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05

第5章 《潜夫论》卷一(3)

[原文]夫教训者,所以遂[1]道术而崇德义也。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2],争着雕丽之文[3],以求见异于世[4],品人[5]鲜识,从而高[6]之,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7]。诗赋者,所以颂[8]善丑之德,泄[9]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兴[10]喻以尽意。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11],竞陈[12]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13],愚夫戆士[14],从而奇之,此悖[15]孩童之思,而长不诚[16]之言者也。尽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闺门[17],所以为列士也[18]。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19]以取济渡[20],夸末之徒[21],从而尚之,此逼贞士之节[22],而眩[23]世俗之心者也。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24]。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25],盛飨宾旅以求名[26],诬善之徒[27],从而称之,此乱孝悌之真行,而误后生之痛者也。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今多奸谀以取媚,挠法以便佞,苟得之徒[28],从而贤之,此灭贞良之行,而开乱危之原者也:五者,外虽有振贤才之虚誉,内有伤道德之至实。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务,而闇君之所固也[29]。虽未即于篡弑,然亦乱道之渐来也。

[注释][1]遂:顺遂,通达。《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韦昭注:“遂,顺也。”

[2]虚无之事:荒诞不经,无有根据之事。《汉书·扬雄传·赞》:“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3]雕丽之文:华而不实之文。

[4]以求见异于世:谈奇论怪,标新立异。

[5]品人:众人。《说文》:“品,众庶也。”

[6]高:“尚 ”也。《吕氏春秋·离俗》:“虽死,天下愈高之。”此文为贬义。

[7]或蒙夫之大者也:迷惑没有见识之人。“或”与“惑”通,迷惑。《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颜师古注《汉书·霍去病传》“或失道”:“或,迷也。” 蒙,启蒙。《论衡·量知》:“人未学问曰蒙。”

[8]颂:通“诵”,诵读。《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9]泄:发散。《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俾至忧泄。”

[10]兴:诗赋的表现手法之一。

[11]苟为饶辩屈蹇之辞:态度轻率,哗众取宠,故意生造艰涩冷僻之词句。彭铎注云:“饶”疑“挠”。高按:从之。挠:《说文》:“挠,扰也。”

[12]竞陈:竞相宣扬。《孟子·公孙丑下》:“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13]以索见怪于世:以求以怪异闻名于世。句类于上文之“以求见异于世”。

[14]愚夫戆士:愚昧无知之人。戆,刚直而愚。《说文》:“戆,愚也。”

[15]悖:惑。迷乱也。

[16]诚:心意真诚,不诡诈。《周易·乾》:“修辞立其诚。” 不诚:不真诚,诡诈。

[17]闺门:上圆下方形似圭状的小门,此指内室。《盐铁论·孝养》:“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

[18]列士:通“烈士”。“列士”并与古之所言之“列女”也。

[19]偷世窃名:犹欺世盗名也。

[20]济渡:以涉水为喻。犹度日也。

[21]夸末之徒:奢侈末流之辈。《说文》:“夸,奢也。”

[22]逼贞士之节:违背贞士之节。贞士:坚贞正直之士也。彭铎注云:“逼”疑“违 ”。高按:从之。形近之误也。

[23]眩:惑乱。《淮南子·精神训》:“同变化,则明不眩矣。”高诱注:“眩,惑。”

[24]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奉养父母,顺从父母,不违其愿,这才是真正尽了孝道。《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25]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现在好多人违背父母的心愿,生者薄养,而等到父母死后,却大操大办以称其孝。俭,俭薄。约:约束,限制。

[26]盛飨宾旅以求名:以丰盛之宴席招待宾客以求得到孝名。《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

[27]诬善之徒:诬谄善良之徒。《周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28]苟得之徒:苟且之徒。《淮南子·缪称训》:“小人之从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义。”

[29]闇君:昏暗、糊涂之君。“闇”通“暗”。《荀子·王霸》:“闇君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

[原文]夫本末消息之争[1],皆在于君[2],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随君之好[3],从利以生者也[4]。是故务本则虽虚伪之人皆归本,居末则虽笃敬之人皆就末。且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故衰闇之世,本末之失[5],未必皆[6]不肖也,祸福之所[7],势不得无然尔。故明君莅[8]国,必崇本抑末,以遏乱危之萌。此诚治之危渐[9],不可不察也。

