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03

第3章 《潜夫论》卷一(1)

赞学

[题解]

所谓赞者,称赞、赞美之谓也。韦昭注《国语·周语上》之“太史赞王,王敬从之”曰:“赞,导也。进也。”王符以“赞学”立论,旨在劝勉、教导、鼓励人们从师就学也。

[原文]天地之所贵者人也[1],圣人[2]之所尚[3]者义[4]也,德[5]义之所成者智[6]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7]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8]。虽有至材[9],不生而能。故《志》[10]曰:黄帝师风后[11],颛顼师老彭[12],帝喾师祝融[13],尧师务成[14],舜师纪后[15],禹师墨如[16],汤师伊尹[17],文武师姜尚[18],周公师庶秀[19],孔子师老聃[20]。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21]待学问,其智乃博[22],其德乃硕[23],而况于凡人[24]乎?!

[注释][1]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天地万物之间最为珍贵的是人。贵:珍贵,贵重。引申为崇尚,重视,珍重。《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月战》:“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2]圣人:古代指具有超凡智慧和最高道德之人。《论语·子罕》:“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3]尚:崇尚,尊重。《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又《阳货》:“君子尚勇乎?”《荀子·成相》:“尧舜尚贤身辞让。”

[4]义:为社会所认可的合宜的道德和行为。《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5]德:德行,德性。《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6]智:聪明,智能。《吕氏春秋·贵公》:“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智”通“知”。

[7]学问:即知识。亦指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八佾》:“子入太庙,每问事。”又《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然有品格才学最高的上圣大贤,但他们也不是天生而知的。“智”与“知”通。《论语·公冶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9]材:通“才”。才能。

[10]故《志》:即“故,《志》”《志》者,史志也。

[11]黄帝师风后:黄帝以风后为师。黄帝:上古帝王,姓公孙氏,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诛蚩尤,被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龙氏而有天下。有土德之瑞,因号黄帝。制六书,定律吕,作内经,垂衣裳,始宫室,为华夏人文师祖。师:动词。学习,请教。风后:上古传说中人物。相传黄帝尝梦大风,吹天下尘垢皆去,寤曰:风为号令。自是求之,得风后于海隅,任以为相。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史记·五帝纪》有“黄帝举风后”句。

[12]颛顼师老彭:颛顼以老彭为师。颛顼:上古帝王,黄帝玄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岁即帝位,初国高阳,号高阳氏,都于帝丘,北至幽陵,南至交址,西至流沙,东至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东汉班固《白虎通》:“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下之道,故谓之颛顼。”老彭:无考。

[13]帝喾师祝融:帝喾以祝融为师。帝喾:上古黄帝曾孙,生而神异,年十五佐颛顼,受封于辛,其后代高阳氏为天子,号高辛氏。韦昭注《国语·郑语》之“黎为高辛氏火正”曰:“高辛,帝喾。”祝融:上古颛顼孙,名重黎。《国语·郑语》:“黎为高辛氏火正,以其淳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14]尧师务成:唐尧以务成为师。尧:陶唐氏帝喾子,姓伊耆,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有天下,号曰陶唐氏,史臣称之放勋,因以为号,在位百年,耄期倦勤,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务成:无考。

[15]舜师纪后:虞舜以纪后为师。舜:虞舜,其先国于虞,号有虞氏,性至孝,父顽母嚣弟傲,常欲杀之,舜修孝道日谨,尧用之,使之主事而万事治,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乃使摄位三十年,遂授禅为天子,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年百有十岁。纪后:无考。

[16]禹师墨如:夏禹以墨如为师。禹:夏禹,夏朝开国之君,黄帝曾孙,姓姒氏,名文命,父鲧,治水无功,被舜所诛。禹继父业,为司空,平水土,居外十三年,以开九州,受舜禅为天子,在位八年,谓有夏氏。墨如:无考。

[17]汤师伊尹:商汤以伊尹为师。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契之后,名履,始居于亳,为夏方伯,专征伐。任伊尹以国政。夏桀无道,汤伐之,遂有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伊尹:商臣,一名挚,耕于莘野,汤以币三聘之,遂幡然而起,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汤尊之为阿衡。高诱注《吕氏春秋·尊师》之“汤师小臣”曰:“小臣,谓伊尹。”

