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1690600000035

第35章 常见错颌畸形的矫治(2)

(3)常用拔牙模式:临床上常用的拔牙模式有下列5种形式。

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拔牙模式。可为前牙拥挤、前突提供最大限度的可利用间隙。

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常用于牙拥挤或牙弓前突较轻的安氏I类边缘病例,特别是前牙开特或有前牙开相倾向时。

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适用于安氏II类第一分类及下前牙排列位置基本正常的患者。

拔除上颌2个第二前磨牙,下颌2个第一前磨牙:适用于安氏III类错颌,患者上前牙拥挤不堪严重者。

拔除下切牙:适用于单纯性下前牙拥挤患者。

(4)矫治器与矫治方法:拔牙减数矫治可采用指压法、可摘矫治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

指压法:对于生长发育期儿童,上颌尖牙唇向近中错位,若牙根方向正常,减数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间隙充足,可不必戴用矫治器而采用指压法排齐尖牙,患者可以用拇指抵住尖牙的近中面,向远中施加力量,解除与侧切牙的重叠后再向腭侧施力,挤压错位尖牙人牙列,每日挤压3次,每次5~6min(或压40~50次)。

可摘矫治器:利用牙弓内所有的前牙和后牙作为抗基。加强固位装置,移动尖牙向远中,直至排齐。如在上颌两尖牙唇侧近中部位黏结牵引钩,改良箭头卡上焊接拉钩,用弹力橡皮圈牵引上颌2个尖牙向拔牙间隙移动。

固定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是拔牙减数矫治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减数后,首先应使牙向拔牙间隙移动,以解除拥挤,排齐错位牙。固定矫治器不仅能保证充足的支抗,而且能较好地控制矫治牙的移动方向,使其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及前牙的覆颌、覆盖关系。

三、治疗前后对比

§§§第二节 前牙反颌

一、概念

前牙反颌是指在正中咬合时,前牙呈反覆颌、反覆盖关系,俗称“地包天”,是我国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错颌。前牙反颌不仅造成口腔功能异常,而且对颜面的美观及心理健康也有严重影响。

前牙反颌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①根据牙列情况可分为乳牙反颌与恒牙反颌。②根据反颌牙数的多少可有个别前牙反颌和多数前牙反颌;个别前牙反颌常合并牙拥挤,多数前牙反颌指3个以上的前牙呈反颌关系。③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牙性、功能性及骨性反颌。

前牙反颌时,磨牙关系多数为近中关系,为安氏分类m类错颌;少数情况下磨牙关系中性,为安氏I类错颌。磨牙关系不同,前牙反颌的程度也有差别,但治疗原则大致相同。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安氏III类错颌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据有关资料统计,近50%的患者一至三代的血缘亲属中有类似错颌存在,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临床不能通过简单的询问家族史来区别反颌的类型并估计预后。

2、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唇、腭裂是安氏III类错颌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唇、腭裂造成了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正常或过度发育,而导致前牙反颌或全牙列反颌。另外,其他一些先天性疾病也可能是安氏III类错颌的病因,如先天性梅毒可引起颌骨发育不足,先天性巨舌症可造成下颌发育过大,上颌恒牙先天缺失也常伴有前牙反颌等。

3、后天原因 后天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前牙反颌的因素之一。

(1)全身性疾病:脑垂体功能亢进所导致的肢端肥大症,可表现为肢端肥大、下颌明显突出、前牙或全牙列反颌。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都能导致严重的前牙反颌。

(2)呼吸道疾病: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增生肿大所致的呼吸道不畅,导致舌体常向前伸并带动下颌向前,形成前牙反颌、下颌前突。

(3)乳牙及替牙期局部障碍:乳牙与替牙期局部障碍是前牙反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后天原因。

乳磨牙的邻面龋:使牙冠的近远中径减小,牙的位置发生改变,形成早接触和辑干扰。而乳牙期颌关系不稳定,下颌关节形态未发育完成,变动范围大,神经肌肉反射易于改变,早接触和賴干扰极易诱发下颌关闭路径向前,或者向前侧方改变,形成前牙反颌或前牙与一侧后牙反颌。

上颌乳切牙早失:该部位的牙槽骨发育受到影响,恒切牙萌出时位置常偏舌侧与对颌牙产生早接触,诱发下颌关闭时向前移位,造成前牙反颌。

多数乳磨牙早失:导致咀嚼发生困难,患儿被迫使用前牙进行咀嚼,日久形成下颌前突、前牙反颌。

上颌乳切牙滞留:致使恒切牙腭侧萌出,与对颌牙形成了反賴关系。

乳尖牙磨耗不足:导致早接触,迫使下额前仲,形成前牙反颌或前牙及一侧后牙反颌。

(4)口腔不良习惯:咬上唇习惯、下颌前伸习惯、吮指习惯及不正确的人工喂养都可以造成前牙反颌、下颌前突。

(二)临床表现

1、颌关系异常 前牙反鰱多数情况下涉及6个上前牙或4个切牙,磨牙呈近中关系。反颌涉及一侧后牙时可表现为下颌偏斜。上颌前牙排列呵呈腭向倾斜,并有不同程度的拥挤。下牙弓一般较上牙弓发育大,特别是在矢状方向,下前牙较少拥挤,程度也较轻。