[注释][1]消息:消长生息。《周易·丰》彖辞:“日中则昃,月盈则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君:君主,为治者。《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3]好:与“恶”(憎恨,讨厌)相对。喜欢。《诗经·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好之。”《毛传》:“好,说(悦)也。”《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利:财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商君书·君臣》:“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5]失: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人”。

[6]皆: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贤”。

[7]祸福之所:祸福所迫。“所”下疑有脱文。

[8]莅:治理。《老子·六十章》:“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9]治之危渐:犹治乱之危渐。

遏利

[题解]

利者,谓财利及钱财方面之好处也。《尚书·仲虺之诰》言:“不迩声色,不植货利。”《论语·里仁》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遏者,断绝、遏制也。《尚书·武成》言:“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王符“遏利”以义利之辩立论,阐述了好利而亡,好义而彰之理。

[原文]世人之论也,靡不[1]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之于[2]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3]。知脂蜡之可明镫[4]也,而不知其甚多则冥[5]之。知利之可娱[6]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7〕。前人以病,后人以竞[8],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鉴于水[9]。象以齿焚身[10],蚌以珠剖体[11];匹夫无辜,怀璧其罪。呜呼问哉!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12]。

[注释][1]靡不:无不。靡: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彭铎注云:“之于”上下疑有脱文。高按:从之。

[3]利人也:彭铎注云:疑“人利也”。即“亦将为人利也”。高按:从之。

[4]镫:灯也。《说文》:“镫,锭也。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灯。’”

[5]冥:幽黑,昏晦。《诗经·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6]娱:欢乐。《文选》汉张衡《南都赋》:“斯乃游观之好,耳目之娱。”

[7]不知其称而必有也:彭铎注云:文有脱误。高按:从之。疑作“不知道积微成著之理必然有祸乱也”。

[8]竞:追随,跟随。

[9]愿鉴于道,勿鉴于水:希望人们以道德标准鉴别是非,勿以清水照映容貌。《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10]象以齿焚身:大象以有珍贵之牙齿而惨遭杀身之祸。象齿:象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11]蚌以珠剖体:河蚌因腹内藏有珍珠而被解剖。蚌:蛤类软体动物。蚌体内有珍珠层,唯剖蚌体,方可求珠。故言“蚌以珠剖体”。

[12]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没有道德而获取荣华富贵者,其下场是很可悲的。彭铎注云:“可豫吊”者,言其死也。指必有祸难也。 高按:从彭说。

[原文]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1]。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2]?邓通[3],死无簪[4],胜、跪伐其身[5]。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6]。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7];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8]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

[注释][1]利物莫不天之财也:凡有利于人的财物没有不是天生的。《国语·周语》:“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

[2]得无受祸焉:没有不遭受祸患的,没有不受到惩处的。此与《潜夫论·忠贵》之“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其意一也。

[3]邓通:汉南安人。文帝梦欲上天,有黄头郎推之,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求之,得通,衣穿如梦中所见,遂宠幸之,官至上大夫。使相面者相通,谓当贫饿死。帝曰,能富通者我,何谓贫?赐以蜀岩道铜山。通得此铸钱,由是邓氏钱布天下。景帝立,以事怨通,免归,竟寄死人家,身无一文,如相面者所言。见《史记·佞幸传》。

[4]死无簪:言邓通虽然钱布天下,死时却身无分文,连一根针都没有。簪:古时用来插定发髻或固冠之长针形首饰。此指微小之物。

[5]胜、跪伐其身:指羊胜、公孙诡自杀其身也。彭铎注云:“跪”当为“诡”。胜即羊胜,跪即公孙诡。高按:彭说是也。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胜与公孙诡往归之。孝王怨袁盎,与胜、诡谋,使刺盎。汉景帝令捕凶手,孝王为自保,乃令羊、诡自杀。伐:杀也。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6]劝,彭铎注云:“劝”疑“欢”。高按:从之。即私欢。“劝”义不通。

[7]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无功平庸于百姓而又欲求其发达者没有不倒台的。《周语·晋语》:“ 无功庸民者不敢居高位。”

