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在王符的政治思想中,最具个性特点的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发展生产,加强教育,以民为本是治国的根本途径。他说:“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成太平之基,致休徵之祥。”(《潜夫论·务本》)可以说,王符的政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他的目的是出于维护东汉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其基本点是通过富民顺民以达到维护东汉地主阶级的专制政权。他说:“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尚不光荣也。”(《潜夫论·遏制》)可以看出,在王符看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遏治腐败,整治吏治,反对浮侈,崇本抑末,富民教民,以民为本。只有这样,乱源自然也就消除了,社会自然也就安定了。

在经济思想方面,王符除继承“富民”“教民”,反对奢侈,主张变风易俗等秦汉思想家的传统观点以外,他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王符主张农工商并重,三者均可富民。他说:“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潜夫论·务本》)在此,王符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点,把工、商提到了与农并重的高度,认为三者并重,守本离末,均为生财之道和致富之源,如此则“民富而国平”矣。所以,他说:“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苟有市列,商贾可来也;苟有士民,国家可强也;苟有法令,奸邪可禁也。”将商贾与土地、士民、法令相列,发挥了先秦孟子关于土地、人民、政事的思想,扬弃了“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从思维方式上看,王符克服了以往思想家只把农商对立起来看它们之间的孰本孰末,而是把农与商联系起来分别看他们各自的本与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王符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劳动时间”的概念,这就是“日力”,并且认为“劳动时间”乃民之本而国之基。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潜夫论·爱日》)何谓日力?日力者劳动日也,也就是“劳动时间”。王符把人民的“劳动时间”提高到国基民本的高度来认识,把经济问题当做政治问题来看待,这是很有新见的。在王符看来,人民的劳动时间能不能得到保证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衣食温饱,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人民的劳动时间能否得到保证的条件是政治的清明与否,政治清明则劳动时间就能够得到保证,政治昏暗则劳动时间就不可能得到保证。他说:“治国之日舒以长者,非谒羲和而令安行也,又非能增分度而漏刻也,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相反,“乱国之日促以短,乃君不明则百官乱而奸宄兴,法令鬻而役赋繁,则希民困于吏政,仕者穷于典礼,冤民鬻狱乃得直,烈士交私乃见保,奸臣肆心于上,乱化流行于下,君子载质而车驰,细民怀财而趋走,故视日短也。”(《潜夫论·爱日》)而东汉王朝正是如此。正如他说:“今则不然,万官扰民,令长自炫,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期脯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讼不讼,辄连月日,举室释作,以相瞻视,辞人之家,辄请邻里应对送饷,轧事讫,竞亡一岁功,则天下独有受其饥者矣。”“自三府以下,至于县道乡亭,及从事督邮,有典之司,民废农桑而守之,辞讼告诉,及以官事应对吏者,一人之,日废十万人,人复下计之,一人有事,二人获饷,是日三十万人离其业也。以中农率之,则是岁三百万口受其饥矣。”(《潜夫论·爱日》)不仅如此,王符还把“劳动时间”的观点与道德伦理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强调要“授民时”,“不烦民”。他说:“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潜夫论·爱日》)王符把经济学上的“劳动时间”观念看得如此重要,这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是不多见的。

在哲学思想方面,王符是集先秦两汉以来元气一元论的唯物论之大成者。在宇宙的起源问题上,王符讲:“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一统理之。”(《潜夫论·本训》)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潜夫论·本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莫不气之所为也。”(《潜夫论·本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王符讲:“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者“相待而成,各循其道。”(《潜夫论·本训》)在认识论问题上:王符讲:“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潜夫论·赞学》)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王符认为:首先,人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不赞成求神占筮一类的迷信说教,强调“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认为“凡人吉凶,以行为主”。其次,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他说:“太古之时,丞黎初载,未有上下,而自顺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后稍矫虔,或相凌虐,侵渔不止,为荫巨害。”(《潜夫论·班禄》)就是说人类社会是由无阶级无矛盾的原始时代进入阶级社会的。随着“时有推移,事有激会”,人类社会才出现了政治、法律等社会现象,“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潜夫论·断讼》)第三,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矫虔”“凌虐”“侵渔”现象的出现,于是“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说明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不平等现象即矛盾和斗争的出现而出现的。为此,王符对国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指出:“五代建侯,开国成家,待嗣百世,历数千载。”(《潜夫论·忠贵》)

王符《潜夫论》就其思想渊源来看,深受先秦诸子及两汉学风的影响。在《潜夫论》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史记》王充等秦汉诸子的思想痕迹,而且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对《尚书》《诗经》《周礼》《左传》《国语》《周易》《礼记》等先秦经书的大量转录和引述。所以,清人汪继培言:“王氏精习经术,而达于当世之务。”“其学折中孔子,而复涉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未为醇儒。”(汪继培《潜夫论论笺·序》)就其学风与文风而言,王符《潜夫论》承荀(卿)韩(非)之遗风,同王(充)仲(长统)《论衡》《昌言》相类似,博采众说,自成体系,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破旧立新,论学致力于经世济民,论证力求切中时弊。

王符《潜夫论》问世近两千年来,备受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成为历代官家私家转述、抄录、引述、收藏之重要对象,受到了历代文人学士的一致推崇和称赞。范晔撰《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合传,第一次在历史上向世人表明了王符是与东汉王充、仲长统并驾齐驱的重要历史人物,并对王符及其《潜夫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范氏言: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讠干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后汉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一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逢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符竟不仕,终于家。”

唐韩愈作《后汉三贤赞》将王充、王符、仲长统并驾齐驱,赞叹有加。韩氏言:“王符节信,安定临泾。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愤世著论,潜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旨甚明。皇甫度辽,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岂若雁门,问雁呼卿?不仕终家,吁嗟先生!”

