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生命的奥秘
31355100000016

第16章 长寿之道(5)

心血管病的复杂性就集中表现在这些不典型的心脏病上:①与不典型的风心病相鉴别。两者都能出现左房、左室、右室扩大,关键是看心脏瓣膜的变化。过去主要根据听诊有舒张期滚筒样杂音来鉴别,这样出现误诊率较多,现在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二尖瓣瓣膜呈城墙样改变来鉴别,但有时风心病二尖瓣瓣膜病变也可恢复,也会造成误诊,这时主要看心电图的表现了。扩张型心肌病由于心肌出现弥漫性的病变,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或倒置,而风心病心肌由于没有发生弥漫性病变,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②与缺血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后期相鉴别。这两种病的全心扩大不重,左心房扩大一般不超过35mm,而扩张型心肌病左房扩大往往超过40mm。

扩张型心肌病当病变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由于心脏的严重扩大,造成了激动在心肌内传导延缓和传导受阻,心电图表现为QRS波时限延长,并且多数出现大挫折QRS波,这一特点也可以作为与其他心脏病的鉴别。笔者在过去十年前就已掌握了这一规律,在诊断复杂的心脏病时,经常纠正别人的误诊。

预防。由于本病大多数预后不佳,因此人们要积极预防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在冬季要避免受冷受冻,改善居住环境,注意保暖,减少风寒的侵袭。

肥厚型心肌病

本型的特征为心室肥厚,以左心室和室间隔肥厚为多见。病因尚不明确,但多数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在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乏力,有些患者出现昏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而引起该症状。本病较易诊断。超声心动图和扇扫可以确诊,还可以显示心肌肥厚的部位。心电图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如出现左心室高电压,伴有很明显的继发性ST段压低,有些则出现异常Q波。

本病病程缓慢,多数可以稳定多年不变,但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可以逐步恶化。猝死与心力衰竭为主要死因。猝死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其出现与体力活动有关,与有无症状或有否梗阻有关,室壁肌厚度越高,有猝死家族史,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为猝死的危险因子。

由于病因尚不明确,预防较困难。

3.3.5 围产期心肌病的诊疗与预防

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发生于围产期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变。发生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内。多以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

病因。本病原因一直不清楚,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与自身免疫力有关,与妊高症、双胎、遗传有关。但笔者观察5例病人,在发病前一周有明显的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说明本病与伤风感冒有明显的关系。在妊娠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内,由于妊娠者体内免疫力极度下降,这时最怕受冷受寒,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妊娠者在围产期遭受严重风寒侵袭时,妊娠者就会容易患伤风感冒,风湿因子侵入体内并作用于心肌使之发生病变。

临床表现和诊断。根据妊娠者在围产期内,突然感到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哮喘等症状,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和扇扫显示全心扩大,结合发病前有明显的伤风感冒史和孕前无器质性心脏病史诊断就可明确。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妊高症相鉴别。妊高症也可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心脏也可略有增大,但妊高症是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左心房内径多在正常范围。而围产期心肌病左心室和左心房明显增大,左心房内经常在40mm左右。围产期心肌病在发病前一周有明显的伤风感冒史,而且临床症状重,持续时间也很长。而妊高症在分娩后症状很快消失。在临床实践中,不少医生将妊高症误诊为围产期心肌病,主要是没有掌握本病是以心肌病变为基础。本病是心肌发生了弥漫病变所引起的以上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妊高症病人的心肌没有出现弥漫病变,因此其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是暂时性的。预防和预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围产期心肌病预后较佳,都能有所恢复。

在妊娠后3个月和产后6个月内要注意避免受冷受寒(老祖先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否则就容易患上本病。

3.3.6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疗与预防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以30~45岁者为多见,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一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症状多种多样,时好时坏,常与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混淆,造成鉴别诊断上的困难,因而有一定的重要性。

病因及发病机理

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长期忧郁、内分泌功能紊乱、长期神经衰弱等为本病的病因。

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其中神经系统的调节起主导作用。高级神经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控制并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活动。交感和迷走神经互相拮抗又互相协调,如迷走神经使窦性心律减慢,而交感神经则使窦房结冲动发放加快,保持心率相对稳定。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时,交感和迷走神经的正常活动也受干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因而发生紊乱,产生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表现。

临床表现

症状繁多易变,一度好转后容易复发,少数病程可达数年至十余年以上,除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外,还可有神经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前区痛、气短、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焦虑等。其中心悸是常见的症状,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症状更明显。多数患者有心率增快,偶有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前区痛的部位常不固定,以位于左前胸乳部或乳下者为多见。疼痛多为一过性刺痛,每次数秒钟,或持续隐痛,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体力活动当时常无心前区痛发作,但活动后或精神疲劳后,甚至休息时均可出现。气短多发生于通风差的地方,有时在夜间发作,发作时喜坐起或起床开窗深吸气。平时常有叹息样呼吸。心电图常有窦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出现ST段略有下移,T波低平。

诊断

根据以上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加上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且经详细的全身和心血管系统检查证实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时,应考虑本病的诊断。本病主要与冠心病相鉴别,这两种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有时容易混淆。

