地比其他工种的同龄人差。为了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必须大力减少空气污染,如从事有害职业的职工应该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实践证明,体力劳动或进行体育锻炼时,肺通气量可增大几倍到十几倍,从而吸人更多的氧、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中年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肺与气管的功能可以增强,全身的健康状况通常也比较好。

(四)消化代谢方面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消化和代谢功能,主要靠脾胃的腐熟与运化,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如《黄帝内经》里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意思是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组织,皆需要脾胃供给的各种营养素,脾胃是生命的源泉,无论是养生、治病、康复,都必须时时刻刻注重保护胃气,但人到中年以后,脾胃功能日渐衰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这里的阳明脉,即指胃的经脉;五七,是指35岁之时,适逢中年,这说明中年以后消化代谢功能便开始下降。

现代医学认为,进入中年以后,消化功能和代谢率均明显下降。约从30岁以后,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量明显下降,其中所含的消化酶等有效成分也减少,到35岁以后,消化能力可下降2/3之多。基础代谢平均每年以0.5%速度下降。例如,31~40岁的男性基础代谢率,平均为每小时每体表平方米37.9千卡;41~50岁的人,下降为36.8千卡;51岁以上的人,下降为35.6千卡。女性比男性更低一些。中年的味觉也逐渐变差,舌苔上的味蕾减少。牙齿表面的珐琅质,也随年龄增长而磨损。有人分析,如30岁时掉牙2颗的话,40~50岁掉7颗,60岁掉8颗,影响咀嚼功能。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营养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如糖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所需能量的70%是由糖提供的,尤其是脑组织的能量几乎全靠糖的有氧分解来提供。因此,怎样保证中年人的能量供应,这是中年人保健的一个重点。又比如蛋白质是维持生命和构成身体组织所必需的物质,但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解代谢渐渐增加,合成代谢减少,往往需要质量更高的蛋白质食物,以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

中年人除了在上述心脑血管、神经、呼吸、消化与代谢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外,在泌尿和生殖、内分泌系统等方面也具有与其他年龄段不同的生理特点,我们将在以下相关内容中介绍。

(五)中年人的体质由盛转衰

祖国医学在论述人的生命历程时,明确指出:“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意思是人到了40岁左右,身体的发展、生理功能已到了最完善的时候,这表现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非常正常,不能再好了,即原文所说的“大盛以平定”,但“物极必反”,与此同时,人体某些老化的征象也开始显露,表现在面部的荣华开始逐渐消失,头发显出了白色,肌肉的纹理变得稀疏、不易抵抗外来风邪的侵袭。即是说,人到中年,虽然还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但体质状态和生理机能已不如青年时那样壮实,多种生理机能正缓缓地出现减退现象。大体上人过30岁以后,每增长一岁,身体各种机能的总和便减少l%,其体质特点是由盛转衰,正如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里所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以上讲的是女子中年后身体所出现的一些衰老征象:35岁时,头发开始脱落,42岁时,头发逐渐变白,49岁时,由于与肾气密切相关的一种物质一一天癸的衰竭,而导致了女子生殖机能的完全丧失,即月经停止,没有生殖能力。同样,男子中年后亦逐渐显示出衰老的征象,《黄帝内经》里又说:“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这里说的牙齿枯槁、身体不灵活,头发脱落,即是男子所出现的身体病态,说明中年是许多老年病悄悄发展的时刻。许多危及健康、威胁生命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年时开始高发,不少老年慢性病也在中年时埋下了隐患,因此,中年保健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关系到下半辈子的健康和能否长寿。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应时时刻刻按照以上生理特征来判断自己是否有病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