2、颌骨发育与颅面关系异常 前牙反颌的锁骨与颅面关系异常可表现为:①下颌生长过度,尤其是下颌体长度的增加;下颌形状的发育异常,表现为下颌角开大,颏角减小,下颌整体位置前移。②上颌向前发育不足,长度减小,位置后缩;上颌与题颌关节的位置相对聚拢,面中部紧缩。③上下颌关系异常,呈现安氏(类骨面形。④后颅底相对于前颅底向前向下倾斜,颅底位置异常促进了下颌前突。⑤上中切牙唇向倾斜,下前牙舌向倾斜,以代偿前牙反颌关系。

3、面部软组织 前牙反辑时,面部软组织厚度的发育基本正常,并可见到唇部、颏部软组织的厚度改变以代偿相应部位的骨骼畸形。由于参与代偿的部位和代偿的量都有限,不能够掩盖异常的颌骨异常关系,侧面观软组织仍是明显的安氏III类面形。

4、口颌系统功能 前牙反颌时,可出现咀嚼肌活动不协调,造成咀嚼节律紊乱,咀嚼效能减低,咀嚼次数和咀嚼时间明显增加。严重时可致颞颌关节的功能紊乱。

(三)诊断

按致病机制不同,可将前牙反颌分为牙源性、功能性及骨源性,其诊断要点如下。

1、牙源性(牙性) 由于牙的萌出或牙在替换过程中的局部障碍,而导致上下切牙的位置异常,此类为牙源性前牙反颌。此类错颌,磨牙关系多为中性,其颌骨的形态、大小及颜面的发育基本正常,矫治容易,预后良好。

2、功能性(肌性) 指由后天因素,如咬合干扰和早接触、口腔不良习惯、不正确哺乳姿势、扁桃体肥大等原因致下颌向前移动形成前牙反餘,称为功能性安氏m类错颌或假性安氏III类错颌。功能性前牙反粒,磨牙关系多呈轻度近中險,一般反覆盖较小,反覆颌较深,下颌骨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但位置前移,显示出轻度的下颌前突和安氏III类骨面形。下颌后退时可至上下前牙的对刃关系,下颌后退或处于姿势位时,ANB角明显增大,侧貌比正中颌明显改善。功能性前牙反颌的治疗反应较好,预后良好。

3、骨源性(骨性) 骨性的前牙反对又称真性安氏III类错颌或真性下颌前突。主要由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引起上下颌骨生长不均衡,下颌发育过度,上颌发育不足,造成颌间关系异常。磨牙表现为近中关系,安氏(类骨面形明显,下颌前突常常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矫治困难。

二、矫治方法

由于前牙反鸦I有随生长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其矫治原则是尽早去除致病因素。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前牙反颌,在矫治时首先要解除反崎牙的锁结关系,通过上下前牙的移动纠正前牙反雅,使颌面部向正常方向发育。

(一)乳牙期

临床上乳前牙反颌的病例中,以牙性和功能性反颌较常见,颌骨畸形一般不明显。

1、乳牙期的矫治原则 ①恢复下颌正常咬合位置,改善骨面型。②解除前牙反颌,促进上颌发育、抑制下颌过度生长。

2、乳牙反颌矫治的最佳时间 通常在3~5岁,疗程一般为3~5个月。少数骨性安氏III类错颌比较明显的病例治疗比较复杂,需要配合使用口外力量,疗程较长。

3、乳牙反龄的矫治 常用的矫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调磨乳尖牙:乳牙反颌的患者,乳尖牙常常磨耗不足,分次磨改乳尖牙牙尖,可以纠正乳前牙的反颌,达到矫治目的。

(2)上颌颌垫式矫治器:为临床上常用的矫治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矫治装置(如固定矫治器、颏兜等)结合使用。

(3)下前牙塑料联冠式斜面导板矫治器:适用于乳牙期以功能因素为主的前牙反颌的病例,患者的反覆颌较深,反覆盖不大,不伴有拥挤。

(4)功能调节器III型(FR—III型):此矫治器属于功能性矫治器,适用于功能性反颌和伴有轻度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的病例。由于该矫治器不直接作用于牙,对于乳切牙即将替换的患者,其他类型矫治器又很难发挥作用时,功能调节器III型,有其独特的作用。

