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15

第15章 《潜夫论》卷三(3)

慎者,谨慎小心之谓也。《说文》言:“慎,谨也。”《尚书·益稷》言:“慎乃在位。”《诗经·小雅·巷伯》:“慎尔言也。”微,小也。积小而大,积微而著。《周易·系辞下》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必昌,积恶必亡。王符以“慎微”立论,阐发了积微至显的道理。为治者切不可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

[原文]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1]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2],非截断而颠陷[3]也,必陂池而稍下焉。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4]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5]之深。

[注释]

[1]崛:高起,突出。《说文》:“崛,山短高也。”

[2]卑:与“高”相对。低。《礼记·中庸》:“譬如登高必自卑。”

[3]陷:谓低谷也。《说文》:“陷,高下也。”

[4]嵩山:高大的山。《释名·释山》:“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

[5]黄泉:犹言深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汉书·扬雄传》:“深者入黄泉。”

[原文]

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1]积善不怠[2],必致颜、闵[3]之贤,积恶不休,必致桀、跖[4]之名。非独布衣也,人臣亦然,积正不倦,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必生暴弑之心。非独人臣也,国君亦然,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5]数失,必致危亡之祸。故仲尼曰:汤、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6]。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7]。布衣闻此,可以改容[8]。

[注释]

[1]布衣:老百姓。《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2]怠:懈怠,懒惰。不怠:不懈怠,不懒惰。

[3]颜、闵:颜:颜渊。闵:闵子骞。均为孔子之弟子。

[4]桀、跖:桀:夏桀。跖:柳下跖,春秋时奴隶起义之领袖,然历代统治者以跖为盗。《孟子·尽心上》:“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5]错:通“措”。《周易·系辞上》:“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6]积:积聚,积累。《说文》:“积,聚也。”《周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汉书·贾谊传》:“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7]悚惧:恐惧,害怕。《韩非子·内储说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8]改容:犹言心惊肉跳,大失惊色。

[原文]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1],克己三省[2],不见是图[3]。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4]。”此蹶、踽所以迷国而不返[5],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6]。

[注释]

[1]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君子为人处事战战栗栗,天天谨小慎微。此犹《周易·乾》之“君子终日乾乾。”勤勉努力,谨慎警惕。《后汉书·光武帝纪》:“ 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甚一日。”

[2]克己三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3]不见是图:不好的事情还尚未显露头角就及早考虑预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之“《夏书》曰: ‘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语出《周易·系辞下》。此“不为”“不去”,《周易·系辞下》皆作“弗”。“是以”, 《周易·系辞下》作“故”。

[5]蹶、踽所以迷国而不返:蹶、踽把国家引向迷途而不能挽回。蹶,周幽王时管理御马之官吏。踽,周幽王时管理监察事务之官吏。此二人均为害民误国之臣。。

[6]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夏、商、周三代之后期都日趋衰亡而无可救药。三季:三代之末也。振,救也。《汉书·叙传·叙天文志》:“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韦昭注《国语·周语七》“踣毙不振”言:“ 振,救也。”

[原文]

夫积微成显,积著成象[1],鄂鄂誉誉,以致存亡[2],圣人常慎其微也[3]。文王小心翼翼[4],成王夙夜敬止[5],思慎微眇,早防未萌,故能太平而传子孙。

[注释]

[1]象:高按:依彭铎注补之。《汉书·律历志》:“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象。”

[2]鄂鄂誉誉,以致存亡:直言不讳,谗言谄谀,足以使国家兴旺与衰亡。高按:此句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鄂誉鄂誉;鄂致存亡”。 “鄂鄂”通“咢咢”,咢咢,直言也。“誉誉” 通“睮睮”。 睮睮,谄媚的样子。

[3]圣人常慎其微:圣明的帝王常常是谨小慎微的。《淮南子·人闲训》:“圣人敬小慎微。”