[18]文武师姜尚:周文王、周武王以姜尚为师。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姬姓,名昌,周季历之子,季历死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势日盛。并与九侯、鄂侯等为商纣三公。因纣王昏庸无道,杀九侯、鄂候等引起昌不满而被纣王囚于羑里,获释后,昌向纣王献洛西之地,请除酷刑,得任西方诸侯之长。时商纣内部矛盾日甚,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晚年,周势昌盛,形成与商纣争夺天下之势。其子武王灭商后,追称其父昌为文王。周武王,文王之子,周朝建立后第一代国王。姜尚:姜子牙,又名吕望,东海人,四岳之裔。本姓姜氏,后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字子牙。文王将出猎,占卦之辞曰:非龙非郦,非熊非罴,所获者霸王之辅。果遇尚于渭水之阳,时年七十余,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号曰太公望,立为师。武王尊为师尚父,佐武王灭纣而有天下。

[19]周公师庶秀:周公以庶秀为师。周公: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因其采邑于周故称之周公。文王在世,旦甚受器重。文王死,旦佐武王伐殷。武王崩,旦继佐成王。《尚书大传》言:“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对西周之建立与巩固累建重功。尤以制礼作乐,对古代典章制度的确立与文化教育的实施作出了非凡之建树。庶秀:无考。

[20]孔子师老聃:孔子以老聃为师。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之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初为鲁国季氏之委吏与乘田,后任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晚而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聚徒讲学,以传先王之道。弟子三千,其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享年七十三岁。唐开元二十七年追谥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谥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定文庙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后改称至圣先师孔子。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哺育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老聃,即老子李耳,字聃,周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之创始人。相传其母怀之八十一岁而生,故号曰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言:孔子往问礼,还而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吾见老子其犹龙也。”后见周衰,遂去。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强为其著书,乃著《道德经》亦曰《老子》五千余言而隐,莫知其所终。《白虎通》言:“孔子师老聃。 ”

[21]犹:通“由”。从。唐李白《怨情诗》:“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犹来重。”

[22]博:广大。引申为广博。与“约”相对。《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又《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3]硕:大。《周易·剥》:“硕果不食,君子得舆。”《文选》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刘良注:“硕,大也。大老,谓老儒也。”用作名词,指学识渊博的大儒或德高望重之人。李商隐《为尚书渤海公举人自代状》:“必资髦硕,方备次迁。”

[24]凡人:指一般人,即平凡之人。

[原文]是故工欲善[1]其事,必先利[2]其器;士[3]欲宣[4]其义[5],必先读其书[6]。《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7]。”是以人之有学也,犹[8]物之有治[9]也。故夏后之璜[10],楚和之璧[11],虽有玉璞卞和之资[12],不琢[13]不错,不离砾石[14]。夫瑚簋[15]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16]耳。使巧倕[17]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18],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19]之章,可羞于鬼神[20],可御于王公[21]。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22],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23]乎?

[注释][1]善:好,与“恶”相对。《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指做好某件事情。

[2]利:锐利,坚利。《墨子·明鬼下》“勇力强武,坚甲利兵。”《孟子·公孙丑》:“兵革非不坚利也。”

[3]士:四民之一,指读书之人。《榖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学以居位曰士。”

[4]宣:布散。《尚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引申为宣扬,发扬。《诗经·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5]义:社会认为合宜的道理和行为。此当指表现在外之礼节,容貌,法度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此“义”亦作“仪”。

[6]书:书籍。此指文中之“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义在于勉励人们为学。

[7]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通过多记前贤名言,多研往圣之事,借以提高自身之道德修养。语出《周易·大畜》象辞。其文为“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当作“蓄”。

[8]犹:如同,好像。

[9]治:修治。

[10]夏后之璜:夏后之时的璜。夏后:夏禹。璜,佩玉,至宝也。《山海经·海外西经》:“夏后氏佩玉璜。”《淮南子·精神训》:“有夏后氏之璜者……宝之至也。”

[11]楚和之璧:楚文王之时的和氏璧。和氏:卞和,春秋楚人。璧:中心有孔的圆形玉器。《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又《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12]玉璞卞和之资:玉璞卞和之美质。玉璞:未经玉人加工雕琢之玉。《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玉璞卞和即卞和玉璞。卞和,春秋楚人,尝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文王,文王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资:资质,禀赋。

[13]琢:雕刻玉石。《诗经·卫风·淇奥》:“如琢如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14]砾石:小石块,亦指岩石碎块。

