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31629000000043

第43章 教出好学生的秘诀(5)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超常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象和幻想的成分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能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甚至批评,而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幻想。在这种条件下,还要促进学生动手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教出好成绩的有效方法。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案例精选

[描述]

某老师在教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做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他们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以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驱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精选

[描述]

某老师在讲授《参观人民大会堂》时,教师提出:“谁到过北京,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接着说:“今天带大家到北京去参观人民大会堂。”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学生就会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老师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今天就来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看看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这样,短短几分钟的引入,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强烈欲望被激发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问题的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合作学习,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5)确立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能力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单只是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的局部过程,也不只是认知参与和逻辑思维参与,情感意志因素和非逻辑因素也应该参与,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态。总之,实施主体教育,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21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6)创设多问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应一样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闪光点;然后,让学生探讨、辩论,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提炼出令人诚服的结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多思善问的积极性,也撞出了学生的智慧之火。总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9.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

教师对于学生,不只是教授知识的老师,也是培养能力的教练。教给学生知识,是给学生基本的口粮,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给学生一把锄头,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开荒种田。尤其要注意学生“学”与“用”的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看、读、写、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的基本能力。只有能听、能看、能读了,学生才算是消化了知识。吸收了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用自己的头脑想出来,知识才算是被学生吸收了。教师要有意识的把这六项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全方位进行教学工作。

要培养学生活学、学活、会学、乐学的能力,读活书,活读书,才能“读书活”。死读书,读死书,等于吃了不能消化的东西,或者虽然吃的没问题,肠胃却不消化。知识必须活学,才能学懂学透,才谈得上运用。

(2)“用”就是学以致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候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和人辩论兵法,连他父亲都胜不过他。赵括自以为天下无敌,后来领兵作战,在长平被打得大败,全军覆没。赵括虽然熟知兵法知识,却是个不会用兵的将军。

我们要明白:知识不是力量,要运用知识才能产生力量,知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有营养,要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需要教师授予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教法上要以“用”定“学”。对学生来讲,学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用的能力也不能忽视,今天的学习不仅学到知识,还要沉淀为智慧,用它指导学生今后的人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用知识的能力,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让学生知道书本知识贵在能应用,只有当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时,知识才是活的,才是力量。学生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去学习时,他们就不再是书本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的主人。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既要完成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技能性转化的任务,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还要有一定综合性,能同时考验多种知识的运用。

10.从有形中获得无形,无形中获得有形

教育有无形和有形,我们要在有形的现象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带领学生在有形的生活现象中去知晓知识,明了是非,觉悟真理,再把无形的知识和真理转换为有形的文字和行动。

教师要让教学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

教学工作要做好,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图书、教材等有形之物,从中获得无形的知识和经验,再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用到有形的教学实践中区。

教师的工作是从学开始的。教师要善于学习教材教辅,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要多多学习别人的教案,最后能够自己动手脱稿写。一定要钻研教师用书,了解编者意图。还要多学习优秀课件,多和同事交流。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需要不断深化,不仅要倾注时间,还要凝聚智慧。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慢慢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学来的心得贯穿到教学工作中去。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由教材、图书中学来的无形的知识、经验、心得,又将转化成有形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教师要把这两个转化结合起来,教师从书本上、从优秀成果学习知识、经验、心得,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实践经历去学习。教学实践中,要把学来的知识、经验、心得融入其中。做到为教而学、为学而教,教学贯通,在有形无形的转化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有形无形的转化,不是让教师当搬运工和复印机,简单地把知识从课本上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和学生一起在有形的字眼中悟出无形的智慧。事实上,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教师没有自己正确的理解、没有自己的创造发挥,没有自己的觉悟,也不可能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无形传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加以自己的思考,在研究教材、思考如何教学的工作中,发挥才干,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为学生着想。

教学,不一定全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课,有时,无声的教育作用更大。一个实验,可能把复杂难记的科学反应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一个形象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们的疑惑油然而解。一个模范的带头,比背着手下一千道命令要有效果得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生们的言行自然受到感染,效果可能比反复宣讲道理还要好。有声有形的知识和规范通过无声无形的教育,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染学生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有声的教育和无声的教育结合起来,将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