唐杜甫在其论述诗文传统的继承和借鉴问题而作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五言排律《偶题》中,也以“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之句,在他所总结的“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备清规”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了王符一定的历史地位。

唐代著名政治家,谏议大夫魏徵对于王符及其《潜夫论》备加推崇,他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名言就是直接继承和借鉴了王符《潜夫论·明暗篇》的“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的观点。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认为王符的不朽之著《潜夫论》,在其学术价值上要远高于王充的《论衡》和仲长统的《昌言》。《提要》言:“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

更有清人刘熙载将王符的《潜夫论》与汉代大学问家董仲舒相提并论。刘氏言:“王充、王符、仲长统三家之文,皆东京之佼佼者。分按之,大抵《论衡》奇创,略近《淮南子》;《潜夫论》醇厚,略近董广川;《昌言》俊发,略近贾长沙。”

以上所言,均对王符及其《潜夫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实上,王符在其流徙洛阳期间,就曾与当时之经学名流崔瑗、马融、窦章、张衡等相交“友善”。在其家乡安定故里,亦曾受到过朝廷度辽将军皇甫规的破格礼遇。这些都从一定侧面反映出了王符在当时名声不低。从《潜夫论》的学术价值来看,清人汪继培所言的“王氏精习经术,而达于当世之务。其言用人行政诸大端,皆按切时势,令今可行,不为卓绝诡激之论。其学折中孔子,而复涉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未为醇儒。”足见其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所以,不论从当时亦或是后世来看,我们都可以说,王符是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论家。

正因为如此,王符及其《潜夫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齐读书志》《中兴馆图书目》《直齐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郑堂读书记》《郑堂读书记补逸》等史书均有王符《潜夫论》的著录和引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正因为如此,《潜夫论》在历史上曾多次制版印刷,仅清代以来其有影响的版本就有:冯舒校影宋写本、《四部丛刊》据江南图书馆藏述古堂影宋本影印本、黄丕烈士礼居藏明刻本、清嘉庆甲戌汪继培据元刻《大德新刊》校以《汉魏丛书》程荣何镗二本、《湖海楼丛书》《潜夫论》笺注本等,可以说,王符《潜夫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当然,对于王符及其《潜夫论》的研究,实际上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当中,对于王符及其《潜夫论》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关王符及其《潜夫论》研究的资料还不是很多。而且五四运动以前,古人的研究多见于书目提要,普遍比较简略。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始了对王符及其《潜夫论》的系统研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汪奠基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王友三的《中国无神论史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沈善宏的《中国伦理学说史》、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杨宪邦的《中国哲学通史》、金春峰的《汉代思想史》、祝瑞开的《两汉思想史》、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张岱年的《中国唯物论史》等史书均设专章把王符及其《潜夫论》纳入中国学术思想史之系统,对王符及其《潜夫论》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研究和评论,拉开了王符研究的序幕,开拓了王符研究的领域,从而确立了王符及其《潜夫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其观点或有商榷之处,但这些都是新中国以来从不同领域全面分析研究王符及其《潜夫论》的启蒙之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甘肃师范大学教授彭铎先生以清人汪继培《〈潜夫论〉笺》为底本的《〈潜夫论〉笺校正》,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由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丛书,其中收录了刘树勋先生的《王符评传》,至此,王符及其《潜夫论》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高潮,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王符及其《潜夫论》被纳入了学术界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视野。1987年甘肃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步贵先生率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王符思想研究》,1987年和1993年王步贵先生在兰州两次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王符思想学术研讨会,并在由他主编的《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上开辟了王符思想研究专栏,推动了全国性的王符及其《潜夫论》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北京大学的葛荣晋、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桂钿、兰州大学的刘文英、西北师范大学的常效珍、安徽大学的王新义、四川社会科学院的黄开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华友根,华中师范大学的罗传芳以及张啸虎、孙希国、颜华东、张觉、辛旗、李学勇、刘怡翔、宋德宣等专家和学者分别发表了有关王符及其《潜夫论》研究的专题文章,内容涉及王符的政治、经济、道德、哲学、史学、军事、人口、法律、教育、民俗以及训诂考证、思想源渊、历史地位、学术影响等各个方面和领域。笔者的第一篇处女作《天人之辩的演化与王符哲学的意义》就是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一期王符思想研究专栏中的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哲学》月刊同年第三期全文转载。1992年《庆阳师专学报》第一期发表了笔者的《论王符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再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哲学》月刊同年第九期全文转载。2002年《甘肃社会科学》第四期发表的《潜夫论》《易学思考探微》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哲学文摘录》同年第四期文摘。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还有多部王符研究的专著相继问世,1991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大俊、李德奇、李仲立的《潜夫论译注》;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文英的《王符评传》;同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步贵的《王符评传》;1998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常文昌、王斌学的《王符研究汇编》;2000年兰州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笔者撰著的《王符哲学思想研究》;200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柏栋的《潜夫论读本》。同年香港新风出版社出版了许嘉璐主编的《〈潜夫论〉译注》。可以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王符及其《潜夫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除此而外,1979年台北鼎文书局出版了胡楚生的《〈潜夫论〉集释》;1982年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了徐平章的《王符〈潜夫论〉思想探微》。2005年6月,甘肃社会科学院、庆阳市人民政府、镇原县人民政府在王符故里镇原县举办了“中国镇原王符思想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全国性的王符思想研讨会,对于王符及其《潜夫论》的研究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看出,王符及其《潜夫论》自古至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王符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论家。

释注者

2008年11月30日于陇东学院三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