首先要从年龄上鉴别,本病多发生于30~40岁的女性,如果发病年龄多在这个年龄段,则首先考虑本病,诊断一般不存在困难,如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有时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典型的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时发作,部位大多固定,以胸后最常见,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常需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时才能中断发作,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一过性刺痛或持续性隐痛不同。对于个别年龄在45~50岁以上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有时由于与本病鉴别困难误诊为冠心病,其实这种误诊也不会有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这类误诊的患者,给予一定的扩血管药物后也能缓解其症状,还因为年龄在45~50岁以上者,大多数存在潜在的动脉硬化,即便是个别病人误诊为冠心病,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太大的失误。有时宁可把本病多误诊为一个冠心病病人,也不能把冠心病多误诊为一个神经官能症病人,因为这样做对病人有好处,以防发生不测,可以多复查几次心电图进行随访,不要为此兴师动众。

预防

一般患者不必卧床休息,合理安排生活,使之有一定规律,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培养各种爱好,对于受精神刺激者一定要想开,经过一定时间的调解后会有所好转,对于有失眠者,应给予镇静药物治疗,以调节神经系统。活也为较的心肌病年现病病心了亡的研体府。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头号杀手。而在心血管病中高血压和冠心病占首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530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4,全球平均每2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260万人,平均每12秒钟死亡1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世界危害最大的疾病,患病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

根据中国卫生部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平均年住院费为10489元,脑血栓平均年住院费为6566元。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253元。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为1640元。而在1958年至1971年的全国各地研究报告显示,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占首位,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再次为肺原性心脏病。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不同时期改变,心血管病中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发生改变。

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及血管病两大类,而以前者更为多见,是内科常见病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比较严重,威胁劳动人民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工作。常见的心血管病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另外还有梅毒性心脏病(本病在解放前较多,解放后梅毒得到了控制和灭绝,近二十年内梅毒又有所抬头,但现在各种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出现梅毒性心脏病的几率很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但以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神经官症最为常见。

在2005~2006年,中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在某地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高层科研人员出现“过劳死亡”,平均寿命在52岁左右。威胁中国高层科技人员寿命的罪魁祸首主要为心血管疾病。他们认为,中国的高端科研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大脑及身体的过度疲劳,他们绝大多数出现了亚健康状态,要求政府应予关注。

我则有不同的看法: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等,他们的脑力劳动强度要比现在的科研人员大得多,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比现在的科研人员差得很多,可是他们的寿命都很长,多数都在80~90岁左右。我认为造成中国的高层科研人员所谓的“过劳死亡”的真正原因为,多数是由于长期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过少,甚至有些是过分贪婪、过分追求享受、整天的大吃大喝等,导致过早的患上了衰老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导致他们寿命缩短的真正原因主要就是这些心血管疾病,而并不是用脑过度。

人类大脑的发展和人类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事各种劳动发展的结果,如果人们的劳动过于减少,过分贪婪、过分的追求享受等,最后将导致大脑和心脏的退化,失去了创新能力,而且还容易患上心血管某种疾病,最后将死于某种心血管疾病中。

我认为过分的贪婪、过分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人间最大的享受,人间最大的享受应该是劳动,人们只有不断的从事各种劳动,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累经验,才能做出成绩,才能有创新和发明,才能不辜负国家对他们的期望,才能对得起人民。

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心脏源源不断地为身体输送和回收血液。心肌内有着与其他脏器不同的特殊组织,如自律细胞,特殊的传导组织等,它能自动地发放冲动,发放的冲动(激动)再经特殊传导组织传达到心肌的每个细胞,从而激动心肌引起心脏的跳动(收缩和扩张)。

由此可见,心脏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他的心脏要昼夜不停地跳动25亿~33亿次。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心脏,任何喜、怒、忧、累、悲、恐、惊、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影响到心脏;饮食不当,运动不慎,房事不节,劳累过度,情绪失调,嗜烟酗酒,室内缺氧,有害气体吸入过多,灰尘吸入过多等都会影响到心脏。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以上影响心脏的不良因素,保护好我们的心脏,让每个人的心脏跳得更长些。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年龄

年龄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年龄出现不同的病种,由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人体防御体系还不健全,病毒侵犯上呼吸道(感冒)时,病毒容易突破心脏的防御屏障,容易侵犯到心肌组织,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当年龄到了20岁以上,随着人体防御体系的逐渐加强,人体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几率逐渐减少。当年龄到达45~50岁以上时,虽然有些人仍保持鹤发童颜,行动敏捷,心血管系统仍然呈现出一些变化。血管渐渐失去弹性,心脏瓣膜及瓣环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化,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数目开始减少。

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确实很大,与年龄不一定完全平行,但仅表现为程度的轻重,进程的快慢,而退行性改变都会不可能避免的发生。

因此,中老年人容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如房颤、各种早搏等,甚至出现猝死。有人统计中老年人在猝死患者中的比例高达76.9,在睡眠时猝死的患者占30,可见中老年人发生猝死的机会比其他年龄组相对较多。对猝死者的解剖证实,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严重的心室颤动所致,少数是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突发传导障碍引起心搏骤停,部分因脑血管破裂而猝死。

衰老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老年人由于心脏沉积一种脂褐色素,心脏颜色较暗,略带棕色。心脏内膜和心脏瓣膜以及心肌均有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使心内膜增厚;心瓣膜不仅增厚,而且有钙质沉着。

因此,老年人心脏收缩力减退。同时,老年人心脏的传导系统亦有明显退化,心脏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明显降低,故也较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另外,供血不足又可加重心脏的病理变化,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直接原因。

性别