[8]蔑有:没有。蔑:无,没有。《诗经·大雅·板》:“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毛传》:“蔑,无。”

[原文]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1],退赋《桑柔》[2]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3];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4]。虞公屡求以失其国[5],公叔戌崇贿以为罪[6],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7]。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8];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9];子罕归玉[10];晏子归宅[11]。此皆能弃利约身[12],故无怨于人[13],世厚天禄,令问不止[14]。伯夷、叔齐饿于首阳[15],白驹[16]、介推[17]遯逃于山谷,颜、原、公析[18]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19],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20],威势不能移[21],虽有南面之尊[22],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23],挠志如芷,负心若芬[24],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25]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岛岛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注释][1]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周厉王喜好占有财利,忠臣芮良夫多次劝谏,不纳。《国语·周语上》:“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哉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土,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2]退赋《桑柔》:芮良夫退朝后赋诗《桑柔》以刺讽厉王。

[3]隧:通“遂”。坠落,向下沉。《周易·震》:“震隧泥。”

[4]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厉王不悔悟,最终流死于彘。《国语·周语上》:“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又《国语·周语上》:“既,荣公为卿土,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5]虞公屡求以失其国:虞国国君虞公贪得无厌,被其弟驱逐出境,丧失了国家。《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6]公叔戌崇贿以为罪:卫国的公叔戌恃仗富裕而傲慢无礼,卫侯欲罪于公叔戌,公叔戌无奈而逃至鲁。见《左传·定公十三年》。

[7]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宋国司马桓魋因贪食险遭宋景公所杀。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8]斗子文:斗伯比之子于菟,字子文,楚国大夫。《国语·楚语下》:“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9]季文子:春秋鲁大夫,历相宣、成,襄三君,家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人称其忠。卒谥文。《左传·成公十六年》:“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10]子罕归玉:子罕拒不接受别人向他所赠送之美玉。《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11]晏子归宅:齐国名相晏子因其功高,景公为其修建新宅,拆毁了邻居的房屋,而晏子却毁了新宅,为邻居修复了房屋。《左传·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

[12]弃利约身:放弃私利,洁身自好。约身,犹言克已。

[13]无怨于人:不结怨于他人。《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郑注:“无怨,人无怨之者也。”

[14]令闻不已:或言令闻不忘。

[15]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拒食周粟,穷居首阳之山。伯夷,殷商孤竹君之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其弟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周武王伐商,夷、齐叩马而谏,及胜商有天下,夷、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

[16]白驹:此“白驹”乃人名也。无考。

[17]介推:亦称介之推。春秋晋大夫,从晋文公出亡十九载,及还,文公赏诸从亡者。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于其母隐于绵山,文公求之不得,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竟不出而焚死。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8]颜、原、公析:颜回、原宪、公析哀也。颜回:孔子弟子,天资明睿,贫而好学,列孔门德行科,为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年二十九,发皆白。卒三十二,孔子哭之恸,后世称之复圣。原宪:孔子弟子,性狷介。子贡过之曰:“夫子病乎?”宪曰:“无财之谓贫,学道而不能行之谓病。若思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孔子为鲁司寇,以宪为家邑宰。公析哀:春秋鲁人,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曰:“天下无行,多为家臣,惟季次未尝仕。”《史记·游侠传》:“季次、原宪,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

[19]因:疑“困”。笃固:坚固。笃:《尔雅·释诂》:“笃,固也。 ”《毛传》:“固,坚也。”

[20]固:彭铎注云:“固”疑“回”也。高按:“回”字合宜。回:邪也。《诗经·小雅·钟鼓》:“淑人君子,其德不回。”朱熹《集传》:“回,邪也。”又《诗经·大雅·大明》:“厥德不回,以受方国。”《集传》:“回,邪也。”此文“宠禄不死回” 犹《孟子》“富贵不能淫”也。

[21]威势不能移:犹《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

[22]南面:指君主之位。《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此指君主、天子、为治者。《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23]班:通“辩”。治理也。《荀子·君道》:“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

[24]挠志如芷,负心若芬:歪曲如香草般之高洁志趣,违背芬芳如花之美好心灵。“负心”与“挠志”相对。挠:曲也。负:背也。

[25]一:高按:据彭铎注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