[4]文王小心翼翼:周文王治国总是小心翼翼的。《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5]成王夙夜敬止:周成王为政,从早到晚都不敢倦怠,小心谨慎。《诗经·周颂·闵予小子》:“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此言武王死后,成王丧满,告祭祖庙,思念父祖,自我戒勉。

[原文]

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1]。正性胜,则遂重己不忍亏也,故伯夷饿死而不恨[2]。邪性胜,则忸怵[3]而不忍舍也,故王莽窃位而不惭[4]。积恶习之所致也。夫积恶习非久,致死亡非一也。世品人遂[5]。

[注释]

[1]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邪与正,犹如水火不相同原,不可两立。《淮南子·诠言训》:“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

[2]伯夷饿死而不恨:伯夷虽然饿死于首阳山而不怨恨。

[3]忸怵:习惯也。彭铎注云:“怵”疑“忕”,习惯。“忸”通“狃”,习以为常而不重视。高按:彭说合宜。“狃忕,习惯也。”

[4]王莽窃位而不惭:王莽窃居汉室皇位而不知羞愧。惭:惭愧,羞愧。

[5]世品人遂:彭铎注云:“遂”下疑有脱文。高按:彭说合宜。

[原文]

夫圣贤卑恭[1],则登[2]其福。庆封、伯有[3],荒淫于酒,沈湎无度,以弊其家。晋平殆政[4],惑以丧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祸。楚庄、齐威,始有荒淫之行,削弱之败,几于乱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劳精苦思,孜孜不怠[5],夫出陈应,爵命管苏[6],召即墨,烹阿大夫[7],故能中兴,强霸诸侯,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8]。由此言之,布衣[9]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胜曰强[10]。

[注释]

[1]恭: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革”。《后汉书·窦融传》:“容貌辞气,卑恭已甚。”

[2]登:升也。《周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3]庆封、伯有:庆封,春秋齐大夫,齐景公之相。然庆封不为政事,专嗜酒色。齐之高氏、栾氏、陈氏、鲍氏作乱,庆封逃往吴国。后楚攻吴,以庆封为乱世佞臣,乱刀砍杀。伯有,春秋郑大夫,与庆封一样,不理政事,专事饮酒,被驷氏所杀。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三十年》《昭公·四年》。

[4]晋平殆政:晋平公厌倦国事,不理朝政,花天酒地,大臣赵武多次劝谏,弗听,终因淫乱过度而死。“殆”同“怠”。见《左传·昭公元年》。

[5]楚庄、齐威,始有荒淫之行,削弱之败,几于乱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劳精苦思,孜孜不怠:楚庄即楚庄王。齐威即齐威王。楚庄王继位后,三年不问朝政,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并在后宫门前树起一块牌子,写道:谁敢劝谏,格杀勿论。后在大夫申无畏、苏以等的劝谏下终于醒悟,乐闻谏言,修治朝政,发展农桑,富民强国,一跃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威王继位之初,与楚庄王相同,将朝政交于卿大夫,连续九年终日淫乐,百官荒乱,国运日非。后在大夫邹忌等的劝谏下终于大悟,改革吏制,严明赏罚,选贤任能,齐国大治。见《史记·楚世家》《田完世家》。

[6]夫出陈应,爵命管苏:楚庄王流放陈应,任用管苏。陈应,楚庄王时之大夫。管苏,曾任楚庄王时之大夫。陈应、管苏,史无详载。

[7]召即墨,烹阿大夫:齐威王赏罚官吏,从不听信传言,更不轻信左右,而是派员实地考查。即墨任职期间,威王常听见左右言墨之短,但通过实地考查,墨政绩突出,威王认为墨没有行贿自己身边之人为他说好话,遂重赏即墨。而阿城自任职以来,威王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左右对阿之赞美。结果通过考查,完全相反。阿城不勤政事,专事行贿威王之左右为其言美,故威王予以烹杀,剁成肉泥。此说威王清正廉明,赏罚分明。故威王时,各级官吏忠于职守,无敢文过饰非。即墨、阿城皆为齐威王时之大夫。烹,烹杀。阿即阿城。见《史记·田完世家》。