(5)头帽颏兜:常作为一种矫治手段与其他矫治器合并使用,具有抑制下颌骨生长的作用,改变下颌的生长方向,改善患者的骨面形。

(6)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适用于乳牙期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前牙反颌。

(二)替牙期

替牙期的前牙反颌在整体上的表现为功能性和骨性的混合,因此要区别患者现有错颌类型并估计其发展趋势。

1、治疗原则 ①对功能性反颌患者,原则上不拔牙,但有时为了舌向移动下前牙以解除反胎,需要对下颌乳尖牙进行减径或拔除。②对有骨性反颌趋势,下颌生长超过上颌者, 可在观察期中使用头帽颏觉,以抑制下颌向前生长;对于上颌发育明显不足的患者亦可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反颌的解除常需要最终拔除两侧下颌第一前磨牙。③替牙期反颌并伴有拥挤或有拥挤趋势的患者,只要拥挤不影响反颌I的矫正不要急于减数,特别是上颌的减数。如上颌牙弓拥挤明显,不拔牙不能解除拥挤的患者,尽管下颌牙弓并不拥挤,也必须拔除4个前磨牙。

2.矫治方法 与乳牙期反颌相同,上颌颌垫式矫治器,功能调节器III型、头帽颏兜、上额前方牵引矫治器也适用于替牙期前牙反颌的矫治。肌激动器:是一种能够改进颜面部肌功能的功能性装置。主要适用于替牙期,以功能因素为主的前牙反颌病例。

(三)恒牙期

恒牙早期颌骨与牙的发育已基本完成,即使起初是功能性反颌,此期也或多或少伴有骨畸形,很难通过改变生长来调整颌骨关系,移动颌骨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一般不常使用口外力,只能通过改变牙的位置建立适当的覆颌覆盖关系,以掩饰已存在的骨畸形。

1、减数的选择 恒牙期前牙反颌的矫治,临床常需要减数,减数的选择取决于2个因素。

(1)拥挤程度:上牙弓不拥挤,矫治前牙反颌而不考虑磨牙关系调整时,可拔除下颌2个前磨牙或者一个下切牙;如上颌牙弓明显拥挤,生长潜力较小,可以拔除4个前磨牙,在矫治前牙反颌的同时调整磨牙关系。

(2)牙弓突度:对双牙弓前突型的前牙反畴患者,即使牙弓内不存在拥挤也需要拔除4个前磨牙,在矫正前牙反龄的同时减小牙弓突度,调整磨牙关系。恒牙早期严重的骨性安氏m类错颌患者,常需要在成年后配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2、矫治方法 恒牙期前牙反颌常用的矫治方法如下。

(1)上下牙弓平面颌垫式矫治器:适用于恒牙期上下牙弓排列整齐,功能性或轻度骨性前牙反險及下颌前突畸形,下颌不能退至前牙对刃龄关系,前牙反覆盖不大的患者。

(2)肌激动器:适用于恒牙早期上颌切牙舌向倾斜、下颌切牙唇向倾斜的牙性反龄病例。

(3)固定矫治器:适用于恒牙早期需要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牙反颌的病例。固定矫治器对于建立适当的前牙覆颌、覆盖关系,纠正前牙反颌,调整磨牙关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治疗时可使用安氏III类颌间牵引,但由于安氏III类牵引有使上颌磨牙伸长的作用,故对高角型病例应慎重使用。

三、反餘的矫形治疗

(一)矫形颏兜治疗反颌

矫形额觉多用于乳牙列期和混合牙列期的III类错颌,是最古老的矫形治疗方法,反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此装置以头颅部为支抗,通过领觉的牵引使髁状突向后牵引,下颌骨向后移动,同时抑制下颌生长,从而达到矫正反辑的目的。它主要用矫形力来治疗,引起下颌向后方或后下方旋转,使上下切牙长轴发生变化,下颌骨的形态发生改变,如下颌角变小,下颌升支后缘、下颌体下缘及下颌外形线发生变化。同时下颌升支高度减小,髁状突受到向后牵引力会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同时下颌骨的形态、位置、功能都要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位置环境。

1、适应证

1)乳牙列咬合已建立、8-12岁后牙替牙期的III类反颌。

2)乳牙列下颌前突。

3)需要抑制下颌生长的下颌前突患者。

4)可与其他矫治器联合应用,如与III类颌间牵引应用效果更佳。

5)用于保持性抑制下颌生长。

6)可以用于预防下颌前伸。

2、分类

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类。

(1)枕部牵引式颏兜

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下颌前突患者。对于那些在正中关系位时,上下切牙能达到接近于切缘相对位置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最高。由于这种治疗可以使前下面高有所增加,所以对于那些由于前下面高过短而接受治疗的患者特别有效。

(2)垂直牵引式颏兜

适用于下颌平面角过陡、下前面高较长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