[15]瑚簋:瑚与簋均为古代祭祀所用之礼器。《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16]蚕茧之丝:蚕茧的生丝。《说文》:“茧,蚕衣也。丝,蚕所吐也。”《礼记·月令》:“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

[17]巧倕:巧人倕。巧:形容词。倕:人名。《庄子·胠箧》:“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释文》:“工倕,尧时巧者也。”高诱注《吕氏春秋·离谓》:“倕,尧之巧工。”字本作“垂”。《尚书·尧典》:“帝曰:俞!咨垂,汝共工。”蔡沈注:“垂,臣名,有巧思。”故谓之“巧倕”。

[18]机杼:亦谓杼机,织布机的梭子。《说文》:“杼,机之持纬者。”

[19]黼黻:古代礼服上的花纹。《荀子·富国》:“故为之雕琢刻缕,黼黻文章以藩饰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色杂而成黼黻。”

[20]羞:耻辱。《周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词意转弱指惭愧,难为情。《后汉书·刘玄传》:“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汉班婕妤《捣素赋》:“弱态含羞,妖风靡丽。”可羞于鬼神:即谓使鬼神都感到惭愧,自以为莫能比之。

[21]御:用。可御于王公:即谓可用于王公贵人。

[22]摄:吸收,吸取。常言摄取。摄之以良朋:即谓向优秀的朋友学习和借鉴。

[23]济:益。有济:有益。

[原文]《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2],非直为博己而已也[3],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4]。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耕也,馁[5]在其中;学也,禄[6]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7〕。”箕子陈“六极”[8],《国风》歌《北门》[9],故所谓不忧贫也[10]。岂好[11]贫而弗[12]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13]。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14],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15]。

[注释][1]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犹言要勤奋学习,日日进步,不要虚度和荒废年华。语见《诗经·小雅·小宛》。题彼鹡鸰:《集传》:“题,视也。鹡鸰,飞则鸣,行则摇。” 无忝尔所生:《毛传》:“忝,辱也。”《集传》:“各求无辱于父母而已。”

[2]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犹言君子要时刻警惕,自强不息,如此,才能不断进德修业,使自己在各方面有所长进。《周易·乾文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3]直:犹但。《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直,犹但也。”“非直”即“非但”,犹今之“不仅”。联系下文,非直……盖乃……犹今之不仅……而且……博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4]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谓乃传承祖先的名望并用以显扬父母的声誉。此乃光宗耀祖之谓也。

[5]馁:饥饿。《孟子·尽心上》:“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又《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

[6]禄:福也。《说文》:“禄,福也。”《诗经·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引申为俸禄。《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又引申为禄位。《论语·季氏》:“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7]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所忧者乃道而非贫。《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谋求的是道,而非衣食也。

[8]箕子陈“六极”:殷士箕子陈述“六极”。箕子:商纣诸父。名胥余,职太师,封子爵,国于箕,称箕子。殷纣王无道,箕子谏而不听,佯狂为奴。周武王克商,箕子释其囚,访化天道,作《洪范》。《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即惩戒用六种大刑罚。所谓“六极”者,“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9]《国风》歌《北门》:《国风》有歌唱《北门》的诗篇。《诗经》有《国风》篇。《国风》也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北即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河北南部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后武庚叛乱被杀,邶国并入卫国。《邶风》即邶地民歌。《邶风》中有《北门》一篇:记述一个官吏诉说生活贫困,工作繁重,内外交困的苦闷。全诗三章二十一句。

[10]故所谓不忧贫也:这就是所谓的不忧贫。此承上文引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而言也。

[11]岂好:难道喜欢……

[12]弗:不。“弗”字在古代一般只修饰动词,且动词后面不带宾语。《左传·隐公三年》:“寡人弗敢忘。”联系文意可知“而弗之忧邪”谓难道不忧吗。

[13]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其志向有所专一,从而显示其有所侧重。盖:句首语气词。《史记·孝文本纪》:“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志:志向。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专:专一。《周易·系辞上》:“夫乾,其静也专。”《孟子·告子上》:“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昭:明,光明。引申为显示,彰显。联系文意,君子不是“不忧贫”,而是在“贫”与“道”之间,志向于“道”。

[14]君子之求丰厚也:君子所追求的是多方面的。

[15]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不是追求嘉馔、美服、淫乐、声色,而是追求“道”与“德”的最高境界。底:致。“底其道”即实现“道”。《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迈:进。“迈其德”即使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