[8]载在图籍:犹言载入史册。此与《论荣》篇之“载于图书”同义。

[9]布衣: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有希”。

[10]知己曰明,自胜曰强:有自知之明才称得上是聪明贤达,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才算得上是优越强大。语出《老子》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韩非子·喻老》:“自见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原文]

夫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颜子所以称庶几也[1]。《诗》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亶厚,胡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2]。”盖此言也,言天保佐王者,定其性命,甚坚固也。使汝信厚,何不治?而多益之,甚庶众焉。可[3]不遵履五常,顺养性命,以保南山之寿,松柏之茂也?

[注释]

[1]夫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颜子所以称庶几也:凡不好的行为自己不会不知道,既然知道了就再也不能明知故犯,这就是颜回能够被称为接近于圣人的缘故。语出《周易·系辞下》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意谓颜氏之子颜回,差不多可以称之为君子,一有不善他就会立即察觉,知道行为不善就从不再做。

[2]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亶厚,胡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老天爷保佑你,皇权巩固永不移,使你的国家强大,哪样幸福不赐给你呢?语出《诗经·小雅·天保》。

[3]可:高按:以彭铎注补之。

[原文]

德輶如毛[1],为仁由己[2]。莫与荓峰,自求辛螫[3]。祸福无门,惟人所召[4]。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是以吉无不利也。亮哉斯言[5]!可无思乎?

[注释]

[1]德輶如毛:道德品行轻如毛。语出《诗经·大雅·烝民》。《郑笺》:“輶,轻。”

[2]为仁由己: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语出《论语·颜渊》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莫与荓峰,自求辛螫:没有人牵掣我,全由自己寻苦难。语出《诗经·周颂·小毖》。《毛传》:“荓峰,擪曳也。”胡承珙《后笺》:“擪曳者,谓牵引而使之也。” 辛螫:即辛赦。赦:事也。《传疏》:“辛事,谓辛苦之事也。”

[4]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祸和福没有门,都是自己引来的。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5]亮:信。《尔雅·释诂》:“亮,信也。”

实贡

[题解]

实者,坚实、充实之谓也。与“虚”相对。此言名实。贡者,荐举、推荐之谓也。《礼记·射义》言:“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所谓实贡,即言人才推荐必须做到名符其实,名实相符。王符所处之东汉中后期,社会黑暗,吏制腐败,求贡不相称,名实不相符者比比皆是。故以“实贡”立论,痛陈东汉吏制之弊端。

[原文]

国以贤兴,以谄[1]衰,君以忠安,以佞[2]危。此古今之常论,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世无忠信正直之士哉[3]?诚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尔。

[注释]

[1]谄:谄谀。巴结,奉承,恭维之谓也。《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周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2]佞: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忌”。佞:有口才,能说会道。通常用作贬义,指奸佞小人。《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3]岂世无忠信正直之士哉:难道世上没有忠信正直之人才吗?!晋傅玄《傅子·举贤》:“贤能之士,何世无之!何以知其然?舜兴而五臣显,武王兴而九贤进。齐桓之霸,管仲为之谋;秦孝之强,商君佐之以法。欲王则王佐至,欲霸则霸臣出;欲富国强兵,则富国强兵之人往。求无不得,唱无不和,是以知天下之不乏贤也,顾求与不求耳,何忧天下之无人乎!”

[原文]

夫十步之闲,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1]。贤材之生,日月相属,未尝乏绝[2]。是故乱殷有三仁[3],小卫[4]多君子。以汉之广博,士民之众多,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而官无直吏,位无良臣。此非今世之无贤也,乃贤者废锢[5]而不得达于圣主之朝尔。

[注释]

[1]夫十步之闲,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户人家的城邑之中,必有出众之人才。语近《说苑·谈丛》之“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2]贤材之生,日月相属,未尝乏绝:贤才的涌现,日日相继,不曾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